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六)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前482年

黄池之会:夫差霸业的顶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挑战晋国霸主之位,亲自率领精兵数万,由水路北进,长途跋涉两千里,到达宋、卫、郑、晋四国的交界地黄池(今河南新乡)与晋定公、鲁哀公以及周王朝卿士单平公会盟。夫差与各国国君,经过一番权力角逐之后,如愿坐上中原盟主之位。这次的会盟让夫差的霸业达到顶峰,史称“黄池之会”。

按照以往诸侯会盟的通例,歃血为盟需要推举一位盟主。于是吴王夫差主动派大夫王孙骆前去与晋国上卿赵鞅草拟盟书,让手下先去打头阵。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切磋,第一步先自报家门,亮明正统。王孙骆认为吴王才有资格当盟主,理由是“于周室,我为长”,意思是吴王夫差与周王室同属姬姓,开国之君更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所以吴人最有资格。晋人赵鞅也非常聪明,立即拿出凭据驳斥王孙骆。赵鞅说我们晋国“于姬姓,我为伯”,认为在姬姓诸侯中,晋国历来都是霸主。

既然论正统性,吴、晋争执不下,吴王夫差就使出了第二招:亮实力。夫差随即下令,连夜造饭喂马、秣马厉兵。结果天还没亮,三万名吴国装甲士兵竟然已经在晋国军营外,整齐排列的方阵严阵以待。吴王夫差亲自敲响战鼓,军中万人呐喊应声,气势震天动地。晋定公被吓得惊恐万分,赶快派人询问原因。吴王夫差回答:周天子有命,如今周王室势微,需要姬姓国公护佑。我夫差日夜兼程,虔诚地赶来,就是为了“事君”。在这里,夫差拿出的舆论武器仍然是“尊王攘夷”的幌子。在他的外交用语中,经常用到“天子”、“周室”等词。可见,夫差也想捞到一个“勤王”功臣的桂冠。不过若论尊王的套路,晋人才是“老司机”。早在春秋初年,晋文公就通过举行践土会盟,让周天子册封他为侯伯,从此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定公认为当初晋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都不敢擅自称王,没有打破“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的原则,如今你吴王夫差竟然敢自命为“王”,实属大不敬。

对于这一点,夫差无言以对,只得答应不用“王”的称号。而晋定公也被夫差的大军给震慑住了,也做出了妥协,答应让夫差第一个歃血,做盟主。夫差为了证明自己当这个盟主的有效性,还专门派人去向周敬王汇报会盟的成功。周敬王也赶紧表示了一下自己对吴王效忠的感激。

就这样,黄池之会让吴王夫差成功问鼎中原,达到个人霸业的顶峰。可有一个问题,夫差为什么这么急着要拿到盟主之位,甚至不惜动用全军示威,最后又为什么与晋国达成妥协,放弃“王”的称号?那是因为在夫差个人的霸业顶峰时刻,吴国国内正遭受越王勾践的大军侵袭。越军兵分两路伐吴,大破吴国都城,太子友被俘。为了封锁这个败军消息,夫差甚至当场在营帐中斩杀了七个知情人。可以想见他该有多么急切想要拿到这个盟主之位。

黄池之会后的归途中,得意满满的夫差还想要顺路讨伐不参与会盟的宋国,以显示霸主威风。可自家后院着火,不容许他久留,只得快速返回。面对久战疲惫的军队,吴王夫差选择了用厚礼向越国求和。而越王勾践也估量着此时不能马上灭昊,于是同意了两国媾和。吴越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平衡状态。

结论:黄池之会让吴王夫差达到了北上称霸的目的,但并没有为吴国带来太多实际利益,反倒是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从此一蹶不振。几年后,终被越国所灭。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六)

公元前479年

白公胜之乱:一场直言不讳的谋反

公元前479年,春秋末年楚国大夫白公胜以向楚惠王进献战利品为名,带兵进入郢都(今湖北江陵)杀死了楚国的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劫走了楚惠王,史称白公胜之乱。

古人认为,白公胜是篡权谋反的代表。但近代学者郭沫若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白公胜事件是“一次革命”,就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一样,送走了春秋时代,迎来了楚国的战国时代。

关于白公胜之乱的判断,要从他的身份开始说起。白公胜,原名熊胜,楚平王的嫡孙、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因为轻信了佞臣费无极的谗言,要杀太子建,受牵连的还有楚国旧臣伍子胥的父兄。当逃到郑国的太子建被郑人所杀之后,熊胜就随伍子胥逃奔吴国。终于,三十多年后,楚惠王召熊胜回国,并赐予他楚国封上一白地(今河南息县)从此他就被称为白公胜。白公胜一直想替父亲报仇,于是求楚惠王帮他攻打郑国。可结果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为了对付强敌晋国,主张楚郑结盟。这兄弟俩都是楚平王的庶子,也就是白公胜的叔父。白公胜从此怀恨在心,开始了他的篡位计划。

但与历史上其他谋逆分子不同的是,白公胜竟然直言不讳要造反。这天,他正在磨自己的剑,司马子期的儿子平看见了就问:“你是王孙,何必亲自磨剑呢?”白公胜直言道:“我白公胜向来以直爽著称,如果不告诉你,岂不是枉费了我的名声。我是为了杀你父亲才磨剑的。”平回去就把这话告诉了子西、子期。谁知子西却没有当真,还说“白公胜就像我羽翼下孵化的鸟蛋,我的位子以后还不都是他的。”子西认为白公胜既是嫡孙,又屡次击退吴国的进攻,所以他比自己的儿子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终于,这年7月,白公胜找到了作乱的借口,那就是向楚惠王进献斩获的兵器。他带兵闯入王宫,举剑就要杀子西,子西为了尊严,最后用长袖掩面而死,而气愤的子期拔起了身边的樟树(史书就这么写的,我怎么知道他怎么拔起来的?)向这群逆臣挥去,最后也死在了白公胜的剑下。接下来,就轮到楚惠王了。白公胜的属下石乞劝说他杀了惠王,否则篡位就无法成功。可白公胜不肯,只是将他关在了宫殿里。石乞仍然不放弃杀惠王的心思,辛亏这时楚国大夫圉公阳在宫墙上挖了个大洞,偷偷将惠王背到了王后宫中,才免于一死。

白公胜想要另立楚平王的庶子子闾为楚王,可子闾不答应,白公就杀了子闾。白公胜作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楚国大夫叶公子高耳中(“叶公好龙”的主人公)。叶公顺势而起,集结城外“国人”一起讨伐白公。结果白公胜战败,逃入山中,自缢而死。

平定白公之乱后,惠王得以复位,而平乱有功的叶公坐上了令尹和司马的双重职位。最后,叶公还是选择了功成身退,主动让贤。不过,叶公开启的楚国会尹当政先例,客观上为之后权臣与国君发生权力冲突埋下伏笔。

现在再来看白公胜之乱的性质,无论是他的身份、目的,还是诛杀的人,都只是楚国王室内部的纷乱,还上升不到战国时代的特色——卿大夫窃国的地步。不过,这场谋反事件客观上确实是春秋末年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和生产关系出现的标志。那就是像白公胜的属下石乞等想要靠军功获得封赏和俸禄的士族。他们代表着一种不同于世卿世禄的私有制时代到来了。

结论:白公胜之乱既是楚国王室内斗的一个特例,又是春秋末年私有制生产关系到来的时代体现。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六)

叶公好龙的叶公,就是平定这次叛乱的关键人物。

公元前473年

勾践灭吴:卧薪尝胆的“黄雀”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能臣文种、范蠡的辅佐下,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攻破吴都,灭亡吴国,完成了他春秋霸业的关键步。

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实力,终于在前482年,等到了检验实力的机会。此刻的夫差正在积极准备黄池之会,吴国国内空虚,越王勾践第一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亲率“习流”两千、精兵四万,兵分两路伐吴。结果,吴都陷落,太子友被杀,逼得吴王夫差不得不急忙回国,以重礼求和。随后越王勾践又两次讨伐,取得了笠泽(今江苏吴江)之战的胜利,吴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围攻吴国三年之后,再次打入都城,逼迫吴王夫差连夜逃亡姑苏台(今江苏苏州)。夫差求和被范蠡阻止,最终自缢身亡。

吞并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声威大振,势力大增,次年北上徐州(今山东滕州),与中原各诸侯国君会盟,最终确定了他作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的地位。越王勾践虽然也是在“尊王”旗帜下的霸主,但与之前的春秋霸主们不同的一点是,他开始公开挑战周天子册封的“伯”,自号“霸王”。在后世出土的一件越国钟上面,就有铭文写着“王”的字样。可见当时勾践确实是以王自称。这说明在春秋末年最后一代霸主一越王勾践身上,已经有了“战国七雄”的某些影子。

结论:灭吴称霸的越王勾践成为春秋霸权逐渐谢幕时刻的主人公,同时也带着“战国七雄”的影子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