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一豪宅用一千根柱子建成,下雨不用打伞,鸟巢曾借鉴其构造

 心灵牧场书馆 2022-03-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这两座现代地标建筑,曾不约而同地借鉴过一处清代古建筑的构造。

文章图片1

“鸟巢”借鉴了该建筑的环形编织结构,将建筑物的外立面、屋顶融合为一个整体,里面的设施如餐厅、客房、商店和卫生间各成独自控制的单元。

“中国馆”借鉴了该建筑物层层叠加的柱子和斗拱。

这栋古建筑就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斯氏千柱屋”。

文章图片2

“千柱屋”,因屋有千柱而得名,由当地一位富商斯元儒建造于清朝嘉庆年间。

在绍兴市诸暨地区,这种建筑造型并非斯元儒独创,由于当时江南有比较浓厚的宗族文化意识,很多村落都建有类似的房子,同姓人家把房子连接着盖在一起,多家人共用天井、回廊、围墙,形成一个类似于现代住宅小区的整体建筑群,被称为“台门”,与福建的“围屋土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图片3

在某种意义上,“斯氏千柱屋”这栋古建筑中蕴含着当时江南地区盛行不衰的宗族文化,代表了当时人们“聚族而居、家风永续”的传承精神。

1、一千多根柱子建成一个村落

绍兴市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有多处台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千柱屋”。

这座屋子是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900多平方米,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共有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分割出118间屋子、32条弄道,到处四通八达。

文章图片4

全屋由1322根柱子支撑,气势恢宏,十分敞亮,整村的斯氏居民都住在这座房子里,配置也很完善,从私塾、祠堂到磨坊、柴房一应俱全。

各院落之间,以檐廊连接沟通,每家人家都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串门来往时,房子与房子之间却又有长廊相连,互不隔断,因此,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下雨下雪,“千柱屋”居民去上学、串门、拿杂物都像在自己家房间里走动一样,仿佛一座迷你的城堡。

文章图片5

在屋内,无论去哪个角落都可以实现“晴不见日,雨不湿鞋”,哪怕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在这座“千柱屋”里也完全不必撑伞,就能走遍家家户户。

文章图片6

斯元儒幼时家境贫困,出外学生意、运营多年,带了千万两白银回乡,曾因捐献之功获得朝廷圣旨赐建“乐善好施”牌坊一座。

在清朝,“乐善好施”牌坊并不多,在安徽黄山市的棠樾牌坊群里曾有一座皇上圣旨赐建的“乐善好施”牌坊,那是奖赏给著名的徽州盐商鲍淑芳、鲍均父子的,当时淮河、黄河水灾,鲍家父子集合众盐商捐献了300万两白银,自家也先后多次捐献了十几万白银,才由徽州府督抚向朝廷请命,获得圣旨施表建坊。

以此推算,斯元儒的捐献应该不小。

而对斯元儒财富的来源,多年来史学家们议论纷纷,以他能够建造如此规模的“千柱屋”大宅来计算,斯元儒的富裕程度不比当时的徽州盐商低,而盐商是世代相传、凭朝廷发给的盐引子致富的,相当于是垄断行业,斯元儒做什么生意能突然暴富?

文章图片7

此外,斯氏千柱屋的建筑结构与其他台门的宅院不同,显示出一种等级森严的格局,整个千柱屋成南北方向,到处四四方方,正厅位置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各8个四合院、5个大天井,左右还各有18个小天井,严格区分了居住者的身份等级,俨然像是一个缩微版的“宫廷”,而不像其他台门内那样,到处错落着大小不等、规划不一的各类房屋庭院。

事实上,斯元儒的后代斯华国曾建造过一个规模很大的“华国公别墅”,但建筑风格就与“千柱屋”完全不同,与其他绍兴台门式建筑没什么区别。

文章图片8

华国公别墅

如果斯元儒的身份真的是一个商人,他为何会如此介意尊卑划分?为何会把“千柱屋”内的1百多间房子按王公贵族宅院的布置那样分成三六九等呢?

2、太平天国宝藏的传言

当时,有一种传言曾称斯元儒与太平天国的宝藏有关。

据说,忠王李秀成当时并未遇害,而是隐居到了深山老林,他身边有个姓史的亲信,曾奉命帮他在外悄悄修屋安置,城破前后,还曾将太平天国的圣库宝藏搬运出来埋藏。

太平天国起义军自“金田起义”时起一直实行“圣库制度”,凡太平天国的官兵不得私藏财物,不管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还是打仗缴获的金银得通通上交给“天朝圣库”,私藏钱财超过5两银子的会被处死,这导致太平天国的“圣库”里金银堆积如山,曾国藩曾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洪逆之富,金银如海”。

文章图片9

这也是湘军拼命攻打当时太平天国都城南京的原因之一:“圣库”里席卷6百多座城池获得的财物已成为天文数字的宝藏。

而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时,首先直奔“圣库”,却发现库里早已被搬得空空如也,几乎什么也没留下,这笔传说中的“圣库宝藏”被转移到了哪里,至今一直无人发现,民间有人认为,斯元儒的暴富与此有关。

不过,据当地县志记载,斯元儒生于1753年,1832年,他以79岁高龄去世,而太平天国是1851年兴起、1864年灭亡的,这条时间线对不上。

然而,当地县志上对斯元儒建造房子的事却只字不提。

斯氏“千柱屋”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建造,耗银几十万两,在当时绝对是一个震动乡里的浩大工程,一般的财力和背景根本盖不了这种豪宅。

事实上,浙江留存至今的清代建筑里没有超过其规模的。

而当地县志、斯氏宗谱从没有提及斯元儒盖“千柱屋”的事,这让人不得不浮想翩翩:为何这座房子的来历显得如此神秘?

难道说,这房子真是忠王李秀成的史姓亲信悄悄修建起来的,好安置李秀成来隐姓埋名生活的?也因此,这座“千柱屋”建造过程隐秘,也不能真正算是斯氏家族的台门?

李秀成曾驻军苏州多年,他喜爱江南园林式建筑,曾在苏州拙政园隔壁建起规模宏大的“忠王府”,与拙政园连为一体,其王府主要设于中路,有仪门、工字殿、后殿以及花园。

为了建成这座气派非凡的“忠王府”,他征集成千工匠,让匠人们全年不歇地对拙政园进行改建、扩建,最终将拙政园改建为包括官署、庭舍、园池在内的“绵亘里许”的忠王府。

李鸿章占领苏州后,进入李秀成的忠王府,曾经感叹:“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文章图片10

忠王府

在驻扎苏州期间,李秀成多次挥兵为“天京”(今南京)解围,直到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护幼主逃走时被俘,终遭杀害。

而史学界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秀成并未遇害,而是在太平天国灭亡后远走高飞、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联系起太平天国“圣库宝藏”之谜,的确让人有扑朔迷离之感。

3、“千柱屋”里的神秘现象

斯元儒带着巨额财产还乡,也有着自己的一种社会理想,他想让斯家子弟世世代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当地兴旺的诗礼人家,代代都能涌现人才。

因此,“千柱屋”内的设计理念处处透着“富而好儒”、“代代兴旺”的期待。

文章图片11

在书房门口种着两棵巨大的盘槐,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古树名木,两棵盘槐均曲虬横卧,一棵外形如同青狮,一棵外形如同白象,十分罕见。

此外,千柱屋还有很多与儒家有关的匾额和雕刻:正厅两侧均用青石刻着楷书堂名,至今能看到“孝廉方正”、“彤管重辉”、“一枝挺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字样,体现着建造者对后代子孙的殷殷期望。

正厅青石门额上,以篆体刻着“于斯为盛”四个大字,这取自孔子的《论语》,意思是此处人才最多,也巧妙地将斯氏家族的姓氏融合了进去,寓意深远。

除此之外,千柱屋里到处重檐斗拱,石雕、木雕、砖雕十分富丽,设计中藏着不少神秘的细节。

“千柱屋”,顾名思义,应当有1000根柱子,可当地老人说,他们从小就数过这些屋里的这些大柱子,数来数去发现只有999根柱子,这第1千根柱子到底在哪?是否能揭示宝藏之谜?

当时,有关部门曾找来专业的测绘队进行现场勘查、测绘,结果发现斯氏“千柱屋”共有1322根柱子。

文章图片12

原来,老人们所指的柱子是指落地柱子,共计999根,测绘队是将不落地的支撑柱也计算了进去。

但这样来看,其实“千柱屋”根本不存在第1千根落地柱子,就是由999根落地柱撑起来的豪宅。

斯家后人中还流传一些关于“宝藏”的说法,一是“三角形天井”,二是“百马图”,三是“百年井”。

据说,千柱屋内有个神秘的三角形天井,只要找到这个三角形天井,就能找到发现太平天国宝藏的线索,而事实上,千柱屋10个大开井、36个小天井均是四四方方的天井,没有一个是三角形的。

文章图片13

千柱屋进门处有个青砖影壁,上面号称雕刻着《百马图》,但斯家人也数过,影壁上只有60匹马,有人猜,这张图会不会就是一张寻宝图,关于宝藏的线索是否就藏在里面?可无论他们拿水喷、拿风扇吹,都没发现影壁上藏有隐形图案,另外那40匹马藏在何处?这张图是不是藏有寻宝线索?也成了口口相传的传说,找不到任何根据和出处。

文章图片14

而千柱屋内的一座古井也让人感到有些不寻常,这座开凿了两百年的水井,至今没有干涸、也从不溢出井口,不管是住的人多还是少,也不管是雨季还是晴天,这口无人管理的古水井始终不干不溢、保持着固定的水面位置。

多年来,尽管传闻不断,人们有着各种猜测、假设和探寻,也始终没能发现所谓的“太平天国宝藏”,而拥有大量古建筑的斯氏村已经成了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春天,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都有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欣赏这位于深山老林中的一片宏大如王宫的精美建筑物,为这座古建筑留下一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

文章图片15

虽然传说中的“太平天国宝藏”一直无处寻觅,斯氏“千柱屋”却已经成了一个日渐引人注目的宝藏。

如今,不但京沪两地的地标建筑“鸟巢”、“中国馆”都借鉴了它的构造、引用它的建筑元素,千柱屋还被定为全国3A级景区,引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