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辅周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2-03-21

蒲辅周,原名启宇,18881211日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1975511日卒于北京,为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和中医内、妇、儿科及热病学家。他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皆精通医术,名闻乡里。

蒲辅周15岁开始继承家学,在前辈的教授和指导下熟读中医经典,潜心研究医理。18岁独立应诊于乡里,20岁即名震川北,并改名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1951年他应聘于成都东城区联合诊所,并当选为成都铁路医院特约医师。1955年奉调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60年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内科主任,1962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当选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央领导保健医生等职。周恩来总理生前评价蒲老是"高明的医生,又懂辩证法"

蒲辅周倾心于中医事业七十余个春秋,不仅精通内、妇、儿科和老年病之诊治,达到了出神入化、玄机曲运、炉火纯青的境界,尤其擅治温热病,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能收洞察毫厘、通权达变、出奇制胜的功效。特别是1956年北京地区发生"乙脑",蒲辅周以他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临床技能和丰富的治疗经验,独辟蹊径,提出"乙脑"乃湿温为病,宜用通阳利湿、芳香化浊法治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并且因辨证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风格,从而饮誉中医界。他不仅重视理论学习,还善于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并在临床中发展理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他提出了"汗而毋伤,下而毋损,温而毋燥,寒而毋凝,消而毋伐,补而毋滞,和而毋泛,吐而毋缓"的新见解,使"八法"在理论上及实践运用上更臻完备。他处理内伤杂病,集先圣后贤之所长,以尽疾病错综复杂之用;处理外感时病,冶伤寒温病于一炉,以应证候急重迅猛之变。他晚年侧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老年病证的多样性和对老年人用药的规律性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蒲辅周一生忙于诊务,其宝贵经验由学生整理出版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对妇科病的辨证论治》等书。

一、调和营卫、祛风活络法治愈经期抽搐一例

何某,女,21岁。

初诊1958123日。

主诉及病史3年前,因寒夜起床大便感受冷气昏倒,此后每次月经来潮时即发生麻木抽搐,经后始平。

诊查∶月经期间腹痛,经量多、有紫血块。舌质正常无苔,脉弦虚。

辨证∶此乃本体血虚,风冷之气乘虚而入,邪气附着,营卫失和,以致经期抽搐。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活络。

处方∶当归6g桂枝6g吴茱萸3g细辛2g黄芪10g白芍10g防风6g川芎6g桑寄生12g生姜3片大枣3

上方药共服7剂,至下月行经即无抽搐,但感觉麻木未除,仍用前法。经净后,即停汤剂,早晚各服十全大补丸6g。再至下月经期,麻木亦微,惟腹部仍有不适感,已不似从前疼痛。经期仍服汤剂;经后,早服十全大补丸6g;晚服虎骨木瓜丸6g。数月后诸症平,经期亦复正常。

【按语】此例经某医院检查,血中之磷、钙均较正常人减少,自服中药后,不仅症状逐渐消失,且血中磷、钙水平亦转正常,可能是经药物调整而使磷、钙自动恢复正常,也可能是药物本身有促进磷、钙增长的作用。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生理特点,汤、九并进,或不同时间服用,并且在不同功用的丸剂,充分显示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和因人制宜的特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