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本涨幅510%! 这些车型成本超低 但现在还值得买吗?

 玩车教授 2022-03-21

表面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实质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深水区。

前者的理论支持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6年的50.7万辆提高到2020年的136.7万辆,年均增长率达到28%;“十四五”伊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更为靓丽的答卷,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50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超过900万辆。数据展雄心,勃勃生机尽在不言中,据此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后者的现实问题是,补贴退坡,明年将彻底退出;辅以原材料疯涨,新能源汽车跟着涨价;国际局势动荡,芯片短缺,新能源车提车难……

如果再加上老生常谈的电池安全问题、续航焦虑问题、充电补能问题以及一些新出现的电机损坏问题、OTA升级锁电问题、升级换电问题、驾驶故障问题、充电兼容性差问题、冬季续航缩水问题、车机故障问题,等等等等,导致新能源汽车成为用户投诉的重灾区,因为事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往往感知会更加明显,因此,不仅要问一句,新能源车还能买吗?


当然,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五花八门,但总归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外因多不可控,消费者也能理解;内因多是新能源车企自己“作妖”,实属不可原谅,消费者需要动用法律武器和舆论压力为自己讨回公道。

然而,考虑成本、精力、实力以及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对这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没有充足的信心;如果能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话语权,提升效率和打击力度,那么或许就不会出现消费者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而自认倒霉的事情了。不过,我们今天只聊外因导致电动车集体涨价、提车难问题,并试图理清其中逻辑关系,以供消费者参考。


想必很多人都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水平,主要得益于“五大护法”:补贴、牌照、路权、免税、双积分。其中财政补贴与消费者购车关系最为紧密,不过财政补贴并不是无限期的,也不是应有尽有,而是经过了一轮轮的缩减、撤退,从10年前的“是车就补6万块”的野蛮阶段,到今年最高只剩1.26万元(续航400km以上纯电动车),明年将彻底清零,财政补贴将正式成为历史。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今年的财政补贴规模没有上限(2021年是200万辆),意思是有能力的新能源车企可劲儿造吧,卖多少就补贴多少,补贴规模扩大,这也将是新能源汽车踩着政策最后的狂欢。

补贴退坡带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产品涨价,辅以芯片供应紧张、原材料涨价、电池产能不足等诸多问题,购车成本势必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毕竟车企也要活下去,所以,从2021年底开始,新能源领域的涨价潮就一浪高过一浪,而像特斯拉这样的,从去年11月份至今,已经完成四轮涨价了,最近两次更是时隔仅有5天,是新能源企业中涨价最积极的。

相比之下,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企起初是硬扛,后来实在扛不住了,要么直接涨价,要么迂回涨价(通过改款、配置调整变相涨价),要么停止接单等。截至目前,国内市面上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已经完成涨价,涨价幅度低至1千元,高至2万+,粗略估计这一轮平均涨价在5000-7000元以上。


实话讲,新能源汽车涨价大多出于无奈,补贴退坡只是一方面,新能源积分不值钱也可以忍受,但原材料疯涨却无法忽视。我们以三元锂电池为例,作为正极核心原料的电池级碳酸锂,去年价格为5万元/吨,至3月7日已经飙升至50.25万元/吨,涨幅高达510%!


而且不光是碳酸锂,动力电池其他原料价格也都在失控疯涨,数据统计显示,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电池级钴、硫酸镍、电解液分别上涨119%、55%和190%……换算到新能源汽车成本方面,粗略估算一下,仅碳酸锂一项,装配电池容量为30kWh的纯电动车电池成本就要上涨7000-9000元,如果再加上其他原材料的成本上涨,上面所说的一辆新能源车增价5000-7000元属于合理范围。

新能源汽车涨价,消费者心里叫苦不迭,新能源车企心里更不是滋味,毕竟,在各种“护法”渐次褪去的情况下,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翅膀”还没有硬到能与百年磨砺的燃油车赤手空拳PK的程度。如今又遭逢行业缺芯、涨价的大振荡,不仅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的买车定律被推翻,新能源车企也要接受市场更加严苛的“拷打”和时代的拷问。


还没完,如今新能源行业突出的矛盾难题还包括:消费者的需求量与新能源车产能不足导致的提车难问题;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导致资源流通受阻,或将进一步加剧涨价的风险。比如因为俄乌战争影响,汽车产业链中重要的原材料氖、钯、镍、铝等都受到严重影响,LME镍涨幅达73.93%,最高涨至55000美元/吨,LME铝突破4020美元/吨,刷新历史新高,这种疯长的势头,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而这种幅度的增长,即便新能源车企之前就已经和供应商确定了合作关系、签订了供应合同,也几乎无法靠自己将增加的成本消化,因此,只能将压力释放于终端市场。


目前来看,新能源车涨价、提车难的问题还将持续下去,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件坏事,只能早定早买被动接受。不过,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这也会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淘汰一批“钻空子”的产品,留下真正有实力的车型,长期来看,这种良性循环对于消费者是件好事。


同时,对于新能源车企也是一次“去芜存菁”的机会,趁机理清产品定位,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比如,已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和电池供应商深度绑定,并且提前支付预付款,以便更早、更便宜、更稳定地拿到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更有甚者,一些新能源车企,如特斯拉、长城、比亚迪等,亲自下场“打货”,布局锂、镍等原材料资源开发,以此应对终端成本、交付压力。可以说,为了顺利交车,新能源车企也算是费尽心机了。


所以,面对新能源车涨价、提车难的问题,新能源车企除了要在产业链上游多做努力外,同时也应该在销售终端层面与消费者加强有效沟通,不能一方面让消费者积极订车,定了车又交不出车,给了承诺不兑现,导致车主与车商之间的矛盾激化。

毕竟有时候车企的困难是消费者不知道的,而消费者的诉求车企也可能看不到,这样,一面是准车主在不断的涨价潮中惊魂未定的苦苦等待,一面是新能源车企千方百计防止成本增加而导致的亏损。谁都不轻松,何必相互为难呢?

多一分沟通,多一分谅解,相信眼前这难熬的日子总会过去的,新能源市场最终会趋于正常,我们拭目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