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经方方证对照160例辩证简明要点精华版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2-03-21

01、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面色青灰,痰鸣声、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干姜、细辛)= 小青龙汤。

02、舌苔白水滑+腹泻  =  苓桂术甘汤。

03、心中烦躁、尿黄、苔黄,脉数(黄连)+胃脘满闷(半夏)+食欲不振、面色晦暗无光、疲劳乏力,大便稀溏(干姜)=  半夏泻心汤。

04、胸腹撑胀满闷,有气塞感,嗳气频繁,反酸严重----半夏厚朴汤。

05、心律不齐+水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面水滑腻)=  苓桂术甘汤。

06、眼底出血,视物模糊不清(眩、冒)+ 水舌  =  五苓散。

07、瘀舌(舌紫暗、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08、急性泪腺炎案:无汗而头痛、无汗而眼痛,脉浮紧(麻黄)+大量眼泪、大便稀溏、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局部灼热感,巩膜充血红赤,心中烦(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09、淋巴结肿大疼痛----连翘  ?

10、生活压力大,经常心情郁闷,胁部塞堵胀满,脉弦(四逆散)+心烦、焦虑、口苦(黄芩、连翘、栀子)+ 胃脘塞堵胀满,纳呆,时时恶心(半夏厚朴汤)=  解郁汤 + 除烦汤。解忧郁、抗焦虑。

   八味解郁汤 = 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 半夏 厚朴 茯苓 苏梗)                    (黄煌-柴胡10白芍10枳壳12 生甘草3 姜半夏12 茯苓12 厚朴12 苏梗12 干姜6 红枣20克)

  八味除烦汤 = 半夏厚朴汤 加 黄芩 连翘 栀子 枳壳;                                                              (黄煌-姜半夏12厚朴12茯苓12 苏梗12 枳壳12 黄芩10 连翘20 山栀12 干姜6 红枣20克) 

11、头蒙、头晕、头痛(冒)+面部浮肿、时出汗(水汗)、水舌  =  苓桂术甘汤。

12、恶寒(风)+发热+汗出  =  桂枝汤。

13、间歇发热2年,时轻时重,体温37.2°,脉弦细(柴胡)+口苦、咽干、心烦、失眠(黄芩)+干呕(半夏、生姜)+精神不振(人参、大枣、甘草)=  小柴胡汤。

14、头昏、头晕(冒)+关节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日2次+水舌  =  泽泻汤。

15、头痛+伤寒史、无汗而头痛、无汗而鼻塞鼻涕、无汗而恶寒(麻黄) =  葛根汤或麻黄汤。

16、头痛+干呕+水舌  =  吴茱萸汤。

17、汗出而头痛、脉浮  =  桂枝汤。

18、头昏、头蒙(冒)+水舌  =  泽泻汤。

19、头痛+恶心干呕+水舌  =  吴茱萸汤。

20、严重失眠+时感周身寒热交替发作,关脉弦,时有心慌心悸+水舌(焦虑症)  =  柴龙牡。

21、失眠+阵阵烦热、手心发热、阵阵汗出,口干舌燥,时觉心烦焦虑,尿黄,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高血压  =  黄连解毒汤。

22、舌下瘀  =  桂枝茯苓丸。

23、无汗而头痛+伤寒史、脉浮弦紧+血压高  =  麻黄汤+川芎。

24、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喉中痰鸣,舌体淡嫩,舌苔白腻,双肺干湿啰音(半夏、干姜、细辛)+阵阵烦躁哭闹,指纹紫红,大便干(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25、高热(体温39°)+汗出、烦躁、口渴饮水多,指纹紫红,舌苔薄黄(石膏)  =  白虎加人参汤。

26、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胀、腹痛,大便难解数天+脐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腹胀严重,肛门排出少量气体,但无大便+查体:脐周及脐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按之腹满痛,腹肌紧张、抵抗,充实有力,拒按不甚;无扪及包块、硬结;无腹水征;肠鸣音活跃,一分8次(大黄腹)= 大承气汤。

27、疾病阵发性发作、脉沉弦(柴胡)+恶心干呕  =  小柴胡汤。

28、眩晕+汗出多(水汗)、双踝关节轻度水肿+水舌  =  苓桂术甘汤。

29、头痛+水舌  =  吴茱萸汤。

30、体格壮实,背肌厚密结实,颈肩背腰僵硬、痉挛、疼痛  =  葛根汤。

31、眩晕+(脉弦+口苦、咽干)=  小柴胡汤。

32、心烦、焦虑、失眠,头昏沉晕,口渴,胸膈烦闷,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脉滑数(焦虑症)=  栀子豉汤。

33、头晕+水舌  =  苓桂术甘汤。

34、头晕、头蒙、头重、耳鸣+水舌  =  五苓散。

35、颈项僵硬疼痛(芍药证)、右胁胀痛、脉沉弦有力(四逆散)+口苦、咽干、心烦、尿黄、便干,舌苔黄,时出汗(黄芩、连翘、栀子)+嗳气多(半夏厚朴汤)=  解郁汤+除烦汤。

36、头沉重、昏蒙、晕痛+水舌  = 泽泻汤。

37、半身出汗、脉弦细、发热(柴胡)+口苦、咽干、舌尖红、脉数(黄芩)+恶心(半夏、生姜)+精神萎靡(人参、大枣、甘草)=  小柴胡汤。

38、汗出而发热、汗后怕冷  =  桂枝汤。

39、汗出而头痛  =  桂枝汤。

40、汗出而四肢关节困痛  =  桂枝汤。

41、头晕晕沉沉(冒)+水舌  =  泽泻汤。

42、心烦、焦虑、口干、口苦、舌苔黄  =  黄连、黄芩。

43、食后胃中胀满(胃动力障碍)----半夏厚朴汤+炒枳壳。

44、腹泻+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腹中胀满,肠鸣,食欲不旺+水舌、脉搏沉细  =  附子理中汤。

45、五更泻+精神不旺,食欲不旺,神疲乏力,困倦懒动,畏寒怕冷;脉搏沉弱、尺脉不足;口不干渴+水舌  =  附子理中汤。

46、心律失常,频发心悸、胸闷,严重时卧起不安(龙牡)+大便稀溏、水舌  =  龙牡+苓桂术甘汤。

47、乏困懒动,食欲不旺,时出虚汗,畏寒怕冷,口中和,舌淡暗(附子)=  四逆汤。

48、五官窍道病(柴胡)+心烦、口苦(黄芩)+时时干呕(半夏、生姜) =  小柴胡汤。

49、头晕、头蒙、头胀、头重,晕晕乎乎、昏昏沉沉或耳鸣、耳胀闷感、听力减退(冒)+水舌   =   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50、恶风、发热、汗出而身痛、脉浮  =  桂枝汤。

51、发热迁延20天,每日定时发作,脉弦(柴胡)+口苦、咽干、心烦、焦虑、尿黄、脉数(黄芩)=  小柴胡汤。

52、心慌不适+水舌  =  苓桂术甘汤。

53、疾病呈发作性,时作时止、时好时坏(柴胡)+口苦(黄芩)=  小柴胡汤。

54、头痛+水舌  =  吴茱萸汤。

55、眩晕+水舌  =  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56、体型肥胖,肌肉松软,食欲旺盛,容易出汗,常常疲劳(黄芪人)+下肢麻木不适如过电,舌暗,舌边瘀斑(血痹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合补阳还五汤。

57、腰部怕冷,腰肌酸沉感,腰痛,阴雨天时明显加重,困重乏力+水舌  =  甘姜苓术汤。

58、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房颤)+头晕+大便稀溏,每日4次;容易出汗(水汗)+水舌           =   龙牡+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59、困乏欲睡,畏寒肢冷,喜厚衣,口不干不渴,食欲不旺,小便频多清白,舌暗(附子)          =   四逆汤。

60、眩晕+水舌+吐水  =  小半夏加茯苓汤。

61、体格健壮,无汗而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尤以腰痛为甚(麻黄)+舌苔白腻(苍术)                   =   麻黄加术汤。

62、腰部发凉,舌苔白腻,双踝水肿,大便稀溏  =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63、周身乏力,舌暗,苔白,脉沉无力  =  附子证。

64、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困倦(麻黄)+精神萎靡、仅发低热、乏力困顿、不想活动,舌淡,四肢困懒乏力,脉沉(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

65、头蒙、头沉、头昏、头重(冒)+水舌  =  苓桂术甘汤。

66、无汗而咳喘、双肺哮鸣音(麻黄)+喉中痰声漉漉,手足冷、大便稀、水舌  =  小青龙汤。

67、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  桂枝汤。

68、素体虚弱,容易感冒,疲劳无神,四肢困懒,嗜睡,舌淡,关尺沉细(附子)  =  四逆汤。

69、头晕+水舌  =  苓桂术甘汤。

70、眩晕、头重脚轻(眩、冒)+小便清长白+水舌  =  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加减:时时恶心----加半夏。

                 乏力困顿,动则汗出,脉搏沉细----加附片。

                 口唇紫暗、舌暗----合桂枝茯苓丸。

71、脑梗塞。偏身瘫痪,肌力不足(麻黄)=  古今录验续命汤+黄芪。

      加减:瘀舌----当归、川芎。

                心烦、尿黄、汗出、口干渴----生石膏。

                畏寒肢冷,水舌----四逆汤。

72、面瘫。患侧骨骼肌肌力下降(麻黄)=  葛根汤。

      加减:心烦、口干、焦虑----加生石膏。

                 舌紫暗,有瘀斑----加当归、川芎、芍药。

                 乏力身疲----加党参、黄芪、附片。

                 头晕晕沉沉,如扣帽子+水舌----葛根汤 合 泽泻汤。

73、右胁疼痛、胸中闷滞、胆囊炎病史、脉弦(柴胡)+心烦焦虑失眠,时时出汗,咽干、           口渴,舌暗红(黄芩)+胁腹胀满,饭后加重;大便干,体格壮实,腹肌充实有力(大           黄)  = 大柴胡汤。

74、头蒙(冒)+大便后半部分稀溏+水舌  =  泽泻汤。

75、极度乏力不欲动,偏头痛,胁胀痛,乳腺胀痛,右下腹阵痛;情绪压抑,不欲饮食,脉弦细(抑郁,柴胡)= 解郁汤。

76、心烦、焦虑、失眠,夜汗,口苦、咽干;小便频热,舌尖红,脉搏数(焦虑)----黄芩、         连翘、栀子。

77、心悸、头晕+水舌  =  苓桂术甘汤。

78、偏侧头痛、半身出汗、脉搏弦紧(柴胡)= 四 逆散+川芎。

79、心烦、焦虑、失眠,越睡不着觉越心烦;口苦、咽干、口渴、尿黄;舌边尖暗红,头面轰热感(栀子)=  栀子豉汤。

80、食欲不旺+水舌  =  干姜证。

81、偏侧头痛、半身出汗、脉弦(柴胡)+心烦、焦虑、失眠,口苦、咽干,口渴,尿黄,舌边尖红,头面轰热(黄芩)+食欲不旺、水舌(干姜)=  柴胡桂枝干姜汤。

82、外阴溃疡+小便灼热疼痛、口干、心烦失眠+月经提前10天,颜色深红,淋漓10余天方净(宫热)+大便臭秽,苔黄  =  黄连解毒汤。

83、饭后肠鸣、腹泻+水舌  =  五苓散。

84、便秘+大便时干时稀或前干后稀、排便困难、便前腹胀满+腹肌挛急有力+脉弦滑(柴胡)= 四逆散。

85、心烦、焦虑、口苦、苔黄(栀子,心有火)+舌淡暗、舌体胖大、舌体白腻(干姜,脾有寒)=  栀子干姜汤。

86、颈项僵硬疼痛+出汗多  =  桂枝加葛根汤。

87、嗜睡+水舌  =  泽泻汤。

88、眩晕+水舌  =  小半夏加茯苓汤。

89、失眠,入睡困难,只能浅睡2-3小时,易早醒,有时彻夜不睡,脉弦滑  =  柴龙牡,重用半夏。

90、心烦、口干、口苦、口大渴、饮水多,时时汗出,脉洪大有力(石膏)=  白虎汤。

91、头昏蒙(冒)+水舌  =  泽泻汤。

92、前列腺炎或肥大,见排尿不畅,小腹胀痛  =  四逆散。

93、体格健壮,心烦易怒,焦虑,口渴,身有热感,手心热,脉滑数(黄连)  =  黄连解毒汤。

94、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尿道灼热疼痛;尿常规有脓细胞、白细胞、                 红细胞  =  栀子柏皮汤+猪苓汤。

95、枕部、颈部、背部、腰部肌肉僵硬、疼痛+出汗多  =  桂枝汤+葛根、细辛、附片、羌活、防风。

96、腰肌沉重、酸困+水舌  =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97、奔豚病:阵发性气冲至胸,憋闷难受;阵发性头蒙眼昏心中烦;阵发性双下肢震颤;                            阵发性出汗多(气上冲综合征,桂枝)=  桂枝加桂汤。

98、头蒙(冒)+水舌  =  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99、过用空调受寒,头痛、流涕、喷嚏、咳喘(麻黄)+挂水三天、手足凉、大便稀、水舌(半夏、干姜、细辛)+口干渴而饮水多,痰液粘稠黄绿,苔黄、尿黄(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加减:咳喘严重----加杏仁。

                心下胀满----加厚朴。

100、无汗而鼻塞;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哮喘(麻黄)+面色青灰,水舌、水涕、水痰、                   水泪(半夏、干姜、细辛)=  小青龙汤。

101、阵发性胸中窒闷(陈皮、枳壳、生姜、杏仁)+心悸、惊恐(龙骨、牡蛎)+水舌                   =(苓桂术甘汤)。

102、脉弦、胸闷(柴胡)+心烦、口苦(黄芩)=  小柴胡汤。

103、心悸(龙牡)+水舌  =  苓桂术甘汤。

104、心悸、失眠、噩梦多;遗精、时时出汗;四肢酸懒、神疲乏力;                                            心烦焦虑,舌暗红,手心热、手心汗(焦虑)=  柴龙牡+栀子厚朴汤。

105、水舌  =  苓桂术甘汤。

106、眩晕+水舌  =  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

107、嗜睡+水舌  =  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108、头痛+干呕+水舌  =  吴茱萸汤+川芎、白芷、细辛。

109、手抖、震颤(帕金森)+水舌  =  真武汤。

110、闭经:乳房胀痛、学习压力大、心情忧郁、脉搏弦细(四逆散)+心烦、口苦、                      口渴、尿黄、手心热,舌红、苔黄(黄芩)=  四逆散+黄芩、连翘、栀子。

111、闭经:形体瘦弱,尺脉沉,腰酸凉,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面水滑(水舌)                        = 温经汤。

112、频发心慌,时发惊恐,心中烦躁,情绪低落,阵发躁热、出汗,失眠、口苦,口渴饮水多,小便黄、大便干,舌尖红,脉弦细数(心率每分87次)(焦虑)=  柴龙牡+栀子豉汤。

113、闭经:心烦焦虑,易发怒,易激惹,失眠(其人如狂)+少腹坠胀不适,时有胀痛;              少腹部充实、抵抗、紧张、有力(少腹急结)+大便干秘,两日一次,排便困难,                   关尺沉实(大便不通)  =   桃核承气汤。

114、黄带多、质粘腻,小便黄,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苔黄腻  =  栀子柏皮汤。                        严重者----用黄连解毒汤。

115、头痛+恶心+水舌  =  吴茱萸汤。                                                                                           严重者----加川芎、白芷、细辛。

116、腹泻案:口苦、口渴、尿黄,舌苔黄腻,HP阳性,烧心泛酸(黄连)+大便稀溏量多,          每日5次;神疲乏力,腹中胀满,食多则泻,胃中怕凉,畏冷食,食欲不旺,舌体胖大            = (附子理中汤)。

117、头部多发疖肿(毛囊炎):局部红肿热痛;心烦、口干、口苦;大便干,3日一次;                 尿黄,舌红,舌体黄滑腻,脉弦滑实有力  =  黄连解毒汤+黄芩汤。功能:消炎+消肿。

118、头痛:感冒后发作,恶风恶寒、汗出而头痛(关键!)、素体虚弱、易患感冒、脉搏细涩(虚人)=  桂枝汤。

119、头痛+干呕+水舌  =  吴茱萸汤。

120、体格瘦+脉浮高+时出汗 =  桂枝汤。

121、左胁疼痛、脉弦(柴胡)+口苦(黄芩)+时恶心干呕(半夏、生姜)=  小柴胡汤。

122、眩晕、头昏蒙沉(冒)+水舌  =  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

123、头痛+水舌  =  吴茱萸汤。

124、咳嗽案:无汗而恶寒、无汗而发热、无汗而咳喘(麻黄)+稀白痰,舌面水滑(半夏、干姜、细辛)+黄浓涕、咽喉痛、口渴饮水多、咽后壁充血 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2度肿大(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125、时嗳气(胃动力障碍)=  半夏厚朴汤。

126、口渴欲饮(水少)+腹满肠鸣腹泻、舌苔白腻滑、脉缓 每分58次(水多)=  五苓散。

127、崩漏:月经淋漓不断、量少、色红、质粘稠、心中烦(宫热、黄芩)+下腹疼痛(芍药)=  黄芩汤。

128、抓局部:腹痛喜揉按  =  小建中汤。

          抓整体:其人瘦弱,肌肉松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怕风易汗,唇口淡白不干,舌淡暗,脉沉细弱=人参、黄芪、当归 = 参归芪建中汤。

129、玻璃体混浊案:眼前飞蚊、畏光、头蒙、头晕、头痛(冒、眩)+大便稀溏+水舌                   =   五苓散。

130、迁延发热20天、每日定时发热、脉弦(柴胡)+口苦、咽干(黄芩)+时时干呕(半夏、生姜)= 小柴胡汤。

131、四肢酸痛乏力+时发热+时出汗 = 桂枝汤。

132、阵发性干呕,严重时呕吐,舌苔薄黄微腻 = 连苏饮。

133、心烦、出汗、口干渴欲饮凉水 = 竹叶、生石膏。

134、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无汗而恶寒、无汗而头痛,脉浮紧数,体温38.1°(麻黄)       +清水涕、水舌(半夏、干姜、细辛)+黄痰、口渴饮水多(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135、全身肌肉酸痛+汗出多 = 桂枝汤。

136、胸胁满闷,走窜疼痛,胆囊炎,口苦 = 四逆散。

137、尿频、尿急、尿淋漓涩痛,舌苔黄腻 = 栀子柏皮汤+猪苓汤。

138、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右侧第3、4肋间疼痛,连及背部酸痛不适                                             =   四逆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139、咳嗽+大便稀溏、水舌  =  苓桂术甘汤。

140、无汗而咳喘、无汗而恶寒(麻黄)+痰白量多质稀、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 双下肢沉重发凉、膝关节疼痛(附子)= 小青龙汤加附子。

141、老年妇女、身体肥胖、面色黄暗无光、肌肉松软(黄芪人)+膝关节疼痛(防己证)               =   防己黄芪汤。

142、大便稀溏+水舌 = 甘姜苓术汤。

143、儿童尿床+体格壮实、肌肉结实、面色阴暗无光;咽无充血 = 葛根汤。

144、腰肌沉重+水舌 =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145、滑膜炎,膝关节积液(对病方)= 越婢加术汤 + 防己黄芪汤。

         加减:疼痛严重----加附子、细辛。

                   口渴、尿黄、舌红、苔黄----加生石膏。

146、身瘦弱+易出汗 = 虚人,桂枝汤人,用桂枝汤。

147、虚劳人:精神萎靡,周身乏力,困懒嗜卧,欲寐不能,不欲睁眼,言语无力,腰凉、                            膝关节凉、踝部凉,小便清长,舌暗、脉缓(附子人) =   四逆汤。

148、双下肢沉重(隐性水肿)+大便稀溏+水舌 = 甘姜苓术汤。

149、阵发性胸闷、喘息、气短、心悸(气上冲)+水舌 = 龙牡 + 苓桂术甘汤。

150、唇舌紫暗  =  桂枝茯苓丸。

151、精神萎靡、极度乏力、手足冰凉、脉搏迟缓、沉细无力(附子)=  四逆汤。

152、高热20天,体温39.2°,加重4天;汗出多,口干渴、饮水多,恶热,心中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心率每分105次(石膏)+身疲乏力,动则头晕(人参)= 白虎加人参汤。

153、呕吐案。女,80岁。

胆囊炎病史,胸胁不适,脉弦,两胁下按之抵抗,墨菲氏征阳性(柴胡)+口苦、胆囊炎病史(黄芩)+恶心干呕(半夏、生姜)+精神差,人消瘦(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

154、心下如有物堵塞(枳实)+水舌(白术)= 枳术汤。

155、痞满案。贲门癌术后。男,63岁。

     (1)心烦、口干、口苦、尿黄,舌暗红,舌苔黄腻(黄连、黄芩)+胃脘痞满(半夏)+大便稀溏、舌苔白腻(干姜)+肿瘤术后、身疲乏力、其人消瘦(人参、大枣、甘草)                      =  半夏泻心汤。

    (2)上腹胀满,嗳气频繁,时有泛酸(胃动力障碍)=  半夏厚朴汤。

                                                                                    =  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

156、痢疾案:

一诊:发热,体温38.5°;脓性粘液便,量少,次数多;大便常规:脓液(++),白细胞:一个高倍视野10个。烦躁不安,饮水多,舌红舌苔薄黄水滑(肠腑炎症)----白头翁汤。

二诊:发热退,肠道发炎症状消失,脓粘大便已无。现症:大便稀溏,每日7次,无臭味,舌面水滑(热去湿留脾阳伤)----五苓散+干姜+赤石脂。

157、其人瘦弱+发热,体温38°,汗出 = 虚人发热  =  桂枝汤。

158、精神萎靡、困顿嗜睡、全身极度乏力,食欲极差,脉无力而虚数、关尺沉细(附子)               =  四逆加人参汤。

159、心衰肺水肿案:

    (1)肺水肿:半卧位,吸氧,呼吸困难,胸闷喘息气短咳喘,心悸心慌                                                       ----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导泻肺中积水也!)。

    (2)心衰水肿:双踝水肿,水舌(水证)+精神萎靡,脉沉细无力(附子证)                                                ---- 真武汤(强心、利尿)。

    (3)腹胀满(心衰导致胃肠道瘀血):厚朴。

     综合: 葶苈大枣泻肺汤 + 真武汤。

160、肩周炎案。女,47岁。

    (1)肩周疼痛,活动障碍;时刺痛,局部畏风畏冷,不敢吹空调和电风扇,否则疼痛加重;舌暗,夜间疼痛加重(对病方)=    桂枝加术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附子汤。

    (2)水舌----甘姜苓术汤。

    (3)口干、舌红----知母。

                       ====================================

           伤寒临床证与方简明对应总结资料(分系统)

一、伤寒临床总结之一:失眠辨证论治

1,失眠伴眩----用温胆汤,

2,失眠伴胸腹动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3,失眠伴胸满,烦----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失眠伴腹痛,舌红----用黄连阿胶汤,

5,失眠多疑,恍惚,皮肤干----用酸枣仁汤,

6,失眠精神萎糜----归脾汤,

7,失眠伴心慌,舌暗----用血府逐瘀汤。

二、伤寒临床总结之二:呼吸系统

1,咽有异物感----半夏厚朴汤,

2,咽干,咽痛,嘶哑----桔梗汤,

3,无汗而喘----麻黄汤,

4,有汗而喘----麻杏石甘汤,

5,痰,唾,涕,涎 ----小青龙汤,

6,痰黏稠难咯----排脓散,

7,痰黄黏稠,胸痛,便秘----小陷胸汤,

8,咳逆,食欲不振----麦门冬汤,

9,咳递,心悸----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10,咳,烦,舌红----泻白散合青黛散。

三、伤寒临床总结之三:疼痛

1,颈部强直----葛根汤,

2,腰重而冷----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3,关节肿大----桂枝芍药知母汤,

4,四肢痛,厥冷----当归四逆汤,

5,四肢麻,自汗----黄芪桂枝五物汤,

6,痛,腹胀----五积散,

7,痛,便秘----大黄附子汤,

8,痛,恶寒,精神萎糜----麻黄附子细辛汤,

9,痛,多汗----桂枝加附子汤,

10,痛,无汗而喘----麻黄汤。

四、伤寒临床总结之四:消化系统,

1,利,烦,项强----葛根芩连汤,

2,利,痛,脉数----黄芩汤,

3,痞,烦,出血----泻心汤,

4,痛,烦,失眠----黄连阿胶汤,

5,痛,便秘,神昏,痞----大承气汤,

6,呕,利,烦----半夏泻心汤,

7,呕,利,烦,绞痛,厥冷----乌梅丸,

8,呕,身痛----五积散,

9,痛,四肢冷----四逆汤,

10,呕,利,头痛,腹痛,吐涎沫----吴茱萸汤,

11,吐,利,食不化----理中丸,

12,慢性腹痛,消瘦,便干----小建中汤,

13,腹痛,腹胀----枳实芍药散。

五、伤寒临床总结之五:循环系统(津、液)

1,悸,眩----苓桂术甘汤,

2,悸,眩,呕----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3,气短,头昏,多汗----生脉散,

4,悸,贫血,脉结代----炙甘草汤,

5,悸,怕冷----参附汤,

6,胸痛,舌黯----血府逐瘀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