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格王朝:源于吐蕃王室,推广佛教,终致使贵族僧侣集团威胁王权

 泊木沐 2022-03-22

不止古代的中原地区政权进行过多次更迭,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也是一样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少数民族的政权在中原的名称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然名称也不相同。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里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经历过多次更迭。

如西藏一般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以宗教立国的,或者是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有些少数民族,是一开始就实行这样的政治制度,但是西藏地区的政教合一,是经历过一个变化才逐渐形成的。

吐蕃晚期内部贵族和僧侣之间矛盾加剧导致吐蕃灭国,古格王朝建立

唐朝时期,吐蕃王国是边境比较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强盛时期,甚至曾经用武力威胁的方式,获得了和唐朝公主和亲的机会。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后,唐朝和吐蕃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这些交流给吐蕃带去了各个方面的发展甚至繁荣,但却没能阻止吐蕃和唐朝之间的战争。在有公主进行和亲期间,吐蕃和唐朝之间也有过和平时期,但是因为首领更换等原因,吐蕃和唐朝之间不可能将这种和平一直保持下去。

即使是在文成公主和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和亲时,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稳固的。因为和文成公主几乎同时嫁给松赞干布的,还有尼婆罗的尺尊公主,而且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修建的寺庙,比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寺庙还更大一些。

虽然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文成公主的地位更高一些,但吐蕃和唐朝之间这种并不稳固的姻亲关系,显然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因此,吐蕃和唐朝之间很快又开始了战争。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平定内部的叛乱,将原本驻扎在和吐蕃接壤地区的军队调走,给了吐蕃趁乱偷袭的好机会。

此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长时间的战乱不仅让双方的边境地区都陷入了混乱之中,还极大地消耗了双方的国力,使得吐蕃王国开始由盛转衰。

到了吐蕃王国政权的晚期,由于国力严重衰弱,吐蕃内部的贵族集团和僧侣集团之间矛盾加剧,吐蕃王国的内部力量开始分裂。后来,吐蕃的一位领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王权开始了多年的混战,双方势力相当,难分胜负。

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很多都是多民族的政权,有很多个小部落参与其中,吐蕃统治阶级的混乱,使得这些小部落开始脱离吐蕃的掌控,实现独立或另外投靠其他政权。

常年混战后,不少比较有影响力的将领们也相继自立为王,不再服从任何一方的命令。就这样,吐蕃渐渐走向了分裂,直到最后爆发了一场由奴隶和平民发起的起义,吐蕃灭国。

关于吐蕃灭国的原因探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主要是因为吐蕃对佛教的推广力度不够,或者是佛教在吐蕃中的地位不够高。松赞干布当初选择和唐朝、尼婆罗和亲,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进佛教的先进内容,但吐蕃的历任统治者并没有将佛教大力度地推行下去。

因此,实力日益增长的佛教僧侣集团和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集团之间才会产生极大的矛盾,僧侣集团的力量也没能成为统治阶级的助力之一。

古格王朝起源自吐蕃王室,吸取了吐蕃灭国的教训后大力度推广佛教

同时,佛教在吐蕃的文化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当佛教僧侣集团和身处统治阶级的贵族集团之间出现矛盾时,僧侣集团往往会利用自己的这种影响力,破坏贵族集团在民众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既没有得到佛教的助力,又因和僧侣集团之间的矛盾而遭到了思想上的抵制,这使得晚期的吐蕃陷入了严重的内耗之中。吐蕃王室成员在总结吐蕃灭国的经验教训时,认为他们对佛教的态度不够友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同时,佛教根植吐蕃及附近地区多年,在吐蕃的灭国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让吐蕃王室看到了佛教的影响力究竟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因此,即便吐蕃灭国了,遗留下来的吐蕃王室还是对佛教产生了极高的敬畏心理。

吐蕃灭国后,吐蕃王室四散而逃,部分后裔在原来的吐蕃西部,建立起了古格王朝。

吸取了吐蕃灭国教训的古格王朝统治者,开始大力推广佛教,试图将佛教的影响力收归到自己手中成为自己的助力。在这样的思想下,古格王朝大兴佛教,主持修建了一大批寺庙和相关建筑。

随着佛教和统治阶级之间关系的逐渐拉近,一个新的集团诞生了——贵族僧侣集团。很多属于统治阶级的贵族,开始成为僧侣集团中的一员,同时兼具两个身份。

从结果来看,古格王朝大力推广佛教的举动是非常有效的,这使得这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当属金属制造业。

古格王朝的领土内,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金矿和银矿,几乎每条山沟里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古格王朝提供了大量的黄金,佛教的兴盛使得这些黄金最终的去处大多都是塑造佛像或相关佛教物品。

有资源,有思想倾向,古格王朝的金属制造业当然得到了极好的发展,甚至因为大量制作精良的佛像被远销出境,古格王朝还得到了“黄金之乡”的称号。

鼎盛时期,古格王朝内有不少其他国家,包括中原地区的商人往来交易,这极大地推动了古格王朝的经济发展。不过,古格王朝的鼎盛时期并没有维持太久。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古格王朝的统治因佛教的兴盛而稳固,同样也因佛教的兴盛而受到了威胁。

像古格王朝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是逃脱不掉大量的小型战争的。不管是为了争夺资源,还是为了消灭对方扩大自身的实力,这些少数民族之间总会你来我往地互相试探或骚扰。

贵族僧侣集团的崛起威胁到了王权的统治,最终僧人发起了武装暴动

战争是一项非常烧钱的活动,即便古格王朝各方面的发展再好,也很难保证在军事上大量支出后还能维持内部经济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不仅没有减轻古格王朝统治阶级的压力,反而因为自身规模和实力的扩大而威胁到了他们的统治。

原本就有很大群众基础的佛教,在发展出了贵族僧侣集团这一集体后,同时得到了民间和统治阶级的助力,一时风头无两。可是面对国家巨大的战争支出,他们不仅没有给出足够的支持,反而加快了自身发展的脚步。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青壮年只有那么多,当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大量倾斜向佛教时,古格王朝的统治者就很难组织起足够的人力物力对抗外敌。

对外,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断骚扰让古格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担心国家的安全;对内,佛教越来越强势的力量让古格王朝的统治者开始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会不会受到影响。

当时,不少的青壮年都选择成为僧侣,而不是参军或争取政府的公职,这样下去,古格王朝的人民几乎全部都会投向佛教,那么统治者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为了防止佛教彻底将整个国家掌控在手中,古格王朝的统治者决定开始自救。他们引入了基督教,希望通过用宗教来对抗宗教的方式,使佛教的影响力下降,但他们也不希望培养出下一个佛教,所以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佛教和基督教能够在国家内部形成一个平衡。

作为统治者,如果这双方的势力能够差不多打平,那么他们就可以采取制衡之术,得到最大的收益。

可惜,古格王朝统治者的想法没能得到实现,佛教方面很快意识到了统治者引进基督教对自身的巨大威胁,开始从各个方面入手,劝说统治者打消引进基督教的念头。

在基督教和佛教的这场博弈中,最终还是基督教占据了上风,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眼见统治者已经不能继续做自己的靠山,佛教贵族僧侣集团开始大力扩招,准备将大量僧侣培养成僧兵。如此一来,佛教自身的武装力量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即使统治者不站在自己这一边,他们也仍然拥有自保的能力。

佛教的这种举动激怒了当时的统治者,他颁布了很多限制佛教发展的法律,这使得佛教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僧人以武装暴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在僧人的武装暴动下,古格王朝的统治最终被推翻,这个王朝关于政教合一统治的探索,也到此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