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人视角下的俄乌伏击战之二:乌军勇气可嘉,俄军触犯大忌

 朝_五_晚_九 2022-03-22

3月12日深夜,乌克兰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通过其官方微博对外发布了一条乌军小分队在基辅郊外伏击俄军装甲车辆纵队的视频,时长40秒,引发全网热议。笔者尝试对此次伏击行动进行复盘,并分析这场战斗对俄乌双方的战术选择产生的潜在影响,供各位军迷朋友参考。

视频请戳:乌克兰公布伏击俄军画面:装甲车起火爆燃 士兵跳车逃生!

战斗复盘

从视频角度及镜头切换动作来看,视频拍摄平台应该是乌军预先安排的无人机。这段视频显示,从俄军行军纵队的行进方向看,公路右侧是一片较为茂密的树林,公路左侧是一片空旷的农田,隐约可见残留的积雪,乌军小分队设伏位置为基辅郊外一条高等级公路的服务区附近,伏击阵位选择在树林边缘小路与主干道交叉口,位于俄军纵队的右侧。

■伏击发生地点(图中红圈所示位置为乌军伏击阵地),注意俄军行军纵队两侧地理环境。

俄军纵队由约20辆左右的坦克与装甲车混编而成,当视频中排在第三位的俄军坦克行驶至伏击阵位附近时,遭到路旁乌军的近距离攻击。从视频中武器发射的烟迹推测为软发射类武器,可能是反坦克导弹,有导弹出筒后的二次点火痕迹,具体型号可能是NLAW、标枪、乌克兰自研的Corsar等反坦克导弹等。导弹从右侧射穿炮塔后导弹战斗部残骸落在车辆左侧地面上。该导弹应该是配备了两级串联聚能破甲装药战斗部,一级穿透了炮塔右侧侧壁,二级再穿透炮塔左侧侧壁,在穿透过程中应该是诱爆了炮塔后部的弹药,因为俄军T系列坦克的自动装弹机普遍采用分装式弹药,因此被点燃的是炮弹的发射药,可见炮塔左后侧有一股火舌喷出。在受到攻击后有2名俄军士兵从车辆中逃出来,应该是炮长和车长,坦克随后继续向前行驶了一段距离,从车体左后侧排出的浓烟来看,驾驶员还在车体前部未逃离,仍然在驾驶坦克,说明车体内部并未遭受严重的损伤。

■乌克兰自研的Corsar反坦克导弹系统,注意导弹前端直径娇小的尖头部分为两级串联战斗部的第一级,主要是用来引爆敌方装甲车辆表面的反应装甲,然后利用第二级主装药穿透车体主装甲。

■炮塔后部弹药被引燃后坦克仍然加速向前行驶,图中红圈所示位置的白烟为坦克紧急加速排出的发动机尾气,说明该坦克车体无大碍,驾驶员应该也未受伤。

俄军车队中的第四辆车随后也受到了攻击,在车体右后侧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但车辆仍能继续行驶,并从车辆后部下来6名俄军士兵,其中4人在车体外搭载(很符合二战时T-34搭载步兵冲击的风范),2名从车后舱门出来,由此推断应为装甲运兵车,而且该车后续能顺畅实施机动,未见有二次伤害痕迹。应该是车体表面附加的反应装甲起了作用。由此判断,攻击该车的武器应该是RPG、“铁拳”或“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等直射武器,不具备串联爆破装药战斗部,只有单级装药,被装甲车外挂的反应装甲破坏了聚能穿甲射流,车体主装甲应该没有被穿透,顶多出现一定的形变。如果被击穿,车载步兵及驾驶员绝不可能在飞溅射流中幸免,车辆也就不可能再做出后续流畅的机动动作。

■聚能破甲战斗部内部构造及其引爆模拟图,该型战斗部主要依靠依靠高温高速的金属射流,钻透坦克坚固的装甲板,并在穿甲之后利用炙热的金属射流和装甲碎片对敌方车组成员实施杀伤。

■披挂式反应装甲工作原理图,主要是利用预设在主装甲表面的TNT药块提前爆炸,使来袭战斗部的射流方向发射偏转或被分散,就无法集中能量钻透后面的主装甲板。

在这两辆装甲车辆受到反坦克武器的袭击后,编队内其它装甲车辆及随车士兵纷纷利用坦克炮、高射(航向)机枪、突击步枪等武器对设伏分队进行清剿,估计整个设伏分队逃脱的希望不大,应该会被全歼。

两军得失

在此次伏击中,乌军小分队的阵位选择还是颇有讲究的,既没有选择对射界有遮挡的树林,也没有选择突兀的服务区建筑,更没有选择左侧空旷的原野,而是选择在树林与服务区之间的过渡区,既不遮挡射界,又能利用灌木和一线树木提供一定的遮蔽掩护,极近的射击距离最大可能提高了反坦克武器的命中率、穿甲深度和毁伤效能。但是,乌军分队使用反坦克武器攻击俄军装甲车辆时,不知道是没有培训到位,还是实战经验不足,攻击第三辆坦克时没有选择相对薄弱的车体后部(发动机位置),而是瞄准了炮塔,攻击装甲车的反坦克武器也可能对手中武器的穿甲性能过于自信,也没有选择攻击相对薄弱的履带或负重轮,而是攻击敷设有反应装甲的车体侧面,从而导致毁伤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第一次攻击打到地上的情况(视频第7秒,位置在视频画面左上角),这就有点扯了。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担任此次伏击的乌军小分队由于过分抵近俄军纵队,完全没有安全撤退的空间和载具,全军覆没是注定的结果,多少带点玉碎突击的悲壮。

■乌军第一次攻击示意图(视频第7秒左右),红圈所示位置为发射阵位,蓝圈所示位置为导弹入地位置,箭头方向为预想攻击线路,打的真是拉胯。

从伏击的毁伤效果来看,俄军编队最后的损失估计就是一辆坦克的炮塔需要更换,一辆装甲车的反应装甲需要更换,外带俄军士兵出现少量伤亡,甚至如果抢救及时,都有可能没有人员阵亡,所以说,此次伏击的战果对乌军来说更多具有宣传价值,充其量只能体现出乌军的英勇无畏,在国际上博得更多的同情支持而已,对俄军的杀伤效果有限,反而会使俄军汲取相关教训,改善应对此类伏击的战术方法。

■向基辅开进的俄军装甲部队,包括坦克、步战车和卡车等。

这支俄军装甲编队的战术目的应该是要沿着这条高等级公路向基辅推进,笔者认为该编队指挥官的临场指挥能力实在是堪忧,战场经验也严重不足。众所周知,装甲车辆没有对前进路线上的潜在威胁进行侦查是绝对的大忌,从攻击发起前的视频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纵队内的装甲车辆采取了疏散队形,炮塔也指向了道路两侧,采取慢速搜索前进,但车辆周边及两侧树林和田野里均未见到有俄军士兵散兵线前出进行先期侦查,空中应该也未出动无人机对前方敌情进行战术侦查,不然离公路如此之近的乌军伏击阵地都未发现实在是匪夷所思。从二战以来,步坦协同战术在历次装甲车辆的战术行动中已经历练得相当成熟了,更何况继承了苏联装甲突击成果正统衣钵的俄军装甲编队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是无法理解。

引以为鉴

出现问题不可怕,希望俄军不要在同一个坑里再栽倒一次。笔者建议俄军装甲编队如果再遂行此类推进任务时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简配版:为装甲编队配属加强部分精锐侦察兵,分散前出配置在编队行进道路两侧遂行敌情侦查任务,前出距离建议保持在车载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发现敌方预设的埋伏阵地后如能自行解决最好,解决不了既可向后方编队预警,也可将目标位置发送给后方装甲单位进行炮火覆盖。

■俄军装甲纵队在开进时应该派出侦察兵对前进方向进行“人肉搜索”。

顶配版:为减少人员伤亡,可以考虑不使用侦察兵前出侦查,而是使用无人机遂行侦查任务,有两种可选方式:

一是在前进路线两侧配置战术侦查无人机(例如“海燕”-10侦察无人机),应为其配备可视/红外光电转塔模块,即使在乌军伏击分队采取视觉伪装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依托红外侦测设备轻易发现,因为乌克兰目前仍有积雪,地表温度低,人体红外特征明显,发现可疑目标后立即将目标位置等相关信息利用数据链传送至后方装甲编队,然后派遣随车步兵前出主动消灭威胁,或者直接利用随车火力实施火力侦查,直接用弹幕覆盖目标区域。

■俄罗斯“海燕”-10侦察无人机发射场景,该无人机曾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国际机场对整个机场的状况实施监控预警,为俄军运输机和民航客机免遭武装分子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袭击中立下过汗马功劳。

二是使用察打一体无人机(例如前哨-R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利用光电转塔发现目标后,直接使用制导炸弹等武器消除威胁。

■俄罗斯前哨-R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基于以色列搜索者MKII中型侦察无人机开发,注意其翼下挂载的2枚21公斤的KAB-20卫星制导炸弹和机身下部安装的光电探测转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