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思|或许应该讲讲这四十四副楹联的来龙去脉

 阳光之波 2022-03-22

或许应该讲讲这四十四副楹联

的来龙去脉

文/杨之藏

每日匆匆行走于教学楼、办公楼之间,最近却发现了有新动向:办公楼、教学楼的不少地方都挂上了黑底绿字的对联。仔细一看,原来却是学校上次楹联征集活动的入围作品,已经多位书法家书写交付木刻后悬挂了起来。教学楼最多,包含了三栋教学楼的入口处,还有六个图书长廊的的两端,每端一副对联。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叫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有说起源于桃符,有说起源于春贴。讲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2005年,中国国务院还把楹联习俗列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多用来明志,寄托期望,也有不少写景的,与悬挂环境相映成趣。

上次学校征集的楹联共44副,分别悬挂于教学楼、图书长廊、实验楼、艺术楼、校史馆、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教工之家等地方。

楹联实际上是丰富的教学素材,是宝贵的人文资源。这次学校征集的44副楹联作品凝结了作者的精妙构思,融入了文化典故、学校渊源、精神传承和湖湘文化基因,实在值得边慢慢观赏细细品味。在实际场景与楹联提供的人文场景中自由徜徉,享受人文之乐。

只是有些典故,没有深厚的文学积累无法破解。有些篆书,没有相应的书法功底,无法解读。木刻楹联,是为激起探究兴趣。倘若以石投湖,激起一点涟漪之后,静默无声,倒也浪费了精巧布局之苦心。倒不如,借楹联悬挂之新气象,请楹联专家来校讲一讲这44副楹联之来龙去脉,内蕴之文化典故、精巧构思,倒也不失一件文化盛事!

(本文图片除喜报外均由杨之藏拍摄)

今年春节我要定制一份特别

互动游戏

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