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丞相、相国,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实际上完全不同

 泊木沐 2022-03-22

古代中国的官职名称非常繁多,而且不同时期的官职名称和官职体系很可能完全不同。有些时候,部分官职名称可能会有相似之处,但细究其内核,很可能差距很大。还有些时候,有些曾经的官职名称也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消失,或者从官职名称转化为一个日常称呼。

影视剧中,皇帝身边常见的高级官员,有一个经常被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那就是丞相。关于丞相的叫法,主要有三种:宰相、丞相和相国,不同的影视剧中根据具体情形选择性使用。

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而是掌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统称

宰相是经常被使用的一个称呼和官职,不过事实上,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宰相”这一官职名称,这不过是一个地位的代表而已。“宰相”之“宰”字,是主宰之意。

古代的皇帝,很少有一个人独立裁决全国上下所有大小事务的,有些时候,特别是在一些紧要事务上,皇帝都会选择听取一些大臣的意见。甚至还有些皇帝,会直接将很多权力下放给一些臣子,由他们去独立决定一些事情。

即使是像清朝的雍正皇帝这样的勤政典范,也会选择性地将一些事务和权力下放给臣子们。而那些被皇帝们选择参与到决策中的臣子,就拥有了相对于其他臣子更高的地位。

为了将他们的这种地位区别开来,人们将其称之为“宰相”,用这种称呼来表明这些臣子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相比于丞相和相国,宰相代表的是决策权这种实权,只有拥有决策权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宰相。然而这种决策权,并不一定是完全集于一人之身的。

财政、军事、文化……一个国家的管理是多个方面的,不可能只限制在某一方面。然而很少有大臣真的能做到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精通,为皇帝提出良好的建议。

多数的大臣,都是只精于某一方面的事务管理,一旦超出他熟悉的领域,就会变成“一问三不知”。即使是给出一定的建议,也都是门外汉的想法,实施起来反而对国家有害。

统治者即使想要寻求建议,也不大可能一直只寻求一个大臣的建议,除了有大臣才能有限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统治者对自身统治地位的维护。

如果皇帝经常向同一个大臣询问建议,那么这个大臣就很可能成为百官心中的“御前红人”,在百官中拥有极高的地位。长此以往,这个大臣就必定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地位和在百官心中的威信。

毕竟作为一个皇帝,只听取一个臣子的建议,很可能会被理解为能力不够,甚至成为一条后人对其诟病的重要原因。基于这样的理由,皇帝身边拥有不同方面部分决策权的大臣,不可能只有一位。

而这些能够影响到皇帝决策的所有大臣,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这也是宰相的地位在宰相、丞相和相国三者中,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毕竟相对而言,丞相和相国都曾经是官职名称,且拥有比较具体、长久有效的权力。

当然,并不是说丞相和相国都可以称之为“宰相”,毕竟有些时期的丞相和相国,并没有决策权,他们拥有的,更多的是国家管理日常程序中的权力。

丞相名义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属于具体的官职名称

丞相和相国,都是具体的官职名称,但在具体的地位上,也有些许区别。很多人都以为,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力和地位,而相国只不过是丞相的另一种尊称,这其实是一种有些错误的说法。

之所以说这种说法是有些错误的,是因为某些时期,这种说法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但也有些时候,这种说法完全不对。历史上的“相国”这一官职,存在的时间很短,这也是它经常和丞相被混淆的重要原因。

在“相国”还是作为一个官职名称存在的时候,“丞相”也是一个同时存在着的官职名称。这二者并不是指同一个职位,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官职。

丞相,在定义上,就是百官之长,主要任务就是处理日常的琐事杂务和统率百官。但是丞相并不一定拥有决策权,也就是说,丞相也可能不是“宰相”。

所谓的日常事务管理,只是一些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虽然也涉及一些决策,但大多是日常决策,重要性并不大。而宰相涉及的决策权,往往是很重要的,在国家管理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内容,和日常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

丞相这一官职,并不是一直存在的,有些朝代并没有这一职务,有些朝代虽然存在类似的官职,但叫法不同。即使是不同时期的丞相,含义也可能完全不同。

某些时期的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还拥有很多方面的决策权,也可以被称之为宰相。但大多数时候的丞相,都是被皇权严重限制的存在。

皇帝需要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来替自己分担事务,但同时也非常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后,会对自己的权威造成威胁。因此皇帝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丞相权力的增加。

有些皇帝,会通过经常更换丞相的方法,避免某一臣子权力过大;有些皇帝,会通过政策来限制丞相的权力,或者将丞相的权力范围尽可能地缩小……

最常被使用的方法,是设立多个丞相来分权。不同的丞相,对应着不同的权力范围,这样一来,丞相们既可以帮皇帝分忧,又不可能出现某个臣子个人权力过大的现象,非常符合皇帝本人的利益诉求。

可惜,根据事实结果来看,即使是分立多个丞相,仍然无法避免某一臣子权势过大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当这个臣子本身具有一定家族势力,又比较受某一皇帝信赖的时候,即使他只是丞相之一,也仍然是实际上的百官之首。

相国主要存在于汉朝前后且实际地位高于丞相,多由当时权臣担任

相国和丞相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缠绕纠葛的。宰相只是一个称呼,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官职名称,而丞相一直都是官职名称,几乎不被当作称呼使用,相国则和这两个都不一样,它既做过官职名称,后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作称呼使用。

之所以说相国和丞相之间的关系缠绕纠葛,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同时存在但又区别于彼此,后又演变成了相关的关系。

相国这一官职,主要出现在汉朝前后时期,春秋时期,秦国等国家出现了“相邦”这一官职名称。“相邦”,就是相国的前身。相邦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历史上非常出名的相邦,也是秦国最后的一个相邦,叫吕不韦。

吕不韦因为曾经多次经济援助嬴政的父亲,同时又和嬴政母亲赵姬通奸,所以在秦国拥有非常大的权力。从吕不韦的地位中,可以窥见当时相邦的权势之大。

但因为吕不韦过大的权势引起了嬴政的不满,尤其是赵姬和吕不韦的奸情被嬴政察觉以后,吕不韦本人也被嬴政处置了。自此之后,嬴政就废除了相邦这一官职,避免再次出现相邦权势过大威胁到皇权统治的现象。

然而刘邦建立政权后,相邦这一官职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只不过为了避免一些问题,后来相邦这一名称,被改为相国,这也就是相国的由来。

从春秋时期的吕不韦等人到后来汉朝时期的相国,基本都是当时的权臣。这些权臣,在当时必然既是权力和地位很高的人,同时又受到皇帝各个方面的倚重。

不过刘邦本人比较多疑,不太敢过度相信某人,所以刘邦统治时期,很少有人能担任相国一职很久的时间。不过当时汉朝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且外患也很严重,所以经常出现有臣子担任相国后被罢免又重新的被起用的情况。

和丞相不同的是,相国一职的职权,从来没有被分散过,始终集于一身。不过丞相几乎是一直存在的一个官职,而相国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汉朝前后才有。

实际上,相国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种地位,后来相国才会被统治者废除。汉朝时期担任相国职务的人,也大多都确实威胁到了皇权。

作为官职名称被取消后,相国开始被作为丞相的一种称呼使用,这是一些人为了恭维丞相而发明的使用方法,意在突出丞相权势之大。

宰相、丞相、相国,这三者之间,虽然被后人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只不过因为时间原因,早已经被世人遗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