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星云》·泰伯篇第八

 云教育zi4zxu1e 2022-03-21

全篇纲要:

为学以道,立其全体;为政以德,达其全用;为国以礼,行其大用;里仁为美,立其大体。知人而明仁德,立其个体,而不离于全体;善用以行仁道,行其个用,而不离于全用。事物皆体用一如也。善用以行仁道,重在言行道于当世也。然道贯古今,行道非只于当世,又当传述于后世也,故第七篇论述道以行教。欲行道需成德,德诚于中,行形于外,'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也’。若不修道,无以成德也,若无成德,不能行道也,苟不至德,至道不成焉,体用一如也。故第八篇继之以'成德以行道’,乃全篇主旨也。事物皆体用一如,然前七篇阐述,皆以体用各有所侧重,至本篇则体用兼顾也。故本篇可谓前八篇之合论也。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者,格致诚正以成全其内圣之德也;在亲(新)民者,修齐治平以成就其外王之道也;在止于至善者,内圣之德而外王之道,体用一如,皆至善也。《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者,成德也;成物者,行道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成德以行道也,乃本篇之主旨也。《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朱子:凝,聚也,成也。)成德以行道者,推而极之,至德以行至道也。

至德者,成德而止于至善也。朱子曰:“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德者得也,心得天理为德;至德者,心得此理之极也,成德之至也;至德者,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犹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泰伯其至德也已矣’:泰伯若为私欲,则不能主动自觉'三以天下让’;若言被迫而让位,则何有至德可言,不过存私心杂念、贪生怕死之匹夫耳。泰伯有此至德,故能'三以天下让’也,犹如尧舜禅让之道也。'三以天下让’:三者,一而再再而三,真心诚意而至诚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孟子集注》云:[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朱子注: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子尚不能以天下与人也,泰伯何能以天下让人哉?然则孔子之言错欤?非也。此'以天下让’不同于'以天下与人’,'以天下让’者,因天下而让位也,'以天下与人’者,用(拿)天下给与他人也。'以天下让’,以、因也,因天下万民福祉之故而让位也。'民无得而称焉’:泰伯让位至诚而又不着行迹,犹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民无得事迹而称焉。三让之美,无形无迹,其心与尧舜禅让同,其行自然而然、不显其名,所以为至德也。本篇主旨论成德以行道也,其极也,至德以行至道者也。首章论至德以行至道,以大处见主旨也;末四章与首章前后呼应也。

首章,以泰伯'至德以行至道’为典范,开篇明义,阐明本篇'成德以行道’之主旨也。此主旨贯通全篇。首章还表明本篇各章之基本体例,以体用兼言,立体达用,由用显体也。

二章,论成德以行道需依托于礼。《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恭慎勇直,无礼则劳蒽乱绞,故无礼则德不成;亲亲之笃、不遗故旧,制礼以教,民兴于仁而德归厚矣,故无礼则道不行。

三章,论成德以孝为本,又当戒慎恐惧、善始善终。四章承三章,论人之初性本善,人将死由善言;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乃成德之相也。五章,论成德之方,谦虚好问,诚恳好学,犯而不校,宽恕从容。六章,论成德之用,君子可以行道矣。可托孤、寄命、临大节也。三四五六章,论成德之要领也。七章,论行仁道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行道之要领也。三章到七章,概述成德以行道之要也。

八章,论成德之依托与进阶,在诗、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此则仁德可成矣,此成德之利也。九章承八章,论行道之要务在教化万民(教之以'诗礼乐’等),民可使,信之由之,不可使,教而知之也。如此,则众民可使,仁道可行矣,此行道之利也。十章,论行道之害在生乱。小人生乱之由来,好勇疾贫,内因外因,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内因外因,乱也。生乱则仁道不行,知乱平乱而仁道得行。十一章,论成德之害在骄与吝。八章到十一章,以正反对比,阐明成德之利与害,以及行道之利与害也。(利于或害于成德行道也。)

十二章,论成德之功在多年学,学在志于道,非志于谷禄也。可谓笃信好学。十三章,论成德以行道,行道之纲在守经达权也。笃信好学,成德也。守死善道,行道也,守经也。行道又当达权(通达权变)也。十四章,论依礼而行,行道之正也。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过之也;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及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依礼而行,行正也。可谓守死善道。十五章,承上章,论行道之正,礼需兼乐,在奏、闻、赏正乐也。正乐主和,有条理而美盛,乐声充盈悦耳,有中正和顺之美,怡情养性也,礼乐教化也。成德以行道,于正乐之中正和顺之美也。亦可谓守死善道也。十六章,论失德于三者: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也。未能笃信好学。十七章,论学习之心态,在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然后有以成德也。可谓笃信好学。十二到十七章,虽分处各章,可合而论之,成德当笃信好学,行道当守死善道、又当达权也。

本篇主旨,论成德以行道,推而极之,至德以行至道也。末四章,皆举实例,论至德以行至道也。十八章,论舜、禹之至德以行至道也。十九章,论尧之至德而有成至道之功也。二十章,论至德以行至道,治平天下,以举贤用才为贵,以顺应天命为上。

二十一章,即末章,统摄全篇,以禹王为例,论成德以行道,推而极之,至德以行至道也。内圣外王,垂示天下,垂宪万世也。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篇论礼让仁孝之德,贤人君子之风,劝学立身,守道为政,叹美正乐,鄙薄小人,遂称尧、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论孔子之行,此篇首末载贤圣之德,故以为次也。】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泰伯者周太王長子。能推位讓國者也。所以次前者。物情見孔子栖遑。常謂實係心慮。今明泰伯賢人尚能讓國。以證孔子大聖雖位非九五。豈以粃糠累眞。故泰伯次述而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泰伯》第八这一篇,等于是第二篇《为政》的个人学问修养的引伸注解。】

'老讷’:【这一篇以孔子推崇的古圣人泰伯命名,在这一篇中,孔子对尧舜禹泰伯等人的道德作了极高的评价,也对道德修养、为政处事作了分析和论述,可以说这是对《为政篇第二》中的思想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新燕顿旺《隐藏的论语》:【本篇以泰伯为篇题,就是要阐述“诗礼乐”的运用,对国家、个人的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礼对于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重要性。……“泰伯”全篇就是劝人修德、礼让为国的。……本篇主要是讲诗、礼、乐教化对个人品德修养、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