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四)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前307年

赵灭中山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公元前307年,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建立强大的骑兵团,为消灭中山国,开始频繁发动战争。经过数次战役,赵国逐渐蚕食中山国土,最终废黜中山王尚,立国350年几经灭国复国的中山国,自此终于永远消失了。

中山国是赵国几代人心中的痛,因为中山是赵的国中国,把赵境分成南北两段。之前赵筒子和赵襄子就想将其消灭,可惜都没有打过中山。中山国特别不安分。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统治时期,中山国跟齐、魏联合攻打赵国。当时中山人掘开槐河(今河北南部),用河水围困赵国镐邑(今河北石家庄),赵军损失巨大。赵武灵王继位后,韩、魏、燕联合赵国和中山国,约定相互称王,他赵武灵王都没好意思称王,仅称了君,小小的中山国君,却堂而皇之地称王了。后来,中山国又趁燕国内乱,占领燕大片土地,还惊动了周天子前来祝贺。这让赵武灵王如何能忍?所以消灭中山国,一直是他的第一战略目标。他甚至在两国边境建了高高的望台,时刻关注对方动态。所以当胡服骑射取得成效后,攻打中山国马上提上了日程。

然而,此时赵武灵王最担心的,却不是打不过中山国,而是别人见不得他独吞中山,尤其是齐国,由于它和赵国接壤,所以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关系一直不佳。齐国曾经多次联合魏国攻打过赵国,而中山处于魏齐之间,常被齐国用来牵制赵国。所以在大规模开战前,赵武灵王还必须争取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让各国对发兵中山国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赵武灵王怎么做到的?首先,与秦联合。当时各国的混战,大体分为两个集团:一方以秦为中心,另一方以齐为中心。而齐国容不下赵灭中山,所以为牵制齐国,赵武灵王就跟秦搞好关系,他趁秦武王去世,护送公子稷回秦即位,是为秦昭王。昭王感恩,自然事事站在赵国一边。这还不够,他还要尽可能鼓动各国混战,让他们无暇其他事务。秦齐一度讲和,齐派孟尝君入秦为相,赵武灵王就派使臣到秦国,对秦昭王说,孟尝君虽为秦相,但事事肯定优先照顾齐国利益,这对秦国来说,可是个隐患。秦昭王“醒悟”,囚禁了孟尝君,秦齐再次交恶,又打了起来。赵武灵王还用类似的方法,劝魏国连秦伐楚,拆散了楚魏联盟,引发又一轮混战。尽管如此,在大规模发兵前,赵武灵王还是向秦、齐、楚、魏、韩五国分别派了使臣,打算让各国安心。使臣跟各国国君说,我们赵国和中山国是世仇,打中山是完成祖上的遗愿,并不是因为我们想称雄称霸,日后也不会妨碍各国势力扩张。各国混战,确实也没有精力管赵国,所以各国都提前对赵武灵王的军事行动,表示了谅解。

外交准备完成后,赵武灵王发动了一系列针对中山国的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三路大军从南面进攻,大将牛翦从北面进攻。此战打进了中山国腹地,夺取7个邑,中山国又主动献上4个邑求和。此后,赵国又数次进攻,每次中山国都割地求和,最后几乎无地可割。前296年,赵军攻入中山国都,将国君尚迁到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中山国终于灭亡。

赵国前后对中山用兵10年,各国从未干涉,足见赵武灵王外交的成功。其实,从前305年赵武灵王四路大军攻入中山国腹地,中山灭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赵武灵王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北方“三胡”,后来,干脆把君位让给儿子赵惠王,自己则专注于西北,所以前296年的中山灭国之战,其实出自惠王之手。可见,灭中山虽是赵武灵王的第一战略,却不是最终战略。他向北拓边千里,甚至打算挑战秦的权威,使赵一度呈现与秦、齐鼎立之势。

结论:中山号称千乘之国,被称为战国“第八雄”。中山国是战国最先灭亡的大国,赵武灵王由此开始,带领赵国走上发展的巅峰。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四)

公元前301年

垂沙之战:分割楚国

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了韩国、魏国,组成三国联军攻打楚国,秦国则从另一个方向进攻楚国作为牵制,联军在垂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大败楚国。

垂沙之战中,楚国遭受四国的攻打,惨败,领土被分割,国力大大削弱。那么,为什么四国能联合起来一同进攻楚国呢?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中秦、齐、楚实力最强,齐、楚一直是同盟关系,共同对抗秦国。前313年,秦相张仪出使楚国,离间齐楚同盟。楚国因此放弃了原本与齐国的同盟关系,转而与秦国联合。

然而,楚国与秦国的联盟却十分脆弱。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之后虽然大怒,但木已成舟,楚国已经与齐国绝交,只能和秦国交好。前305年秦国与楚国联姻,并送厚礼给楚国。第二年,秦国又以将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还给楚国为条件,与楚国正式结盟,史称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之盟。齐国很是记恨楚国弃友投敌的背叛,一直伺机报复楚国。在宗室大臣孟尝君执政下,齐国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分别联合了魏国和韩国为同盟。齐、韩、魏三国之间的联合非常密切,这是因为秦国对于韩、魏两地虎视眈眈,随着秦国向中原扩张,不断侵占韩、魏国土。迫于秦的威逼,韩、魏只能紧紧依靠着与齐国的同盟,一同抗秦。

前301年,齐国以楚国负约为借口,联合韩、魏共同攻楚,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楚国派大将唐昧在方城抗击。楚军与联军双方在沘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县)列阵,联军一前进就会受到楚军弓箭手的袭击,因此无法前进,双方相持长达六个月。齐宣王认为这样的对峙不是长久之计,便派人到前线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拒绝仓促出战,对使臣说,齐王可以杀了我或者杀我全家,但是他不能逼我在战机未到的时候出兵!

匡章也想尽快渡河攻楚,只是无奈找不到可以渡河的地方。一位樵夫看到匡章派出人寻找河水浅的地方,便说那这不简单吗,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知道后大喜,马上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楚将唐昧因为联军六个多月没有进步便放松了戒备,等知联军上岸后才仓卒调兵应战。在沘水旁的垂沙,联军果然大败楚军,楚将唐昧战死。

为何秦国这时没有救楚,反而之后出兵占据楚国领土呢?这是因为前302年,楚国派去秦国做人质的太子横在私斗中杀死了秦国的一个大夫,逃回了楚国。楚国人质竟敢杀秦国的大夫,秦国很生气,因此秦、楚再次结怨。此外,秦国与楚国结盟的本意就是逐个削弱各诸侯国,然后趁机将其攻灭。如今机会已经来了,又怎么能错过呢?于是,在垂沙之战中,秦国并没有出兵救楚国,反而派秦昭王的弟弟华阳君和庶长奂率兵伐楚,攻取了楚国的襄城。唐昧死后,楚国都将庄(名不清楚了)率领军队叛变并引发人民起事,攻下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领土分割成几块。

结论:垂沙之战楚军大败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泌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襄城被秦所占,楚不得不向齐国表示屈服,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楚国在一段时间内也很难再干涉齐国在中原的活动了。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四)

钟无艳知道吗?老郭的评书,她就是齐宣王的妃子~

公元前299年

孟尝君相秦:权力太大不是啥好事儿

齐国的靖郭君田婴身为齐国相国,被封薛地(今山东滕州)。田婴死后,他的儿子田文继承封地,被封为孟尝君。公元前299年,孟尝君接受秦国邀请,担任秦国相国。一年后,由于外交形势变化,赵国人楼缓取代了孟尝君,孟尝君回归齐国。

孟尝君身为齐国重臣,为何会到秦国当相国?这与当时的天下形势有关。孟尝君主政的齐国,与秦国都是一流强国。秦国为了打击楚国,联合魏国和韩国攻楚,逼迫楚国站在秦国这一边。秦国与楚国和好之后,就开始攻略中原,把矛头指向韩魏。于是韩魏就要投靠另一个强国齐国。孟尝君其实也是大纵横家,他一直主张联合韩魏打击秦楚两国。现在韩魏来投靠,正是好机会。所以孟尝君让名将匡章带着齐韩魏联军,在垂沙之战击败楚国。楚国战败之后,不得不向齐国示好,派人质去齐国,以改善两国关系。楚国和齐国和好之后,秦国就变得孤立。秦国意识到,孟尝君的存在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是齐国离秦国很远,如果直接派兵攻打的话,不见得能占到便宜。于是秦国就准备用外交手段,在前300年派泾阳君到齐国去做人质,换孟尝君来秦国当相国。

这个操作看上去令人不解,但是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一个出色的人才,往往会受到好几个国家的任用,比如张仪身为秦的相国,在秦魏关系好的时候,也曾经去魏国当相国,后来又回了秦国。所以,秦国想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齐的友好,顺便利用孟尝君的才华,为秦国做点贡献。孟尝君虽然有才华,但是作为顶级官三代,权势熏天,自然会引起齐闵王的忌惮,所以齐闵王非常希望孟尝君去秦国。齐闵王答应了秦的邀请。可是孟尝君不愿意去秦国,孟尝君很清楚他到了秦国,就好比无源之水,不可能有在齐国的权势。直到泾阳君回了秦国,孟尝君也没动身。但是齐闵王坚持让孟尝君去秦国。于是,前299年孟尝君只得来到秦国,被任命为相国。秦齐关系的改善,引起了赵国的不满。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也成了一个强国,秦国不得不重视赵国的态度。秦国亲赵派鼓动秦昭王,说孟尝君一定会优先考虑齐国利益,不利于秦国。秦昭王决定用赵国人楼缓当相国,缓和与赵国的关系。孟尝君被软禁起来,秦昭王考虑杀掉孟尝君,但是孟尝君贿赂秦昭王的宠妃,宠妃一说情,秦昭王就放孟尝君回齐国。

齐闵正没办法,重新任命孟尝君为相国。孟尝君对秦国很不满意,在前298年派匡章伐秦,齐韩魏联军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大片土地给韩魏两国。同时,孟尝君觉得自己得不到齐闵王的信任,开始用心经营自己的封地,培植私人势力。孟尝君门下本来就有三千门客,其中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据说在秦国,孟尝君是靠一个善于偷盗的门客,装狗把孟尝君给秦昭王的狐裘又偷了回来,又献给秦昭王的宠妃。宠妃这才肯为孟尝君说话。在逃跑的路上,又是靠一个善于学鸡叫的门客,在半夜骗开函谷关,孟尝君才能顺利回国。(这就是鸡鸣狗盗的典故)

孟尝君把这些门客安置在自己的封地薛,并且采取很多手段收买薛地的人心。比如,孟尝君本来在薛地大规模放高利贷,收取利息。但是后来,孟尝君宴请欠债的薛地民众,让大家把债券都带上。本来大家以为孟尝君要催债,结果在宴会上,孟尝君把债券一把火全烧了,结果薛地百姓全都对孟尝君感恩戴德。前284年五国伐齐,齐国衰落,孟尝君就在薛地自保,度过余生。前279年,孟尝君去世,他的儿子们争夺继承权,魏国和齐国趁机共同瓜分了薛地。

结论:孟尝君名动天下,同时因为权势太大,遭受国王猜忌,于是着力经营封地,以求自保。这正体现了战国时期,列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下,拥有封地的权臣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孟尝君死后,薛地被齐魏瓜分,其子孙后代没有保住孟尝君的遗产。当时与孟尝君齐名的,还有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和魏信陵君,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四)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就是这里来的。还有一个集腋成裘也是这个故事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