分享

【读书时间】肝在志为怒 肾在志为恐——《黄帝内经》读后感

 尚晓陽 2022-03-21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书中涉及的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上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基础,为后世医学打下了基石。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及针灸等内容;《灵枢》则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女性情志病发生率居高不下,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情绪失落、心烦易怒等,常见的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等。中医在治疗情志病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从心火、肝郁、痰阻、脾虚、血虚、热结等方面治疗情志病。情志病在中医范畴内包含很多,如郁病、脏躁、梅核气、癫狂、癫痫、不寐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阐明了五脏对于情志活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情志相胜”疗法,为以后医家治疗情志病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素问·举痛论》中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提出了气机与五志的关系。气机改变则五志伤,表现为情志异常,为以后从气机方面论治情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提出“五郁”之说,将五运变化与论治郁证相结合,开创了治疗的新方向。

《黄帝内经》论述了五脏之间共同作用产生情志活动,其中肾者,藏精纳气。肾经乃生命之源,可以调节各个脏腑之精,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能激发和调控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活动。肾气能维系肾的藏精功能,使肾精宜藏宜盈,不泻不亏,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盈满充实。肾气还可以激发和推动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肾精肾气为“肾主志”的物质基础。

《灵枢·本神》中记载:“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志。”由此可见,“肾主志”理论在情志活动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使其神志无用,神明无主,以致出现记忆力减退、神情淡漠、悲伤欲哭、喜怒无常等情志异常表现。

《医方集解》中记载:“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肾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肾精肾气是“肾主志”的物质基础。女子因自身生理特点更易导致肾气亏损,冲任易不和,而肾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本,肾阴滋养与肾阳温煦对全身气、血、精、津液的代谢与转化有着推动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天癸属于肾,肾精亏虚,冲任失调,久则经期紊乱,且精不摄气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常有暴躁易怒、喜怒无常、烘热汗出、失眠健忘、郁郁寡欢等情志异常的表现,进而引发各种不适症状,上述为从肾着手调节女性情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女性情志病与肾精肾气相关,从肾脏方面着手调节女性情志病有其理论依据。(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

统筹:刘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