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妈妈”到“妈”,大多是由3个原因促使,暗藏孩子的心理变化

 果妈的育儿间 2022-03-21

开心果还不到4周岁,平日里,开心果都喊果妈“妈妈”、“妈妈呀”。但是,前几天晚上开始,她忽然开始喊“妈”。

从“妈妈”到“妈”,果妈不知道其他宝妈有啥感觉,但是果妈有点失落。

从“妈妈”到“妈”,语气上少了小女孩的娇娇糯糯,变得简单利落,这让果妈非常不适应。而果妈也知道,孩子从“妈妈”喊到“妈”,其实内心的世界,已经变得不一样。

果妈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心理学,因此,果妈特地去寻找了这一字之差背后的心理变化。

从“妈妈”到“妈”,大多是由3个原因促使,暗藏孩子的心理变化

原因一:孩子在模仿

听到开心果喊“妈”,果妈一开始是失落的,毕竟3-4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阶段,果妈还以为是开心果也开始“叛逆”了。但是,果妈后来发现,她不过是在模仿。

因为周末的时候,果妈回到老家,喊开心果姥姥就一直喊的“妈”。应该就是那会儿开心果忽然发现了她喊的“妈妈”和我喊的“妈”之间的差别,而后开始也喊果妈为“妈”。

平日里,我们大人如何与另一半、老人说话,孩子也会用他超强的模仿能力去学习。

一个简单的称呼如此,孩子日常说话语气、情绪处理、与人沟通方式等,也都会因为“模仿”而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原因二:亲子关系的出现问题

在孩子懵懂无知的时候,是最为依恋妈妈的阶段,这似乎也是孩子天生的一种能力,一声软软糯糯的“妈妈”,就能将妈妈所有不愉快的情绪给打散。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越来越不需要依赖父母,而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管控等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在这时候,孩子的言行都会表达出对父母的抗拒,比如拒绝和父母交流、拒绝与父母的亲密行为,就包括称呼上,也开始刻意疏远,比如只喊“妈”,而不愿意喊“妈妈”。

原因三:孩子开始追求独立

孩子有两个叛逆阶段,一个是3-4岁,父母很难差距的叛逆阶段,只觉得孩子不听话。第二个是青春期,家长们所熟知的“难管教”时期。

在孩子们开始追求独立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二个叛逆期,他们的心理,开始发生的一系列敏感的变化。

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四个矛盾: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在各种矛盾之下,孩子其实就是在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此时的他们,反对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这种内在需求的变化,让孩子想要表现得像个大人,从而刻意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妈妈”变成“妈”,便是称呼上的距离。

孩子的称呼从“妈妈”到“妈”是好是坏?家长的处理态度是关键

因为心理变化而导致的称呼变化,孩子其实是难以感受到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该去分析原因。

其实,孩子对妈妈的称呼从“妈妈”到“妈”整体上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好坏之分,如果非要说,那么可以看成是“好处”。

因为,孩子用“称呼变化”的方式,在告诉自己的父母:我变了。

这样,父母就能去从根本上找原因。

如果是亲子关系导致的称呼疏远,那么父母可以反省自己,是否是哪里做错了,没和孩子沟通好,又或者哪件事情处理得不够妥当等等。

如果是孩子和父母关系不错,只是称呼发生了变化,那么代表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想要独立了。

此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要开始换个思路。

青春期孩子,家长要做到4点很重要:

第一,认识、理解孩子的叛逆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孩子只有突破了各种矛盾,才能迎来心理上的真正成熟。

第二,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个客观事实。

叛逆,代表孩子会和父母出现正面冲突、矛盾,又或者孩子会做父母所不理解、不允许的事情。这时候,家长别觉得是孩子不懂事,这其实只是孩子到了叛逆期而已,不可怕。

第三,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尤其是成人和半成熟之间的矛盾

多一份理解,孩子其实就能少一份心理负担。

第四,正视孩子想要独立自主的需求

孩子既然想要独立,那么,父母就该给孩子空间,而不是仅仅拽住孩子。

开心果妈妈寄语

孩子对妈妈的称呼,从“妈妈”到“妈”,其实迟早会有这么一天。但是,果妈希望,所有孩子的这一天,都会来得比较晚。果妈更希望,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父母们能够用正确的态度、行为等,去思考、对待这称呼上的变化,让孩子顺利度过“称呼变化期”。

我是开心果妈妈,右手执笔,左手育儿,成为60分妈妈、90分的自己,是我正在努力的目标。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让我们一同探讨育儿、育己的问题。

PS: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