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荣七十二争

 zqbxi 2022-03-21

 序

  黄河之水天上来,它出昆仑,汇傍大漠,驱流沙,七回八转,浩浩荡荡。尔后,入河口,穿峡谷,奔腾千里,孕育河东,继而,又作九十度大转弯,汹涌澎湃,直泻大海。

  河东则是整个黄河流域历史最悠久,文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古地磁法测定,距今已有一百八十万年之久,在现今世界上,还没有比它更早的人类文化。所以,可以这么说: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河东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河东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古就是人才荟萃之地,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千百年来,这里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诸如关羽.郭璞.裴秀.王通.柳宗元.司马光.薛瑄.杨深秀等,他们不仅以自己短暂的一生,创立了各自的业绩,而且还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更是多如牛毛,俯拾皆是。

  我就出生在这块古老而丰腴的土地上,自幼深受家乡古老文化的沐浴和熏陶,关于家乡的一些口头文学也从小就听,而且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我的父亲是跟随毛 打天下,南征北战的革命老干部,他年轻时有着开朗的性格,游击战争时,与战友们一起在闲暇之余互相讲着笑话解闷,自然脑子里也装满了老也讲不完的故事。在我懂事的时候,他就给我讲革命的道理,做人的哲学。有时也讲笑话给我听。其中我最爱听也最感兴趣的就是荣河“七十二曾”的一些笑话故事。当时也就是听听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渐渐觉得这些故事里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现实教育意义。乍听好像荣河人很笨,其实,这也恰恰说明荣河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正是用这些简单.幽默的事来教育后人,使他们更聪明,更平易近人。

  我出生在荣河,旧时称冯村,小时候父亲就常常开玩笑说,因为我生在荣河,所以在我身上就不时透出一些“曾气”(原文为“争气”)。比如有一次下乡割麦,正赶上下猛雨(特大而且特急的雨),大家都四散避雨,我也跟着撒腿往回跑。当时下乡时,我只穿了一件衣服,没有带换洗的衣服,心想如果衣服淋湿了就没有衣服可换了,一着急,就边跑边脱下衣服,拿在手里,到家后,身上湿了,衣服也湿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以后每次想起,我都暗自发笑。

  有人说,荣河人最忌讳别人提起“七十二曾”的故事,如果有人胆敢提起,荣河人就非得让你把“七十二曾”讲完,讲完后,管你饭吃,如讲不完,可就不饶你了。事实上,荣河人也并不是这样,他们有时讲起这些故事来,比别人更丰富,更亲切,讲故事前总是特别说明,这件事是后巷二嘎他叔干的,那件事是狗狗他舅做的,让人倍感亲切,有趣,真实。

  可惜的是,这样一些故事,这样精彩的民间文化,多年来只是在当地人们的口头上互相传播,没有文字记载,更没有关于它的文学作品,没有人把它整理出来,留给我们的后人。

  十年前,我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完成,直至今日,才将它整理出来,编辑成册。以此献给我的第二故乡--荣河的父老乡亲,献给河东的兄弟姊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希望这一朵民间文化奇葩在晋南大地盛开!

   张荣1995年6月于运城


  “曾气”的来历

   提起荣河“七十二曾”,在晋南地区,真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听了这些故事,总以为这些都是荣河人干的一些傻事,其实仔细回味之后,这些冒着傻气的故事,正是故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些事件揭示了我们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憨厚.实在.与世无争的光荣传统。

  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荣河人民在劳动之余编出来的一些笑话,互相一讲.哈哈大笑,紧张劳动之后的不适就随之烟消云散。因为这些故事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所以才能广泛流传至今。荣河人民之所以能编出这些故事,也说明了他们群体素质是很高的。

  但是这些故事为什么叫做“曾气”,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的“七十二曾”呢?据说这与荣河的一个县令有关。现在的万荣县,是万泉与荣河两县的合并称呼,荣河战国时为魏之汾阴,以其地在汾河之南。开元十年修后土祠,掘地得古铜鼎二,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因改汾阴为宝鼎。宋大中祥符四年,荣光溢河,光为五色,人称祥瑞,故又称宝鼎为荣河。

  相传很早以前,荣河有一个姓曾的县令,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乡里百姓一提起他来,个个都伸出拇指,赞不绝口。

  荣河地势高,水源奇缺,庄稼生长全靠下雨。有一年天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百姓苦不堪言,可是,皇粮还得照交不误,当地的百姓们都很发愁,爱民如子的曾县令就给皇上上书一封,恳求皇上开恩,减免荣河县当年的皇粮,并拨放救灾银,以使百姓渡过难关。于是,皇上就派了一个钦差大臣亲临荣河去勘察灾情,以体皇恩,以抚民情,并下旨,如情属实则减免荣河县当年皇粮,并拨放赈灾银救济灾民。

  圣旨一下,曾县令就招来地方豪绅,商量如何应对钦差大臣。有人认为,一定要好好招待钦差大臣,盛情款待,重礼相送,如是这样钦差大臣才能在皇上面前为荣河的百姓说好话;也有人认为,如果盛情款待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又如何能知道百姓的疾苦?

  曾县令听了各方的意见,心里有了主意,他叫过一位谋士,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吩咐一番,谋士连连点头称是,转身对众人说:“大家不必多虑,大人自有安排。”

  钦差大臣到了荣河,曾县令自然是热情招待。席上,曾县令对钦差大人说:“大人亲临敝县,自当好好招待,只因本县太穷,也拿不出太好的东西来,今天特让大人尝尝本县的特产--柿子,这是一种好东西,民俗认为柿树有七德:一寿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不生虫,五霜叶红,六嘉实,七落叶肥大,既是水果,又可当菜吃,荒灾之年还能果腹充饥,请大人品尝。”

  说罢,让人端来一盘柿子。这盘柿子都是温好的,唯独放在最上面的一只是生的。柿子在吃以前要用温水浸泡十几个小时才能使用,不然的话,又苦又涩,难以入口,放在最上面的一只就是没有加工过的生柿子。端上来后,最上面的一只当然要先给钦差大臣了,然后,又给众人每人一只,大家拿到后就一起吃起来。钦差大臣过去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今天也正好来尝尝鲜,接过柿子就咬了一大口,刚一嚼,就觉得味道不对,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赶快吐了出来,悄悄看了看众人,见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心里很受感动,这样的东西如何能吃,可老百姓还把它当成宝贝,可见这里的老百姓也确实太苦了。当下就宣读圣旨免去荣河的皇粮,下发救灾银。

  曾县令见此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这样做,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冒着被罢官甚至被杀头的危险啊。

  荣河的百姓更是感激曾县令,说他“一身正气”,因他姓曾,百姓干脆说成“曾气”。以后凡是遇到什么好事情,荣河的百姓统统都叫成“曾气”。

  后来这种有些幽默的故事越来越多,渐渐的被说成了“七十二曾”。其实,所谓的“七十二曾”并不就是七十二个故事,就像人们常说的“七十二行”也并不是只有七十二行,也是形容多的意思。

  “曾气”正是我们万荣人的光荣和骄傲,凭着这股“曾气”,他们推翻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世界;凭着这股“曾气”,他们闯关东.下江南,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上海就有一条街叫万荣街,那是因为这条街上万荣做生意的人特别多而得名;凭着这股“曾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建立了现在富足的生活;凭着这股“曾气”,他们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我们需要这股“曾气”,希望这种“曾气”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骑驴寻驴

  快过年了,家家都挺忙活,张老三也想张罗着把家谱挂起来,上了凳子,正要挂时,发现墙上没钉子,忙叫老婆找来钉子.锤子,手里拿的家谱又没地方放,想了想把它卷起来,往腿中间一夹,腾出手来把钉子钉好了。

  钉完了钉子,又找不到家谱了,他左看看右看看:“咦,放什么地方了?”他老婆看他这样就问:“你找什么?”他说:“找家谱呀,刚才还拿在手里呢,怎么一转眼工夫就不见了。”他老婆指了指他两腿中间:“那是什么?”张老三低头一看,笑了,说:“这才是骑上驴寻驴!”

  刚才说错了

  刚挂好家谱,张老三独自站在那里看历代祖先的名字,忽听见门外有人喊:“屋里有人吗?”

  张老三问:“谁呀?”

  那人进了屋,说:“我是赶马车的路过你这里,口渴了,想找口水喝。”

  张老三忙给那人倒了一碗水,那人边喝边问他:“刚挂好家谱?”他说:“是哩,你看,”他指着家谱上的祖先名字一一说给那人:

  “这是我爹。”

  “噢。”

  “这是我爷爷。”

  “噢。”

  “这是我老爷。”

  “噢。”

  “这是......。”

  “噢。”

  喝完水,那人走了。张老三老婆从里屋出来对张老三说:“你这个痴怂(晋南方言ci song,很傻的意思),你叫一声,人家答应一声,还把你美的叫个不停。”

  张老三恍然大悟:“噢,我吃亏了。”他立刻找来凳子,爬上墙将家谱扯下来,卷好就往外跑。

  老婆问他:“你干啥去?”他头也不回地说:“我找他去。”

  追了好半天,才看见那个赶马车的在前面,张老三忙喊;“唉,吆车(晋南方言yao cha,对赶车人的称呼)的,等一等......”

  赶车的不知咋回事,停下马车,等到了跑得气喘吁吁的张老三:“怎么啦,看你跑的这一身汗。”

  张老三忙不迭地将家谱铺在车上对赶车人说:“刚才我说错了,我重新给你说,”他又指着家谱上各位祖先的名字:“这是我儿,这是我孙子,这是我重孙,这是......”

  说完,卷好家谱,头也不回地走了。


  看见你就生气

  回到家里,张老三又把家谱挂好了,看着挂在墙上的家谱,又看看摆在桌子上的一排照片,心里感到很不满足,爷爷和老爷爷都有画像,唯独他爹一辈子没留下一张照片,所以他爹的牌位上只写了个名字。张老三就想给他爹补张画像,也算心安了。

  第二天,张老三就找了一个画匠,让画匠给他爹画一张像。画匠给他要照片,他没有,画匠说:“没有照片没法画,赖好你给我找一个样子。”张老三很发愁,只好让画匠走了。

  没几天张老三去赶集,看见一个人长的很像他爹,就想起画匠的话。于是,他就拦住那人,让他做个样子,给他爹画一张像,那人开始不肯,经不住张老三软磨硬泡,好话说了一箩筐,这才勉强同意。

  张老三把那人请到家里,好吃好喝招待一番,赶快把画匠请来,让画匠就照那人的样子画。

  画匠耶挺认真,画的很仔细,画呀画呀,到了吃饭的时候,还没画完。张老三就请大家先吃饭,吃完饭后再接着画。

  吃过饭,那人心想:画得太慢了,照这样子画下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画完,就借故上厕所,跳墙溜掉了。

  张老三和画匠在屋里总也等不见那人回来,到厕所一看,那人早不见了。张老三气得直骂娘。

  骂归骂,那人一走,画匠又没法画了。这没画成的像怎么处理,张老三真犯了愁,扔掉吧,画的是他爹,不扔吧,放在哪里好呢?想来想去,还是摆上吧。于是在画像下写上他爹的名字,摆在牌位桌上了。

  后来,张老三一看见这张像,气就不打一处来,指着画像骂:“哎呀,你这个龟仔怂,不见你还没事,一见你这狗日的就生气!”

  喂狗 看娃娃 咬巴巴

  张老三将祖宗牌位前面摆上了各种贡品。他的儿子看见了,就闹着要吃。不管他怎么哄,儿子还是又哭又闹,非吃不可。

  张老三就对儿子说:“这些东西都不能吃,全是喂狗的。”

  儿子还是闹个不停,他只好抱着儿子,指着祖宗的像片说:“不哭啦,不哭啦,爹叫你看娃娃,你看这几个娃多听话,不哭不闹......”

  儿子还是闹个不停,他又指着祖宗的像片对儿子说:“你看,你看这几个娃庛眉瞪眼(ci mei deng yan万荣方言,形容人目光呆滞,不机敏)的,你再不听话,娃娃就下来咬你的巴巴!”

  儿子一听,立刻不闹了。

  注:这本来是三个故事,因意思相近,在这里将它们并为一段,特说明。


  几天就阴完了

  张老三带着儿子去出远门。

  出了村,父子俩走在路上,儿子看着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突发奇想,问:“爸,你说这天到底有多大?”

  张老三也说不上来,就含糊其辞的说:“反正大着哩!”

  儿子又问:“天这么大,要是阴起来,还不得半年?”

  “憨娃,那能用了那么长时间,我看有七八天就差不多了。”

  狗日的还知道疼

  到了运城,还得换乘火车。

  买了票,进了站。

  说实话,张老三也是第一次看见火车。见了火车,挺稀罕,左摸摸,右看看,突然,有了新发现,就对儿子说:“你看这轮子,连胎都没搭呢,开车还早着哩,走,咱俩先吃饭去,回来都来得及。”

  正在吃饭,听见广播喇叭里说马上就要开车了,张老三心想:城里人干活就是快,那么多轮子,说话功夫就都搭完了。饭也不吃了,拉上儿子就往车站跑。

  刚跑到车跟前,车已经开了,任凭张老三喊叫,火车还是还是越走越快,气得张老三拾起一块石头就朝火车砸去,正巧火车出站,鸣了一声汽笛,张老三笑笑说:“狗日的,你还知道疼呀!”

  站起来更快

  眼看火车越开越快,越走越远,儿子说:“爸,你看这怂跑得还快哩。”

  张老三说:“就这,伢(方言读nia)还是爬下跑哩,要是立起来,恐怕跑得更快。”


  喝“澡堂”

  车没坐上,下一趟车还早,张老三决定带儿子到城里转一转。

  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一家门面,人进进出出的挺热闹。张老三不识字,也不知门牌上写的啥,就问旁边一个人:“老乡,那个门里是干什么的?”那人回答:“澡堂。”张老三心想:枣汤,去喝一碗吧,跑了半天,口也渴了。

  进了澡堂门,张老三往凳子上一坐,就叫:“老板,把你的枣汤给我舀两碗,稠一点。”

  澡堂老板一听,暗自发笑,存心捉弄捉弄他,就从澡堂池里舀了一碗洗澡水端出来给了张老三。

  张老三端过碗,喝了一口,味道不怎么样,硬着头皮,一饮而尽。

  “多少钱?”

  “算了,不收你钱了。”

  张老三一听,拉过澡堂老板,悄悄的对他说:“你不收我的钱,照顾我,我也要对得起你,告诉你吧,你这枣汤快坏了,已经有味了,你还得赶紧卖,不然非赔钱不可。”

  喝涝糟

  枣汤没喝成,张老三带着儿子到一个卖涝糟的小摊,要了两碗涝糟,打两个鸡蛋。

  涝糟烧好了,给张老三和儿子每人盛了一碗。

  看了一眼,两碗的鸡蛋不是一样多,一碗多,一碗少,张老三就火了!

  “我说你这个小伙,你怎么能这样,为什么一样的儿子不一样对待......”

  前两个糟蹋了

  喝着涝糟,张老三又要了一个烧饼吃起来。

  吃了一个,不饱,又要了一个,吃完了,还是觉得不太饱,又要了第三个,吃了一半,就觉得饱了。

  张老三很后悔:早知道这个饼子吃一半就饱了,何必吃那两个呢,那两个饼子糟蹋了。

  

  才不上当呢

  第二趟火车总算坐上了。

  到了车上,车上的人也多,到处都坐得满满的,还有好多人没有座位,站在过道上。

  张老三带着儿子走了好几节车厢,都是一样:“唉,算了吧,就站在这里吧,凑合一会也就到了。”

  正站着从前面的一节车厢出来一个人,从打开的门缝里,张老三看见这节车厢里空空的,没有几个人,张老三忙进去一看,空空的一节车厢只坐了十几个人,好多位子都空着,还是沙发座呢。

  张老三忙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说:“看来城里的人也不见得有多聪明,这么多座位都没人找见,到是叫我给发现了。”

  坐了一会,来了一个列车员,要看他的车票,看过车票后,告诉他:“你买的是硬座票,坐的却是软席,不但要补钱,还要罚款。”

  张老三这才明白城里人为啥都不在这里坐。交了钱,又站到了后边车厢,自言自语说:“这钱花的不冤枉,花几个钱是小事,可学到了规矩,以后就知道了。”

  下了车,张老三又雇了一辆三轮车。

  刚坐到车上,觉得软软的,一看——软座!他忙站起来,把三轮的座位翻过来,坐在反面木板上。

  蹬三轮的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怎么把座位翻过来?”

  张老三说:“我坐这硬座就挺好。”

  蹬三轮的说:“软座坐着多舒服呀!”

  张老三说:“算了吧,我才不上你的当呢,等车到了地方,你不罚我款才怪呢!”

  你咋比我来得还早

  明天是镇上的大集,张老三计划到集上去卖烟叶。晚上,张老三和老婆商量:“明天一大早,我先套好驴车去镇上占一块好地方,你随后再来。”

  天不亮,老婆就把他叫醒:“他爹,该起来了,晚了怕没有好地方了。”张老三很不情愿的套好车,将烟叶装好,上路了。

  小车晃晃悠晃晃悠,张老三的睡意又起来了,干脆躺在车上又睡了。让毛驴慢慢的拉着走。

  路上被同村的李老四赶上来了,看见张老三在车上睡得正香:“这家伙睡的怪美,逗逗他。”于是将毛驴车掉了个头,毛驴又拉着车往回走。

  走到家门口,毛驴站住不走了。

  张老三还在做着美梦。

  老婆正在家门口扫地,见车又回来了,掌柜的还在车上睡觉,忙叫醒了他。

  张老三醒来,见老婆手拿扫帚站在车前,十分惊讶:“咦,你咋比我来的还早,连地方都收拾好了。”

  老婆气得哭笑不得。


  禾鼠 红薯 狗屎

  冬天真冷呀,滴水成冰。

  天不亮,张老三去地里干活,觉得肚子发胀,就爬到坡上去拉屎。刚刚拉出来就冻住了,顺着坡往下滚。

  “禾鼠!”张老三眼睛一亮,扑过去就抓。

  抓到手里,还热乎乎的,“噢,原来是一个热红薯呀!”送到嘴里咬了一口。

  “呸!呸!!闹了半天,是一堆狗屎!”

  我把你背过去

  张老三的地在路边,路顺着他家的地拐了个弯。过路人为了抄近路,就从他家地理斜穿过去,不是把地踩硬了,就是把庄稼踩死了,为这,张老三没有少生气。这不,今天刚到地里,地又被人踩了,刚出土的玉茭苗也踩倒了好几棵。

  “哼,我今天就坐在这里,看看是谁从我地里过!”

  张老三坐在地边上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真等着一个人从他地里踩过去了。

  “喂!有路不走,为啥从我地里踩?”张老三吼了一声。

  那人一看,张老三生气了,忙赔不是:“我不对,我返回去算了。”

  “不行,返回去不是又踩一遍。”

  “你说怎么办?’

  “你站在那里别动,等我过去把你背出来。”

  幸亏发现早

  割了一天麦,张老三又饿又乏,往家走,走到河边,想洗洗脚。

  于是就坐在河边,把脚泡在河水里。

  真舒服呀!

  脚一伸一伸的,大拇指从水里露出来。

  “蛇”,张老三抓起镰刀就搂(晋南方言,作“杀”解)*。

  脚一阵剧痛,忙抽出来一看,大拇指没了。张老三庆幸的说:“幸亏我发现得早,要是再迟一点,整个脚还不都喂蛇了。”

  *注:

  原作为“刘”,《方言》云:“虔.刘.惨.扌林,杀也。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

   《广雅》云:“虔.刘,杀也。”

   因原文刘字自己不甚认同,故用较为通俗的搂字替代,敬请张哥谅解,也希望同好者给以建议。


  拾了个木碗

  天还披着黑,张老三顺手抄了一把镰去地里割苜蓿。

  今天的镰怎么啦,昨天刚磨好的,现在一点也不好使,割苜蓿真费劲,几乎是砍了。

  砍了一会,天亮了,张老三一看手中的镰笑了:怪不得这镰割不动,原来镰刀顶老(dengnao万荣人称头为顶老)掉了,他手中拿着一根木把。

  张老三只好返回去找。

  找来找去,镰顶老没有找见,却找到了木勺顶老(原来,由于天黑,他把木勺当成镰给拿来了)。

  张老三心想:“今天也不吃亏,镰顶老没有找到,倒拾了一个木碗,”

  耙齿全掉了

  地刚犁完,也该耙耙了。

  张老三整整在家忙活了一天,把耙修好,准备第二天去耙地。

  一大早,张老三扛上耙,牵上牛就上了地。

  套好了耙,站在上面,刚一走,觉得不对劲,怎么光光的没有一点劲,平常可不是这样呀?他蹲下来,想仔细看看,天太黑,也看不清楚,

  “管球它,先这样耙吧。”

  来来去去好几趟,地快耙完了,天也大亮了。张老三仔细一看,忍不住想笑:“我说怎么这个样。”原来从家里扛来的是一架梯子。

  吃抹布

  算了,活是白干了,可肚子还是饿了,从怀里掏出煎饼,先吃一点吧,

  咬了半天咬不动,一看,原来他从锅台上揣到怀里的不是煎饼是一块抹布。

  真是没办法,今天是怎么了,张老三无奈的笑了笑。


  不是做梦是什么

  张老三一年到头勤勤恳恳,家里的日子还是不富裕,他就一直想买几亩地,可是总也攒不下钱。这事就成了张老三的一块心病。

  有天晚上,张老三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他家南墙夹层里有一罐银子,他一高兴,就笑醒了。

  第二天,张老三叫来几个老伙计,对他们说:“伙计们,我计划买几亩好地,你们都操心帮我打听打听,有好茬口就跟我说一声。”他的那帮伙计们一听,就问他:“你穷的叮当响,拿啥买地,你可有钱?”他说:“我现在有钱了,你们不用管,尽管打听就是了,少不了你们的好处。”他的伙计们只道他发了财,就四处帮他打听去了。

  终于帮他打听到了一块合适的地,量好了地,写了字据,只等交钱了。张老三把卖主带到他家里。找了一把镢头,给了他老婆:“去,把咱家南墙里面的那一罐银子取出来。”

  他老婆挖了半天,也没有找见那一罐银子。

  他又去挖,墙都快挖倒了,还是没找到银子。

  就有人问他:“张老三,你什么时候给墙里放的银子?”

  他说:“那天晚上做梦,我记得清清楚楚的在这里。怎么就不见了呢?”

  众人大笑,告诉他做梦是假的,不能当真。

  张老三终于明白了做梦是假的,不可靠,以后一定注意!

  后来有一次,张老三去地里干活,看见路上有一个褡裢里面装满了铜钱:“哈,该着我张老三幸运,拾了这么多钱。”搭在肩上就往回走心想:“明天先去买地。”

  提起买地,张老三又想起上次做梦的事:“这次不会又是在做梦吧!”

  张老三听人说做梦是不知道痛的,为了证实一下,他左右一看,见有一块石碑,就去用头撞。

  谁知这一下撞得太重,张老三倒在碑旁昏过去了。

  再说丢钱人发现褡裢不见了,就回来找,找到石碑前,看见他的褡裢在地上,拾起来就走了,没有理会张老三。

  过了一会儿,张老三醒来了,睁开眼睛,左看看,右看看,身旁什么也没有:

  “你看看,你看看,这不是做梦是什么,幸亏我多了个心眼,不然又要闹笑话了。”

  拾毛裢

  张老三在路上走,看见远处有个东西,就紧走几步,过去一看见是一个毛裢(一种用粗布或羊毛织成的大口袋。方言读mulian),就拾了起来。

  “这个毛裢还不错。”

  张老三看了看毛裢。

  “哎,好是好,就是上面没有口,下面还漏了个大窟窿,真可惜......”

  原来他把毛裢倒着拿的。

  张老三想也没想,就随手给扔了,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张老三又想:“我真痴怂,把它拾回去,上面剪一个口,下面的大窟窿缝起来不就照样能用了吗?”


  做饭 缝被子与垒厕所

  张老三在院里给厕所垒围墙,他老婆在屋里缝被子,两口子都挺忙的。

  快到吃饭的时候了,张老三的老婆还没缝完,就对女儿说:“我腾不开手,你去给咱和一点面吧。”女儿拿上盆就去和面了。

  过了一会女儿说:“妈,面和稀了。”

  “加点面。”张老三老婆说。

  过了一会女儿又说:“妈,面太硬了。”

  “加点水。”张老三老婆说。

  “又太稀了。”

  “再加点面。”

  “又太硬了。”

  “再加点水。”

  ......

  “妈,盆里放不下了!”

  “你怎么这么笨!要不是我把自己缝在被子里,看我不打死你!他爸,你快回来看看——”

  就听张老三大声说:“我回不去,我忘了留口,现在出不去!”

  吃油糕

  张老三从城里回来,他老婆问他:

  “今个晌午吃啥饭?”

  “吃油糕吧。”

  老婆忙开了。

  “哎呀,他爸,没有白糖了。”

  “没有白糖就包成菜吧。”张老三说。

  “哎呀,他爸,油也不多了。”

  “油不多了,就用水煮吗。”

  油糕做好了,端上来一吃,张老三对老婆说:“这是啥球油糕,和饺子差不多。”

  亏我用脚顶着

  张老三和儿子到集上去卖麦子。

  在家里装好了一麻袋,过了一下称,贰佰斤。

  到了集上,有人要,双方用称一称,一百八拾斤。

  张老三说:“怪事,在家里称的好好的贰佰斤,怎么现在只有一百八拾斤。”

  他儿子一听赶紧说:“一百八就一百八,人家称还能错?”

  张老三不服气还要再称,儿子说:“你这人真怪,称多少就多少,再称还能称多了?”

  付了钱,人将麦子拉走了,张老三儿子偷偷对张老三说:“刚才过称时,亏我用脚在下面使劲顶着。要不然连一百八都称不下哩!”

  让驴省劲些

  驴驮着一袋面,张老三走在后面。

  走了一会,张老三感到有些累,想骑上驴,又看见驴驮着一袋面,也挺累,心里不忍,就继续跟着驴走。

  越走感到越累,咋办呢?

  哎,有了。

  张老三骑上驴,把面袋扛在肩上说:“这一下,驴不就省劲多了吗?我怎么早一点没有想到。”


  上下风

  六月的天气真好,地里麦子金黄一片,又是一个好收成。

  张老三一家,割完麦子,赶紧称天气晴朗,一家人高高兴兴,把麦子碾完了,就等着起风好把麦子扬扬。

  不久,起风了,张老三叫儿子去看看刮的啥风。

  儿子说:“我咋知道刮的啥风?”

  张老三就说:“你出去往天上扔个东西,看往哪边刮,不就知道刮的啥风了。”

  “噢!”

  张老三儿子出去捡了一块砖头,往天上一扔,“咚。”砖头直直的掉在地上。

  “爹,天上刮的是上下风!”

  大核桃小仁 小核桃没仁

  镇上逢集,张老三装了一些核桃,让儿子拉到集上去卖,他嘱咐儿子:“到集上,心眼放灵活点,人家怎么叫喝,你就怎么叫喝,早早把核桃卖完回家。”

  天黑了,儿子拉着核桃回家了,一个也没卖。

  “咋一个都没卖呢?”张老三问儿子。

  “你教我人家咋叫喝,我就咋叫喝,我到集上和一个卖枣的靠在一起,他叫喝我也叫喝,日怪,人家一会就把枣卖完了,就没有一个人问我。”

  “他咋叫喝的?”

  “他说:大枣小仁,小枣没仁,我就跟着叫喝,大核桃小仁,小核桃没仁。”


我把她驮上卖了 

我们单位数小柴怕老婆。这一天,几个朋友要到小柴家里去闲逛。他便预先恳求妻子说:“我们单位这几个朋友,最爱取笑我怕老婆。我今天请他们来,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柴某人是绝对不怕老婆,而且老婆还怕我,知道吧。求求你今天无论如何给我个面子。他们来了,我叫你干啥你就干啥。等他们一走,你叫我干啥我就干啥。行不行?”

妻了很认真地说:“好吧!一言为定?”

几个朋友来了,他便拿出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坐在沙发上,大腿压着二腿,严肃着面孔,一直给妻子下着命令-

“打洗脸水,要热的。”

“泡茶,要浓的。”

“赶快洗苹果呀!”

“你少说话,快做饭去吧。”

妻子果然服从命令听指挥。件件事都干得十分殷勤,格外周到。

送走客人,妻子说“我今天表现的咋样?你叫干啥就干啥,没说半个不字吧?”

小柴点头哈腰,笑嘻嘻地说:“好好好!非常好!实在是好!真正的好。我柴某人万分感激。现在,你叫我干啥我就干啥。首长,下命令吧!”

“爬下!”妻子严肃地说“让我骑马马。”

“行行行,这太好办了。”小柴扑嗵爬在地上,“请夫人上马!”

几个朋友没走远,故意杀了个回马枪。他们返回推门进来,只见小柴爬在地上转圈圈,妻子骑在他身上,嘴里还喊着“驾!驾!”

朋友们故作莫名其妙地问:“你们这是干啥?”

“今天,这个贱人招待你们不周到,”小柴似乎很生气地说,“我准备把好驮到集上卖掉!


祁二争招待祖先  

一个行路人的行李和盘缠,在旅店被小偷盗窃一空,无奈,他便想下一个体面而高明的骗人手段。他走进祁家庄,肚子就饿了,便进入一座高门楼大宅院-祁二争的家。他一进堂屋,二话不说,就到牌位前上香叩头。

祁二争急忙扶起客人,正要问个明白,那人便指着牌位说:“那是我大哥!”

祁二争给蒙住了:“噢,这么说咱们是亲戚吧!”连忙备办酒饭 ,热情招待,临走,又给拿了不少盘缠。

送走客人,祁二争越想越不对劲:我的祖先是他大哥,那我们一家子不就是他的子孙后代嘛?这家伙肯定是个骗子,他急忙跳出大门,一口气追了二十里,一把揪住那人衣襟,指着鼻子问道:“你刚才说,我家牌位上那位是你什么人?”

那人说:“是我大哥呀”

“呸!”祁二争狠狠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倒是我孙子!”

有个过路人,从一块麦地里抄斜路往过走,刚走到地中间,被麦地主人祁二争远远看见了。

“站住”祁二争风快跑到那人跟前,大声呵斥道:“你知道这是谁的地吗?踏人家麦苗,你就不心疼吗?”


祁二争背人

那人央求道:“掌柜的,再几步就走出地了,这一次就让我过去吧!”

“不行”

“那,那我退回去吧!”

“退回去?”祁二争瞪着双眼,“你还想再踏一次!”

“那你说,叫我怎么办?”

“怎么办?”祁二争脊背朝他蹲下,厉声喝道:“来,我把你背过去!”

那人实在难为情:“好掌柜,我错了还不行吗?怎么好意思让你背……”

祁二争狠劲说:“少啰嗦,你来吧!”

那人只得爬到他脊背上,祁二争使劲背起那人,把脚抬得高高的,一步一步躲着麦苗往外走。直到地头,把他往下一扔,擦了擦头上的汗:“哼!下次你再来呀,就不是这样了”。


你妈给我做媳妇   

小柴是个喜剧人物,和谁都爱开玩笑。这一天,他逗七岁的小儿子说:“博博,爸给你说个媳妇吧?”博博说:“我有媳妇。”

“什么?你有媳妇?”小柴惊奇地说:“你媳妇是谁?”

“我奶奶嘛!”博博说。

“别再胡说,”小柴说,“你奶奶是我妈,怎么能给你做媳妇?”

博博说:“我妈能给你做媳妇,你妈怎么不能给我做媳妇。


祁二争给母亲挂匾

(天虹创惠网连载) 祁二争给父亲画了张福寿像,又想给母亲挂个贞节匾。可他仍然以咸菜和窝窝头招待做匾师傅。挂匾这一天,师傅对祁二争说:“掌柜的,有一句话,我务必给你说清楚。这挂贞节大匾有个讲究----如果你家老人是真贞节,匾就要挂得端端正正。她老人家要是……?哎!假贞节的话,这匾就要挂得稍微歪一点。不按这个讲究挂,对子孙后代不好。我看,你还是先给你妈讲清楚。”

祁二争把挂匾师傅的话说给他妈,并威胁道:“你可得如实讲,这可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

她老人家考虑了半天,流着泪水低声说:“你爸刚殁那阵子,我仍好着哩,就是后来实在……二争呀,妈求你先把匾挂端,过几天,咱再移成不歪的吧!”


祁氏二愣 立碑为证 

中国有个山西省,山西省有个临河县,临河县有个祁家庄,祁家庄有个人叫祁二争。这祁二争可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有人说他愚蠢,有人说他精明,有人说他是个伶俐鬼,有人说他是个大痴熊。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咱们听听他的笑话就知道了---他一辈子可是闹了不少笑话,至少有七十二个,从祁二争谈起。

祁二争的高堂大人于同治年间中过举人,在河东做过道台,在陕西开过钱庄,在兰州贩过京铁货,在潞村(现运城盐湖区)开过当铺,可谓官运亨通,财源茂盛。他在祁家庄置了良田三百顷,盖起楼院十八座,长工一大群,丫环排两行,成了本县一户首富。

不料生下个儿子祁二争,却少了一点大脑,缺了两节小肠,憨话说完,傻事做尽,背后人叫祁二愣。祁二愣只会糟踏家产,哪会继承祖业,抽椽卖地,一个鼎盛之家便很快败落了下来。

有一个清明佳节,扫墓祭祖,祁二愣见人家坟头碑碣林立,好不威风,便也想为道台高堂树一德行碑,将父亲的名望铭于金石,风扬乡里。于是四乡走访,八方寻找,将一名记刻碑高匠王大年请到府第。由于他刻薄吝啬,王大年每日粗茶淡饭,难以下咽。他们一家却是酒肉鱼鸭,狼吞虎咽。王大年便想报复泄愤。几天下来,他看到祁二争是个有头无脑缺心少肺的二愣货,便将自己的大名刻于碑中间的主位-“一代垂范先祖河东金石名师王大年德行碑”,而将主人的名讳刻于碑的右侧下角---“不孝男祁二争啊首敬立”。祁二愣不懂撰书章法和刻碑格式,刻好以后,王大年说:“请掌柜过目。”祁二愣心想,名师刻碑岂能有错,便不懂装懂地仔细审视。其他的字不太认识,只见上面有自己高名尚姓,也就心满意足,便点头称赞:“不错,挺好嘛,到账房领银子去!”

竖碑之日,宾客盈门,人人当面赞颂,个个背后讥笑。祁二愣却忘乎所以,竟然提眉挑眼,颤腿晃脚,大言不惭地口念臭诗一道:

先祖德高望重,

今日立碑为证。

从此祁氏二争,

定然光耀门庭!

从此,门庭可真是光耀了,“祁氏二愣,立碑为证”成为笑话,很快传遍四社八村,以至于临河全县,妇孺皆知,无人不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