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文学终将压倒传统文学吗?

 HDTV 2022-03-21

500

还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文化环境强大的适应力使传统文学终究走出主流?各位对网络文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学的巨大压力有什么看法?

既然你说网文,我就用网文打个比方吧。

在如今的网文圈子里,是存在一条鄙视链的。位于顶点的是起点这些平台,而位于末端的则是番茄等免费小说阅读平台。而那些起点上的网文写手鄙视免费网文平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平台上的都是小白文——或者说这些平台上的网文水平太差。

但是,如果我们看日活数据的话,番茄小说的日活是4000万以上,而起点的日活还不到400万。

这中间的统计口径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大体上免费阅读平台的日活远超收费平台,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出现在这里——起点这些地方的写手们,认为精英文学或者严肃文学已死的时候,持有的观点是精英文学的读者人数很少,但在面对阅读人数更多的免费网文平台时,却又在强调他们的质量不行。

我说这些倒不是要批评这些人的双标,而是说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对于一个东西价值的判断,从来不是完全靠读者人数来决定的——实际上,起点的写手们也明白这一点,否则也不会对着免费网文开喷。

假如未来要写一本中国网络文学史的话,毫无疑问,那些免费阅读平台上的小说的确不太能摆的上台面——尽管他们的读者多,但质量的确也差。然而,如果顺着这个逻辑继续推的话,如果要写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史,那现在的网络文学的质量跟那些比较出色的当代文学作品比,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实际上,就文学史的编写逻辑来说,现实中一般存在着两种文学史的编写方法。第一种,是最常见的通常被称为“经典文学”的编写模式,这类模式的特点是用各个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家与作品串联起文学史,因此在一本中国文学史里,可能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王朝,值得记忆的文学家就那么三五个;第二种,则是以文化研究的模式去编写,这种编写看的就不仅仅是作品的质量,而更多要考虑到作品的影响力,比如说有些作品的水平虽然不高,但在民间和社会上的影响却很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值得被记录的。

就网络文学而言,它的价值更多的是存在于第二种模式下,在经典模式下,当代网文根本没有被记录的价值。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公平,但我可以打个比方,比如说你要写一个智能手机进化史,能进入这个榜单的手机,大概率应该是各个品牌的旗舰吧?因为厂商会在旗舰机上各种堆料,进行各种前沿技术的探索,是最能代表一个品牌技术实力和手机行业进步的产品。那么,旗舰手机的销量一定是最高的吗?这倒未必。好比说小米,卖的最好的一直是Redmi系列,但小米真正有资格被写入手机发展史的产品,应当是小米MIX、MIX α、小米11 Ultra这些,而不是销量在全球前10的千元机。

而有些人则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反驳,说当代文学没什么好作品,也没什么读者,还不如网文能打。这或许是一个事实,但也说明不了什么。从人类文学艺术的发展来看,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隔上几十年、几百年突然出现个高峰,然后沉寂下来等待下一次爆发。比如俄罗斯文学,自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之后,至今100多年的时间,几乎没再有过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拉美文学到现在能为世界所熟知的也就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寥寥几人。我们现在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沉寂的阶段——换言之,我们现在没有经典不代表网文就是经典,正如你不能说李白死了之后没有李白,所以诗写得最好的那个人就跟李白的价值等同一样。

在经典文学的编纂体系里,如果一个时代没有拿的出手的作品,略过去就行了,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西方戏剧自古希腊之后到文艺复兴这中间都隔了1000多年了,不也就那样么。没必要非得把一堆水平不够的作品放进来充数。

打个网文作者自己能听懂的比方,要是有一天阅文等付费阅读平台垮了,所有的写手都封笔了,未来几十年里只留下一群你们瞧不上的小白文写手在那里写各种无脑爽文。你写网文史的时候,会留出这些篇幅来介绍吗?

另外,在这里还有个值得一说的,是侍酒师小田的观点,他的观点很能够代表一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看法。他说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传统文学中也有通俗文学,所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是对立关系,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但从我对网络文学的了解来看,他的这种观点才恰恰是错误的。

实际上,网络文学在发展的最初,概念是十分广阔的,也充满了实验性。当时,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创作者,都普遍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确会催生出与传统的、在纸上书写的文学不同的艺术样式。而当时网络文学的形式也是比较多样的,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随着资本的主推,网文在形式上单一化、写作范围窄化、题材也日趋通俗化。

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说到底这也是读者和作者的共同选择。但从根本上说,网络文学的范围其实比这要大。不用说别的平台了,就说豆瓣阅读吧,这也算是一个网络文学创作平台。但因为受平台调性与读者群体的影响,至今仍然有许多作家在上面进行了各种纯文学乃至于实验文学的创作。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许多文坛新人,比如班宇、郑执、陈春成等,都是从豆瓣这个平台上出道的。

只不过,相比于阅文这些平台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机制,豆瓣阅读这类平台的读者群不大,盈利也不高,因此难以受到过多关注。但如果要因此而认为其没有价值,那么我要说的还是那句话——如果非要以读者数量论英雄,那无脑小白爽文才是当代文学高峰。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将网络文学等同于在网络上发表的通俗文学,本身就代表了一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偏见”,即认为网络文学只能书写通俗题材。

网络文学是否能压倒传统文学呢?这个答案其实并不好回答。

假如说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到不认同于大多数网文写手自称的,因为传统文学读者少了、网文影响力大了,所以网文就压到传统文学了。

这种回答的扯淡逻辑,就在于忽视了时间对于文学作品的冲刷。我之前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里曾经说过,80年代曾有过一个非常流行的小说系列,叫做雪米莉系列,这套小说不算盗版,仅正版书的销量就可以达到每一本两三百万册,但今天的00后有谁听过这套书的?《知音》在鼎盛时期销量常常超千万册,而《收获》销量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刚破百万,难道《知音》的文学价值能锤着《收获》打?

还是那句话,不是说李白死了之后,你的知名度是同时代最高的,你就能跟李白相提并论了。

如果网络文学真正能压倒传统文学,只有两个原因:第一,那些能写高质量文学作品的人开始将网络作为发表作品的主阵地;第二,网络文学在形式上探索出了文学的更多可能。通俗文学想单纯靠着影响力就压倒经典文学,金庸都做不到这一点。

假如说答案是的否定的,那么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文学,会因为趋向于通俗化而无法实现更好的突破。

那么,是否如某些人所讲的,是因为以前识字的人少,所以很多普通的文学作品被吹上了天,如今识字的人多了,出好作品的概率就高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很搞笑的说法。唐朝的识字率高吗?《滕王阁序》写出来都1400多年了,怎么就没有超过它的?李杜死了1200多年,怎么至今仍然是中国诗乃至于文学的高峰?19世纪的识字率高吗?怎么文学史一讲小说,还是公认托尔斯泰和陀思妥是文坛双壁?

没办法,文学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我当然不否认网络文学本身的价值。如果我们把以通俗文学为主的网络文学视为一种“故事”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从古至今“故事”一直都存在。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青藏高原,各种行吟诗人唱的几十万行的长诗,甚至能影响一个民族对自己的认知。并且,在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前现代社会来说,故事的影响力其实远比今天要大——因为故事本身不仅是一种娱乐,同时也是维系社会文化、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所谈论的各种“经典文学”在当时其实是比较小众的——《滕王阁序》即便再好,唐代能背下来的人也不到百分之一,而很多佛教故事,老百姓却是耳熟能详。哪怕是在当代,“凡有华人处,皆能读金庸”也足以说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

但文学却不仅仅是故事。我们不去谈那些可能过于虚幻的艺术风格、审美风格之类的词语,单单说“感觉”——毫无疑问的是,经典文学作品所能够带给人的肯定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有故事之外的感觉。比如,我们说王小波: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比如马尔克斯: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相信,你看完他们的小说,要把他们写的故事复述出来并不算难,但却难以写出来这样的句子。

这种故事之外的东西,是故事所不能给予的。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是因为它的基础是文字,而非“故事”——电影、电视剧、游戏都可以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上,他们却不是文学。

而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包含了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学”的范畴要远比“故事”大得多,很多非故事的内容,是故事化的叙述难以转化的。还是拿《滕王阁序》举例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种基于文字对仗以及文化典故而生成的精致美感,不要说改写,即便只是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也早就丢的一干二净了。

如果说将这些文字转化为视觉内容,是不是更美呢?反正以我的能力,我是想不到如何把“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种东西转化为图像,难道直接上一副中国地图么?

从传播的特点上讲,文字与图像的不同,在于文字本身是一种高度凝练的符号体系。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在极短的空间和时间里,表达更抽象与广阔的内容。比如这句“襟三江而带五湖”,一句话不仅囊括了三江五湖这样广阔的地理空间,还通过比喻让滕王阁的地位凸显。刘勰与陆机曾经分别用“思接千载”和“心游万仞”来描述文学(当时所谓的“文学”主要指的是“文章”,也就通常所讲的诗歌、散文和骈文)的特点。文学可以用短短的几十个字让人有“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感觉,比如以文入词的辛弃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种因为文字、韵律而造就的美感,是通俗文学所追求的吗?

当然,我举上面的这些例子,只是想说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价值的高低,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影响力,而是作品在其所表现的体裁范围内,能否展现出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用更大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只能是文学作品,它无法以其他的形式来展现。

对于当下的网络文学而言,因其主体是各类通俗小说,因而也不必以文学的审美价值这一标准对其有过高要求。但如果某些网文写手因此而沾沾自喜于读者人数的多少、当代影响力的高低,并觉得网络文学就可以打败传统文学,那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或者说,假如我们把所谓的“网络文学是否能打败传统文学”这一问题的时段局限于当下的话,那么在出现经典作品概率不大的当下,网络文学是存在反超的可能的——这就如金庸的小说要比很多二流、三流的纯文学作品好得多——但如果说把传统文学视为一个由经典作品构成的整体,那么当代网络文学实则是连一流作品的边都没摸着。

在这个层面上讲,网络文学(或者说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在评价维度上也是不一致的,讲谁打败了谁其实意义并不大。就如一开始所说,如果采取“经典文学”的逻辑,网络文学的价值并不高,然而在资本影响下的网络文学,却更热衷于用“读者数量”(或者叫“消费者数量”)来确证自身的价值。这两个逻辑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甚至“经典文学”在很多时候的创作逻辑都是反资本的。

这恰恰是我最想说的话,就是我之前曾经多次说过,当下的网文创作在底层逻辑上非常有意思的一面,就是他们一方面在遵从资本的逻辑进行创作,一方面却又大喊着要反对资本的剥削和压迫。所谓“遵从资本的逻辑进行创作”,就是说他们在创作中更看重的是读者的喜好、付费的人数、收入的高低等等,甚至于他们会说出“如果你写的东西读者不喜欢,那就是你写错了”的话。我当然不是说码字就不能挣钱,但是假如说你真的打算将写故事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那么就必然要明白,你所谓的写作已然是文字商品的生产,这与作为个人化表达的文学艺术的逻辑就是相悖的。而在资本的运作逻辑之下,即便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并且也能严格执法,资本对生产的干预也依然可以非常强势,这是资本增殖的底层逻辑决定的。

所以,其实网文也好,传统文学也好,各自相安无事,不要互相打扰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