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日与太阳糕

 新用户0096fsbV 2022-03-22

日月星辰与人类的生存联系十分密切,由此而产生的原始信仰也很好理解。因为太阳在天际中给予人们光明和温暖,所以对太阳的崇拜在中国古代社会则相当普遍。“古代春分日是重要的祭祀时间点,春分日要祭祀太阳,这是从西周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官方礼仪。清代文人笔记《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现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还有一个公园叫作日坛,这实际上就是明清两朝举行祭日典礼的地方。”(李一鸣《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

官方的春分祭日主要是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但实际上对太阳的崇拜和祭祀历史非常悠久,在民间也普遍存在。“二月朔日,唐后为中和节,今废而不举。相传为太阳真君生辰。太阳宫等处修崇醮事。大家向日焚香叩拜,供夹糖糕,如糕干状,上签面做小鸡,或戳鸡形于糕上,谓之太阳糕。亦有持斋诵太阳经者。”(﹝清﹞让廉《春明岁时琐记》)

在唐德宗时,将农历二月初一设置为中和节,在这一天祭祀太阳,而民间则饮中和酒,并互赠刀尺等农具,以鼓励农桑。而到了清代,农历二月初一因节气近于春分,气候日渐暖和,所以人们便向太阳真君祈祷,愿它能够日日高升、普照人间、滋养万物,民间更是将二月初一同太阳真君的生辰联系在一起了,把中和节过成了“太阳节”。“清代时,中和节,称为'太阳节’。京城大街小巷,叫卖着太阳饼、太阳糕。太阳糕,用江米做成,圆形米饼,五枚一层,上面耸立一只一寸左右大小的小鸡;糕上,印着金鸟圆光。宫中,用太阳糕祭日。”(向斯《皇宫节令》)

值得说明的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太阳神一共有六位,分别是:羲和、炎帝神农氏、日主、东皇太一、东君、太阳真君。明清两代,北京地区祭祀的太阳神是太阳真君。民间拜太阳神的寺庙不少,比如北京朝阳区太阳宫便是其中之一。而皇家举行祀日大典的地方,就是日坛。祭日和祭月本是国家重典,按照当时规定,只有皇帝、皇后才有资格祭祀日、月,文武百官、士民百姓,均不能擅自祭祀。不过,平民百姓倒可以通过吃太阳糕来表达对太阳阳光普照的感激之情。

而所谓的“太阳糕”,就是由江米面和糖做皮儿,中间是枣泥馅儿,既是应节的食品,也是供品,多在表面印上金乌圆光的图案,代表太阳神。也有在上面印金鸡图案的,所以又名“小鸡糕”。那么到底是二月初一还是春分这天吃太阳糕呢?其实,哪天吃都没有错。二月初一是太阳真君生辰,而春分这天又是官方祭日的日子,所以说这两天或整个农历二月吃太阳糕都没有错儿。

实际上明清时,京城糕点铺早在元宵节后就开始制作太阳糕了。二月初一前三天,叫卖太阳糕的吆喝声就会此起彼伏。大多数人听到叫卖声,总要出来买几块儿。因为太阳糕同时又是供品,所以买主儿一般不说买,而是说“请”,借“太阳糕”的谐音,图个吉利,祈求吉祥。而太阳糕甜甜的、凉凉的,味道也很是不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