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文化是毛,疗效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医馆界 2022-03-22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医药文化天然不同于绘画、歌唱、宗教等偏于形而上的文化现象,而是更着眼于实践高于一切,疗效才是硬道理的实践文化!



■ 作者 | 华  


每每在中医药发展论坛上,总听到人们喜欢大谈如何发展中医药文化,好像中医的重心在“文化”层面,而不在科学不在技术一样。或者说我们更沾沾自喜的是它的文化属性、外在形式属性,而不屑于其实践性的技术属性和科学属性。这让我觉得我们对中医的认知可能出了偏差,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基于此,笔者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从其定义来看,可以区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定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文化定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   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总之,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文化依托于物质技术的发生、发展而产生、演进、变化。

由此可见,文化在其自身内部或不同阶段则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分、糟粕与精华之别。而相较于不同的国家、种族、人群、领域,文化一般是多元的,互相包容的,天然内生的。

科学技术与文化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呢?它们是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科学技术为创造和发展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正如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样,中医药文化与中医的关系既有其相似性,更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医作为一门医学,首先强调的是有效性,实践性。既然要有效、要实践、要基于活生生生命的认可,就必然要求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中医药文化就天然不同于绘画、歌唱、宗教等偏于形而上的文化现象,而是更着眼于实践高于一切,疗效才是硬道理的实践文化!

因此,在大力发展中医药、重视中医药的今天,不能颠倒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主次,不能喧宾夺主、舍本求末,大谈中医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中医的科学技术本身及其来源于实践并进一步验证的疗效。好像只要唱好了文化这台戏,中医药就发展了,就有疗效了,就受公众欢迎和接受了。

文化是毛,是形式,是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认知与反映的结果,体现为一种对待生命健康、认知疾病和日常生活的态度与观念;

而中医临床技术及其疗效才是内容,是本,是皮。有好的疗效,好的技术,好的标准,好的理论,才会使人们形成信赖中医,相信中医、寻求中医、支持中医的文化执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千千万,提炼、沉淀其文化要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天地自然动态协调平衡的一个生命体。藉此引入了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形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理论核心。

2

简便验廉,安全。中医的特色就是简便验廉,从而构筑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根本文化特质。

简,就是简单,不复杂。不像西方医学,没有各种仪器设备,没有理化检查,看病就无从下手。并且检查项目没完没了,再多都总是处在检查或研发检查的路上。中医,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方法加藏象、经络理论为核心,将生命现象置于天地自然与社会生态中来进行阐述的一门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健康的生物性、社会性、心理性三要素。中医就是以望闻问切为基本诊疗手段。就是用来源于自然界的业已熟知其性能功效的各种中药及其制剂来治疗疾病。简单不,非常简单。但只是相对于西医的庞杂而言。但中医不能止于简单,要勇于突破现有的方法和技术,寻找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手段。

便,就是方便。就是中医无需重资产,就可以把诊所开进千千万万个社区,服务于广大群众,成为老百姓的“隔壁医生”。并且在应急需要时,我们的一把盐,一根针,一株草(止血解毒的草药),一撮灰(锅底灰,百草霜),一揪头发(血余炭),甚至一铲土(灶心土),一泡尿(童尿),都成俯拾皆是的救命安身神药。

验,就是灵验,效验,疗效。独参汤补气摄血救命,血余炭止血,针刺人中、十宣通络醒神救人,安宫牛黄丸治疗危重高热神昏,手法正骨复位等等。没有疗效,就不可能有中医,更不可能有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可言。

安全,它是个相对的概念,对治病防病来说,就是弊大于利。相较于化药、注射剂、放射手段,中医药是安全的。但作为医疗手段的药,就是以偏纠偏,偏性即毒,此所谓是药三分毒。所以无论西医中医,都必须是训练有素,管理有法的队伍,才配得上护航生命,才可能确保“安全”。

3

是贯穿于人们“衣食住行”全过程以养天年的潜意识。衣,我们的穿戴保健制品,如辟瘟香囊,各种用药材制成的护膝、护腰以驱寒除湿止痛用品。食,就更加多,各种应时药膳,煲汤养生食谱应有尽有,自古皆有。如紫苏鱼,当归生姜羊肉汤。住,就是住处、环境的中药处理,营造防病保健的环境。如端午前后遍插艾条以芳香辟秽,解毒驱虫驱蚊。在房屋四周,撒埋雄黄,以防蛇伤。檀香、沉香等家具茶具等都是因应健康之需而造的。当下中药提取物的喷洒、雾化,都是基于中药对环境改善、驱杀病毒的保健效果。行,就是行走,伴随。基于穴位反射理论的各种鞋或鞋垫的诞生,香囊,速效救心丸的随身携带等等,为我们离家远行多了一层健康保驾。

4

是植根于人们心中的“安全有效”的医疗手段。中医传承数千年,安全有效是关键因素。正是这一特点,中医受其利也受其害。

我称之为,中医“成也安全,败也安全”。老百姓认为安全了,病了,谁推荐给他吃药,都敢吃,认为反正吃不死人。好了,拜服一个神医。更严重了,就怪罪中医。江湖骗子认为安全了,就有了投机行骗的机会,觉得反正不容易死人,老百姓又没有提防心,所以在毫无任何中医师资质的前提下,看一本书,抄几个方,就敢打出各种名头,幌子,编造各种神奇故事来推销非法中药制剂,骗取钱财。碰巧治好了几个病,就大吹大擂,成“神医”。治坏了,一跑了之。受害者和社会公众就把这账记给“中医”。

药店认为安全了,就敢配任何中药处方或写有中药的小便条。也不管这药是否对症,这方来自哪位医生,有无医疗资质。即使药名只是谐音,字形要靠猜测,甚至是非常生僻的别名,为了赚这个钱,愣是自己猜测,或请人帮忙猜测,把便条式中药处方给调配了。这样的处方你敢吃吗,这样的调配结果能安全吗?病好了,江湖骗子成神医了,变重了或把人治没了,甩锅给“中医”或“中药”是肯定的。

若是卫生或药监部门认为安全了,那就更惨了。很难绷紧从严监管、打击不法那根弦。因此遍地的养生馆、洗脚屋、按摩屋、美容院,会所都打着大师、祖传的名义,包治百病,专治疑难病。出了问题,还是“中医中药背锅”。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无规管,没门槛,不能立威,无人敬畏!

对托付生命的医学、医生、医药,世界各国都是门槛极高,规管极严的。发达国家,要做医生,基本都要读到医学博士才有资格,我国也至少要本科毕业(中医至少也要确有专长或师承并考核通过),还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规培。药品要有审批,生产过程要有GMP。药品销售和调剂配方要有GSP,药物研发要有GCP,药品检验要有GLP。医生处方资质和处方范围要有严格授权。各种规管不一而足,监管科学到位更是本质要务。

中医要想发展,特别是健康发展,不能靠“大跃进”的方式,靠放任不管,或盲目监管,这样反而会成为成为健康发展的障碍,甚至倒退!

任何优秀的文化,精粹的文化,都必须有强大的内省力与外匡力。医学作为文化现象,就更是如此。

从中医内部来看,要使民众接受、信奉、传扬,必须要有令人信服的疗效,并且经济上能承受,应急时又便捷。没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做基石,是不可能形成中医药文化的,更不可能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如果中医疗效不行了,其它的医学信众就多了,别的医学文化就抛甩我们了。

从外部来看,我们必须有真正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匡正与管束,必须要有使人敬畏的门槛,让真正的医生安心乐业,让江湖骗子望而生畏、不敢涉足。没有门槛,医学就无法区别于巫,医生就不能神圣过巫人,合法守规的从业者就无法和江湖骗子竞争,业界劣币必驱逐良币,业态必因此而乱、而损、而衰!

I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