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选好材料,烹出美味文章》教学课件
2022-03-22 | 阅:  转:  |  分享 
  
选好材料,烹出美味文章授课人:章传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作美味佳肴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好食材,这就好比我们创作美文要选好素材一样。下面我们
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归纳一下作文选材的要领:1.选材要正确。每一道名菜按照菜谱都有主料和调料,如“油爆双脆”,主料:猪肚、鸡胗;调料:
大葱、大蒜、白糖、香油、花椒等。只有食材选对配齐,厨师才能做出正宗地道的美味。那么写作的“菜谱”是什么呢?是文章的主旨或称中心思想
。也就是说要紧紧围绕中心来选材,什么材料能最好地表现中心就选什么,反之,即使材料再好,只要不能表现中心都该无情地将它抛弃。类比归纳
掌握要领2.选材要真实。每一道名菜对食材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货真应该是最基本的。大家不妨脑洞大开地想象一下,如果将天津名小吃“狗不理
包子”的肉馅换成豆腐馅还有那么美味吗?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的材料是虚假的、杜撰的或者道听途说的,我们对这些不真实的材料没有切身的
体会,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将它们写出来,读者会感到受了欺骗和愚弄,哪里还能生出哪怕是一丁点的美味呢?类比归纳掌握要领3.选材要新鲜
。刚才说啦,每一道名菜对食材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新鲜往往是能够烹饪出美味的先决条件。我们不能想象将冰箱里冻了好长时间的鱼拿出来还能炖
出鲜美的鱼汤。写作也是一样,材料如果是自己或别人用过的,特别是已经反复用了好多次的,那么当它出现你的文章中,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会
怎样?除了拾人牙慧的陈腐味道,怕很难品尝到美味吧。类比归纳掌握要领4.选材要多样。大家发现没有,绝大部分的名菜都是选用多种食材,有
主料有调料,充分发挥每种食材独特的味道让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滋味来取悦人们的味蕾。如苏州名菜白什盘,以虾仁、鸡片、蹄筋、木耳、香菇、
笋片、鱼片等多种原料混炒,原色原味,清淡爽口,鲜美无比。写作也是一样,单一的材料往往只能写出一面,多样化的选材才能多角度、多层次满
足中心的需要。类比归纳掌握要领如朱自清的《背影》选写了四次背影来让读者品味浓浓的父子情。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围绕“勤劳
”精选众多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
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里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
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我从事革命事业的支持等等。类比归纳掌握要领5.选材要创新。今天当我们走进饭店看到琳琅满目的菜品,听到服务员对店
里特色菜的热情洋溢的介绍,你一定不会认为这些菜自古就有。相传白什盘是苏州大人家的厨子给自己弄吃的,将丰富的食材随手各抓一点放入锅中
混炒,勾入高汤,着些薄芡,不料竟成传世美味。写作当中的选材创新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打破思维定式,不因循守旧的选材。类比归纳掌握要
领如同学们常在文中写到母亲对自己的关怀,总是在“我”挑灯夜战时送来一杯牛奶。我就纳闷,怎么天下的母亲都那么热衷于送牛奶呢?为什么写
父母为自己操劳,总是鬓角多出了白发,额头新添了皱纹?类比归纳掌握要领同学们作文中的选材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否合乎选材的要领呢?下面让
我们一起来诊断一下:我们上次作文,要求写自传。写作指导里提示可以通过具体事件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班两位同学的作
文片段。请问两位同学的选材能展现他们的个性吗?不能。第一个片段:孩子摔倒啼哭是人之常情,并非个性。而且文段的内容是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与中心无关。第二个片段:文段写姐弟三人鬼屋受惊,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胆大。请问他们选材进了什么误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误区一:失准
。表现为写作时不能扣住中心选材,好比忘了菜谱做菜,做出个不伦不类来。究其原因:作者写作时中心是模糊的,思维是不清晰不严密的。那么
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吗?纠正方法:写前先要回答两个问题。即“我的文章要表达什么?”“我选的材料能切合表现中心的需要吗?”只有明确中
心思想,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的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我选的材料跟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做到写作思维清
晰,逻辑严密,这样才能避免掉进这个雷区。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合理想象,将第二个片段修改一下,把“我”胆大的个性展示出来
吗?(提示:可从“我”胆大的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来写,还可以用姐姐的胆小来侧面衬托。)素来不信鬼神的我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鬼屋探险正合我胃口。我倒要看看鬼长什么样?刚进去的时候不过看到一块块木板上画着各式各样的鬼脸,有的面白如霜,有的脸黑似炭,有的容
赤像血。姐姐嗫嚅道:“这些鬼脸好吓人啦,我……怕!”“有什么好怕的,不过是涂着颜料的木板罢了,真没劲。看你那胆小鬼的样子……”我嘲
笑姐姐的话还没说完,只听姐姐一声惨叫:“鬼呀!……”继而落荒而逃。我回头一看,原来有个会动的“鬼”僵尸般地向我们跳来。这个倒蛮有趣
。我赶紧掏出手机,想来一个合影留念。下面我们再看看第二次大作文《我爱季》同学们的作文片段。请问两位同学的选材写的是他们的真实生活
见闻吗?不是。第一个片段:“窗纸”将一切都暴露了。第二个片段:“高粱”看上去怎么那么可疑。请问:这都什么年代了?材料也太旧了吧!你
是生活在北方吗?请问他们选材进了什么误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误区二:失真和陈旧。表现为材料是编造的、抄袭的,抑或套用万能材料,自诩
曰:以不变应万变。究其原因:作者缺少生活体验的积累,造成材料匮乏,无材可用。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吗?纠正方法:时刻牢记“人情练
达即文章”,平时有意识的去体悟人情世故,写点心情日记,读到感人故事写点读后感,争取将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感受整理成可用的素材。下面还有
一个《我爱季》的作文片段,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文章选材还有毛病吗?是的。文段写爱春,选取柳树、桃花和小燕子三种春天里的典型事物来
写,似乎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觉得有些审美疲劳了吗?春天可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呀?难道春天只能从那几种典型的事物身上写出来。请问她的选材
进了什么误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误区三:(势单和)从众。表现为(一篇文章只有一到两个材料,显得内容贫乏,势单力薄,抑或)人云亦云,
因循守旧,思维定式。究其原因:作者对人、对事、对物、对生活观察体会得比较肤浅,不深刻。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吗?纠正方法:破除“
单纯”的思维模式,不能轻信所见所闻所感,要有意识地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是这样?”,善于走出惯性思维,勇于突破大众传统,敢于
挑战各种权威,多去质疑、审视,正反侧面多角度观察思考,以求“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试着看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看过了同学们的作文,
下面让我们来赏析一下名家的作品,请大家将印发的预习资料:龙应台的散文《目送》的阅读感受谈一谈。注意要围绕她是如何选材的来讲。体会技
法:龙应台散文《目送》的中心思想是既表达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表达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与终极关怀。标题
《目送》的“目”是亲眼的意思,“送”什么呢?送的是儿子和父亲的离去。文中的龙应台,是作为母亲,也是作为女儿,长长牵引的目光,连接着
生命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文章精心选择了儿子和父亲各三次送别,可谓选材正确而多样;都
是至亲的离别和背影。这些体验,只能是个性化的,所以真实而新鲜;朱自清用父亲温情的背影表现父爱的深沉,而龙应台写的背影各有特色,足见
其创新精神。第一处目送年幼的孩子,选取“背影”“眼神”“隔空交会”等典型细节表现母子相互依恋。第二处目送青年期的孩子,依旧选取孩子
的背影和眼神细节,重点表现孩子“一次也没回头”的变化。第三处目送成年的孩子,再选取“背影”,突出对孩子的感受是“一扇紧闭的门”,这
是进一步的变化。三个典型材料,着力于写“眼神”、“背影”这些小细节的变化,道出人生孤单,即使是至亲也“不必追”的感悟。然后联想至另
一个重要的背影——父亲的背影。第四处目送父亲的小货车,表现内心五味翻涌没法说的情感。第五处目送父亲轮椅上的背影,表现悲从中来没法说
的情感。第六处目送他的棺木,这次只能是“背影”,“我”无言凝望无须说。再选三个最要紧的典型细节,叠加父亲三重“变化中的背影”,使我
们加倍感受到人生的孤单,而“至亲不必追”也演变成了“一切不必追”的主题。儿子变化中的背影意味着成长,父亲变化中的背影意味着远离。
然而,都是渐行渐远,“一扇门”越闭越紧……这就是名家选材的高明之处,正契合了我们讲的选材的五个要领。这样的经典美文不就像美食一样
品之如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吗?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做个小练习。看看下面两个同学的考场作文片段哪个选材更好。主题都是写母爱
。第一个片段:选择寒夜母亲骑车送发烧的“我”去卫生室为材料似乎有点司空见惯,不新鲜。而且,母亲把“我”裹得严严实实,自己却只穿着
拖鞋的细节有失实之嫌。第二个片段:选择夏夜母亲来“我”床前打蚊子为材料,虽是平常之举,但整个八年级只有他一人用此材料,颇为新鲜。
布置作业写一篇题为《初中生活琐忆》的文章。要求:(1)应用本节课所学技法,合理选取日常生活中几件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记下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2)字数不少于600字。回顾归纳概括总结这节课我们由美食讲到美文,从食材的挑选方法中体会了作文选材的要领。通过分析同学们作文中选材存在的问题,我们探寻了一些选好材料的方法。希望大家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观察者,做一个思考者,充分积累鲜活的生活素材,再辅以我们总结的选材之法,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烹出美味文章。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