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T电磁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穿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1版)

 银缕一瞬 2022-03-21

文章来源:《介入放射学杂志》,2022,31:221-225

作者: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委会电磁导航技术专家组

1   引言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1]。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了手术彻底治愈的机会,因此对肺癌做出早期诊断尤为重要[2]。目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已成熟,广泛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实践中[3],但该技术尚存在一定缺陷,如操作过程无法实时监测、重复的CT扫描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辐射损伤等[4]。CT电磁导航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辅助系统,最早应用于辅助支气管镜对肺部中央型病灶的诊治[5]。与单纯CT定位相比,电磁导航系统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可以通过术前准确定位和术中实时导航,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和调针次数,减少并发症发生,是解决肺部近胸壁外周小病灶诊断及治疗定位难点的有效手段[6- 8]。同时由于电磁导航系统可以实时定位针尖位置,并可通过CT成像覆盖实时仪器跟踪信息,在操作过程中提高了技术成功率和获取有效组织的概率[9]。基于以上特性及优点,电磁导航系统尤为适用于初学者使用练习肺穿刺技术,有助于对低年资医生的技术培养。

已获国家临床应用许可的电磁导航引导下的经胸壁穿刺诊疗定位系统,包括美国Veran公司研发的IG4电磁导航系统、EDDA公司的IQQA系统和上海精劢医疗公司研发的电磁导航系统。目前,临床经皮肺穿刺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Veran的电磁导航系统[10],后二者主要在外科手术穿刺引导中应用,此外,还有一些国产电磁导航系统正在进行临床前相关研究。但目前国内对于电磁导航系统在经皮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操作规范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指导意见,缺乏相关安全、具体技术操作流程及管理内容。据此,2021415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委会电磁导航技术专家组发起,启动了电磁导航系统在经皮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工作,在充分借鉴《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11]的基础上更新证据,并汇集多学科专家意见,结合已开展的临床应用情况,特制定电磁导航系统在经皮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以供参考。

2  CT电磁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穿刺适应证和禁忌证

2.1  适应证

①操作人员为肺穿刺技术初学者;②患者胸部CT提示恶性需要病理证实的外周结节(8 mm<直径≤30 mm)[12];③疾病进展或复发后局部组织学或分子病理学类型再评估(再次活检);④经常规CT引导下肺穿刺操作难度大、风险大的病例。

2.2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对禁忌证:①电磁导航系统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运行,不可用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②不可用于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③穿刺路径上有无法避开的大血管或重要脏器结构;④穿刺路径上有明显的活动性出血、感染、坏死或溃疡病变;⑤严重肺动脉高压;⑥严重肺大疱、肺气肿或肺纤维化;⑦患者一般情况差,存在严重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恶病质状态;⑧CT扫描显示纯磨玻璃病变。

3   操作设备及配置

3.1  电磁导航系统

1台医学影像工作站、1套电磁跟踪定位装置、1个滤波器、1台隔离变压器、3个体位探测器、2个姿态探测器及姿态探测器卡具组成[13]。医学影像工作站由计算机主机、显示器、软件及加密狗组成,主要是对电磁定位数据分析处理,并转换成影像。电磁跟踪定位装置是由立式磁场发生器、系统控制单元及两个定位传感器接口单元组成,作用是通过电磁场进行空间定位,并将定位信息数据化。专用仪器车装置包括1台滤波器及1台隔离变压器,作用是控制操作过程中的点源干扰及控制漏电流,体位探测器及姿态探测器主要是在操作过程中提供位置信息。

3.2  穿刺针及活检枪

电磁导航系统一般可与所有类型的穿刺针配合使用,可根据病灶大小选择不同直径的穿刺针,常用的长度为16 cm1820 G同轴切割活检针及配套的一次性使用活检枪。

3.3  辅助影像设备

辅助影像设备为常规16排螺旋CT,有条件者可购置具有三维成像功能的锥形束CT

3.4  操作手术室配置

①完善的供氧系统;②负压吸引器;③急救车,充足的急救药品;④止痛药;⑤止咳药;⑥胸腔穿刺包2个(一份备用);⑦心电血压血氧监护仪。

4   术前评估及管理

4.1  术前病史及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等,完善常规体格检查,评估心肺功能。

4.2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生物化学指标、血型检查、传染病筛查等。

4.3  影像学检查

术前需完善胸部增强CT检查,确诊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排除肺隔离症,设置穿刺路径。

4.4  心肺功能检查

术前完善心电图检查,存在心脏高危因素的患者推荐术前完善心超检查。对于合并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推荐完善肺功能检查。

4.5  药物管理

术前停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停药时间具体如下:术前1周停用华法林,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前1224 h停用低分子肝素,术前57 d停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其他具体药物停药时间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停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有无不适。

4.6  知情同意

术前应充分向患者及其亲属告知操作目的、具体操作方法、相关可能并发症等,签署知情同意书。

4.7  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予以心电指末氧监护。

5   术前准备

术前先行胸部CT定位扫描,根据既往影像学资料综合舒适性与操作方便性确定患者体位,可采用仰卧位、俯卧位等。将扫描好的DICOM格式的CT数据导入磁导航系统医学影像工作站,在医学影像工作站中的CT图像上找到病灶位置并定位穿刺点,规划穿刺路径,注意穿刺路径需避开大血管,并避开可能影响穿刺的肩胛骨、肋骨等。

6   术中操作规范

6.1  操作前准备

患者采取合适体位躺在CT检查床上,在规划好的穿刺点周围粘贴电极片,在双侧大腿粘贴体外电极片。

6.2  穿刺点定位

在靠近病灶周围体表皮肤安装贴片传感器,根据磁导航界面上的穿刺点瞄准器提示移动POE贴片传感器,磁导航系统界面上瞄准器中心的红点是目标穿刺点,绿点表示贴片中心,移动贴片直到与红点重合,即为目标穿刺点,定位到目标穿刺点后将贴片固定在皮肤上。

6.3  消毒铺巾、局部麻醉

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 cm对穿刺点周围区域进行常规消毒。根据病灶大小及周围结构的关系,选择合适型号的穿刺针。用1%2%利多卡因溶液对穿刺点进行逐层浸润麻醉,麻醉满意后可将注射器针头留置于穿刺体表行CT扫描,以其作为标记进行初步观察,模拟穿刺针进针位置及角度。

6.4  磁导航系统引导下穿刺及获取标本

6.4.1  穿刺针安装姿态探测器固定瞄准器,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瞄准器中心,使电磁导航系统中穿刺针与瞄准器中心点重合。

6.4.2  根据磁导航系统界面提示,准备进行瞄准穿刺。先定位到穿刺点,观察中间的瞄准器,中心红色点为规划穿刺点,绿色点为当前信号贴片点位,当两个点重合并且显示距离接近0时,即找到了穿刺点。调整穿刺角度,点击“瞄准”按钮,当显示“开始穿刺”,并且瞄准器变为穿刺瞄准器时,开始瞄准病灶点,中心红色点为病灶点,绿色点为当前穿刺投射点,当两个点重合并且显示距离接近0时,即调整好了穿刺角度。打开呼吸门控,当呼吸曲线出现绿点时进行穿刺。由此根据磁导航系统实时进针路径提示,沿绿色投射方向缓慢进针。

6.4.3  穿刺过程可采用分步进针法,先突破皮下,到达胸膜前可进行CT扫描明确进针位置,确定后续进针角度及深度,再穿刺到达病灶内,然后再次CT扫描确认。

6.4.4  根据磁导航系统提示及CT扫描结果,在穿刺针到达目标病灶后进行病灶活检取材。

7   术中、术后监测

穿刺操作全程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操作完成后,应即刻行全胸部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必要时对症处理。无需特殊处理的患者操作结束后,在手术室观察30 min,转运至病房或观察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嘱患者尽可能减少任何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如负重、屏气等。

8   术后注意事项

①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时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②密切注意患者有无发热、咯血、胸痛、呼吸困难、气胸等不适,根据情况及时对症处理;③术后24 h内完善胸部X线片检查,如有病情变化者及时复查胸片或CT检查。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9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9.1  气胸

气胸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大部分气胸在术后1 h内发生,部分患者术后24 h以上可出现迟发型气胸,极少数患者仅表现为皮下气肿[14- 15]。导致患者发生气胸和(或)置管引流率增高的因素包括:高龄、吸烟、合并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纤维化)、穿刺针停留时间过长、病灶直径<2 cm、病灶距胸壁的距离≥2 cm等[16- 17]。

处理原则:术后予以患者鼻导管吸氧。少量气胸、无症状和稳定性气胸无需特殊治疗。气胸超过20%或气胸范围持续增大或患者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如胸闷、气促、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胸痛等),应放置胸管抽吸或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予以鼻导管吸氧。胸管放置12 d后复查胸片,如气胸吸收可拔除胸管[18- 19]。

9.2  出血和咯血

出血(伴或不伴有咯血)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具有自限性,少量出血后可自行停止。导致肺内出血风险提高的因素包括:病灶位置较深、体积较小、病灶周围血供丰富、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治疗等[20]。

处理原则:少量咯血、肺实质内少量出血、针道出血等无需特殊处理,可以自行随时间吸收,建议患者尽可能卧床休息,避免大幅度运动。咯血量较大时,建议患者绝对卧床,就地抢救,避免不必要搬动,以免加重出血。出血部位明确者应采取患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可用止血药物治疗,必要时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21- 22]。

9.3  胸膜反应

胸膜反应主要与胸腔穿刺过程中迷走神经反射亢进有关,主要表现为咳嗽、大汗淋漓、胸闷、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甚至晕厥等。导致胸膜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轻、体型偏瘦、情绪紧张、基础血糖偏低、多次胸膜穿刺、病变位置及穿刺体位、麻醉不充分等[23]。

处理原则:大多数患者症状表现轻微,可自行缓解,无需后续特殊处理。严重时患者可出现大汗淋漓、血压进行性下降,甚至休克、晕厥等表现,此时应立即一切停止操作,给予肾上腺素或葡萄糖溶液对症处理,同时予以吸氧,心电血压指末氧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9.4  其他少见并发症

如空气栓塞、心脏压塞等,虽然临床上并不常见,一旦发生,就可导致致命性的临床后果,在操作过程中应当足够重视,避免此类并发症的患者。

[参与本共识讨论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程永德(上海介入放射学杂志社)、池家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   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丁晓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董伟华(上海长征医院)、高志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黄浩哲(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楼煜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文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美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聂   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屈朔瑶(第一附属医院)、乔   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滕家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王   苹(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   茵(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王慧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王   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剑铖(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建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游雅婷(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钟   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钟润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   艰(第一附属医院)、张信信(第一附属医院)、张岩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明周(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   勇(第一附属医院)、张   艳(第一附属医院)、赵   峰(第一附属医院)。

执笔:钟   华、滕家俊]

[参考 献](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