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寨乡丫勒张氏始祖由来记录文字编录

 普者黑风情 2022-03-22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有关丘北县官寨乡丫勒张氏始祖由来的记录文字资料,主要有三种:(1)在丫勒平寨村张氏宗祠门前右侧所立的《祖德流芳》碑文中有记载;(2)2012年在丫勒平寨村张国荣家中发现的名为《丫勒祖氏来源》的珍本文字中有记述;(3)在丫勒张氏家族第三支系中的分支系祖先张布念墓碑文中有提及。本文只涉及前两种记录文字。

一、《祖德流芳》碑记载文字及相关史料

在丫勒平寨村张氏宗祠门前右侧所立的《祖德流芳》碑上,首句文字是这样描述的:“自先始祖之时由亦南京柳树湾唤安州安廷府樂(乐)提县以来,至广西五槽丫勒寨领照开垦田地至今百有余代并无家谱,人丁茂盛,分支杂九族不清,名分不定非一日矣……”。此句中,有几个关键词,即:“南京柳树湾”、“广西五槽丫勒寨”、“领照开垦田地”。

查询网上资料得知,“南京柳树湾”、“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这些地名,是云南很多地方的人自称为其祖先来源地的古地名,它们同明朝初年的一段历史记载有关。

据《明太祖实录》卷138等史料和现代的一些研究资料,明洪武十四年九月(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颖川侯付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从南京柳树湾等地率大军30万出征云南,结束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

之后朱元璋留沐英镇守云南,许多柳树湾将士也被留下。为促进云南的边疆开发,沐英还在南京征招了一批工匠赴云南屯田垦荒。在留守的将士及带来的工匠中,有些带着家属随往,有些则与云南的当地人通婚,从此开荒垦地,生儿育女,世居云南。

据南京史学界一些学者查询史料和实地访问,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证实在明代确有“柳树湾”、“高石坎”(即今石门坎)地名。如今,这些地方已处于南京城繁华的闹市区,南京一些媒体偶尔有关于云南人去南京寻根的报道。

在云南民众里,特别是汉族,称自己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很少看到在家谱上有明确记载移民自南京柳树湾的。著有《汉族移民入滇史话》(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版)一书的作者郝正治认为,老百姓所言“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极为笼统。一种情况是,明朝洪武年间入滇的移民肯定是路途艰辛,长途跋涉后的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修谱立碑,更多的应该是开垦土地,为自己家的生计而奔波劳累。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当时因多是充军到云南的,所以文化程度都不高,到了云南更是没什么书可以读。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在口传当中误把自己出发地而不是祖籍,说成是南京来的。

从上述情况看,丫勒张氏宗祠门前的《祖德流芳》碑上关于张氏始祖来自南京柳树湾的记载,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因无家谱佐证,难以确信。

二、《丫勒祖氏来源》珍本影印图片编录

2012年,丫勒平寨村有人在张国荣家中偶然发现了名为《丫勒祖氏来源》的珍本。据传说,该珍本共有四份,另三份现留存何处查寻无果。

珍本纸张为宣纸,由封页、内页和题词页共11页装订而成,珍本文字为毛笔草书字体,总字数约1340字。珍本全文以记述形式,对最早迁居丫勒的张氏祖先的历史背景、迁徙原因和过程、后代繁衍情况等进行了简述。

珍本末页留有题词“民族落后难进前,几乎埋没不堪望,今乃共产来提救,永享幸福万万年”,题词者名字叫“庭辉”,无题词日期。从题词内容可确信珍本内文字应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写。然而,提词者张庭辉是珍本作者,还是旧珍本的复抄者,以及他的真实身份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确认。

以下所编录《丫勒祖氏来源》珍本影印图片,系对珍本进行逐页电子扫描后制作而成。

三、《丫勒祖氏来源》珍本文字试解

下文是编者根据个人的辨识,尝试对《丫勒祖氏来源》珍本原文内容所进行的文字解读。需说明的是,原文中有个别繁体字因书写潦草而难以辨认,编录时所用文字可能与原稿文字不相符。

我张氏祖籍系属中国东夷拉徃人也(现代是闽越边境地方)。明朝建文年间,云南李智立自称南蛮王,不尊朝廷。明皇即命朱能、沐承、张福等率兵攻打云南。朱能为平南大元帅,沐承、张福为副元帅。遂调各方之兵,集中南京驻扎,即由南京出发,南征,平定后得落业之人,故有南京籍之称。

昔日因云南土人性情野蛮,又居边隅之地,古人称为九种蛮夷,诸多反复,自武候平蛮之后,各强大朝代都有平蛮之动作,蛮人难一时征服,久远必有抗贡自专之性。明朝想到这样征平之后,非安别省人民杂居,不能永久归化,故所以,此次平了云南各部之兵,得选地方落业。

我们始祖张志南随役小部分建勇巴图鲁之官张兴祖,来安定罗平,自己得选到江边一带,拐村地方落业,移室处有两代之多,已生三个儿子,长曰张市(注:原稿字迹不清,此处以“市”代替),次曰张𢒌(注:原稿字迹不清,此处以“𢒌”代替),三曰张犳。他们父子好学打猎,贯习弓箭。他们看拐村地方很不洽当,不能永久落业之地,他们父子一面出来打猎,一面来觅地方。觅到黑耳泣坎下首,有一成石洞,在此住得几年。

他的三个儿子,即过江来找到江边、丫勒、石磨,到石磨地方,一见石山就折回。张市说,我们觅的地方只有两处,次弟住石磨、三弟住丫勒,我们返回江边住,叫做石篭,现在址龙便是。复查祖籍拉徃,不知属于何州县,只是说是闽越边境越依族,现役乔来云南五六百年,只晓得自称布依,原来系布依族无疑。

又说他们三弟兄把地方觅好即回到石洞接他父亲,到时只见石洞垮下压死他的父亲在深洞中了(到现在还有张石洞之称)。弟兄三人,无法可想,即到拐村接他母亲及媳来各归认住之地。张市住石篭,张𢒌住石磨,张犳住丫勒。

张犳来住丫勒平寨时,已生有三个儿子带来。彼时此丫勒地尽是林草深沙,中间有一棵拾几围大的火神树,南北两边有大篷洞,杨姓住在北洞,张姓住在南洞,彼此相处数日,都不晓得两边有人。

杨姓忙结草号地方,张姓则忙打猎,有时间同时回来,煮饭、说话,才听见两边有人。相问来历,均是说同日来的,才把这平凹地分开。大树南边分给张姓,大树北边分给杨姓。

张姓弟兄见杨姓号地方得多,就催促父亲号地。父亲说还要等个把月才好号。又隔几日,再三催促父亲认地,父亲说还有一点不妥,再等几天后就无妨碍。儿子说,不可等了,管他妨碍不妨碍。父亲说既是这样,你们一个去西方放火,一个去南方放火,一个去北方放火,火烧到的地方是张姓地,有水边,烧不燃的地方,尽是杨家地方,故所以杨姓改得水田多,山场尽是张家。

之后,张家肯出门打猎,好朋友,有多数人客来往,人客来即约杨家打合应酬。张家打猎,存有干猎肉,淹得些假糆,有酬客菜,杨家无法酬客,只得将他改得的田,来换一份田,换一碙(注:“碙”字读音为gāng,应为“缸”字)假糆,或换一斤干肉。是此,张家才换得田来几乎一半。杨家想来待(注:原稿字迹不清,此处以“待”代替)客不柱,思想脱离丫勒平寨,张家晓得才将黄土坡掉换杨家住,称为小丫勒。平寨全庄才归张家。

我们张家住平寨三四代,已经发展有拾多家人之数。因三弟兄划分为三支人,大的为大百户、次的为二百户、三的为三百户。他们三弟兄各思想不同,分家之时,将来人口发达,恐田地不够贩【注:此处的“贩”字,作者可能是指“盘田(盤田)”即整田的意思】,三个弟兄各来认誓,大百户自认不准超过三十户,二百户自认不准超过七十户,因说错一字,不准超过七户,三百户即认说愿人口发达住满三冲三凹,不够住移出别境住。是此,三支人口多益发达,如邱房注:原稿字迹不清,此处以“房”代替,此处作者应是指现曰者镇下辖三家村、石坝村)、三家(注:此处作者应是指现官寨乡革勒行政村下三家寨)、法比祖一(注:此处作者应是指现新店乡下辖祖邑村)三处是三支人口迁移住的。大支、二支人口不发达,因古时认誓缘故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