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秦汉)(五:章邯投降、刘邦君灞上、鸿门宴)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前207年

章邯投降:大秦最后的猛将

公元前207年,秦军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秦将章邯一边面对项羽的步步紧逼,一边面对赵高在朝廷中的栽赃构陷。绝望之下,带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巨鹿之战后,秦将章邯败退至漳水南岸,与北岸的项羽大军相持。章邯趁项羽还在休整的时机,急命司马欣前去咸阳说明情况,希望能搬来救兵。然而章邯没想到,司马欣的这趟咸阳之行并不顺利。

司马欣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后,就直接就去找秦三世。然而他等了三天,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原因很简单,没有领到赵高签发的许可证,宫中的卫士就不放行。原来此时,赵高已经成为了秦朝的宰相,独揽大权。赵高早就视章邯为眼中钉了。现在司马欣要见皇帝,赵高自然要百般阻挠。没办法,司马欣只得去找赵高了,司马欣一连数天到赵府都吃了闭门羹。后来他悄悄地塞了一些碎银给那些门卫。门卫就悄悄地告诉了他一些实话,赵高是抱定主意不会见他的,对章邯也早有不满,劝他回去。

此时,司马欣不敢再逗留,他察觉到了赵高的杀心,连夜逃出了咸阳。司马欣怕被赵高暗害,不敢从原路返回,而是挑了一条小路极速前进。赵高本来就打算这几天把司马欣就地解决,惊闻他连夜出了咸阳,情知不妙,马上派人来追,他们派的追兵走的是大道,司马欣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回到章邯大营后,司马欣如实汇报了咸阳的所见所闻。前有项羽,后有赵高,章邯此时的处境算是危急到了极点。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使告诉章邯,派他送信的人叫陈余,主题只有一个字:和。

陈余是项羽身边的大将,他这封信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有功却被赵高害死,然后说赵高如何独断专行。陈余指出,蒙恬最终落得个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章邯看完这封信之后,便把它交给了司马欣。这信的内容若是让朝廷知道了,无疑是要砍头的。司马欣是聪明人,自然已明白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了。

司马欣开口便说,现在将军您为秦将三年了,所损失的士卒以十万计,而诸侯军同时并起,越来越多。那个赵高一向谄谀,为时已久,眼下形势危急,也怕二世杀他,所以打算用法杀死将军,借以推卸责任,另外派人替代将军,以此来摆脱祸患。将军在外时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与你有隔阂,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况且天要亡秦,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全都知道。如今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规谏,在外为即将灭亡的国家的将领,孑然孤立而想长期存在,岂不可哀!

经过咸阳之行,司马欣的心里也早就想要跟项羽求和。于是三人达成了一致,章邯派出使臣前往项羽营中求和。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没有答应。项羽的叔父项梁就是死在章邯手中的,现在大仇未报,双方止戈求和是万万不可能的。

第一次求和就这样宣告失败了。但陈余范增心里却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脾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范增采取了“等”字诀。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开打吧。于是接下来,项羽又让手下大将蒲将军,昼夜领兵渡过三户津,扎营漳水南岸,与秦军交战,又一次打败了秦军。项羽本人则率领全军士卒,在污水上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项羽接连获胜但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因为这时他突然发现军中的粮草供应不够了,行军也是强弩之末,使不出该有的威力了。章邯那边处境更差。由于连吃败仗,章邯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气请求求和,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马欣。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顶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范增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趁机对项羽进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的劝导。项羽眼见自己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其实说白了就是投降。项羽就与章邯定期在桓水南岸殷墟相见。章邯见到项羽,涕泪交下,向项羽诉说赵高的种种行径。项羽就立章邯为雍正,安置在楚军营中,使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秦朝的二十万降军。

结论:章邯投降后,秦王朝最后一支有生力量也被击垮,秦朝再也无法抵御起义军的进攻,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中国古代史(秦汉)(五:章邯投降、刘邦君灞上、鸿门宴)

公元前207年

刘邦君灞上:“捡”到了一个江山

公元前207年11月,刘邦攻抵灞上。

在此之前,秦末天下大乱,各路人马纷纷起义逐鹿中原。前20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义帝求援,楚义帝一方面派遣宋义、项羽两人携楚军主力部队来到巨鹿救援赵国;另一方面,楚义帝派刘邦向西攻取咸阳。楚义帝的如意算盘是:宋义、项羽率领楚军精锐北上救赵,趁机打掉秦国大将章邯,去除自己登基路上的最大拦路虎;然后让刘邦向西,趁着秦军主力被宋义、项羽牵制的时机夺取咸阳,顺利成就帝业。

至于为什么派刘邦向咸阳进发呢?一是因为楚义帝也知道刘邦的武力值根本无法与项羽媲美,让他去救赵,根本无法解决赵国的困境;再者刘邦素以“长者”的贤名闻名诸侯,性格比较温和,即便是他先入关中,也可以拿捏得住。反而项羽,狼子野心,如果真的让他入关称王,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

要说刘邦这一路走得真不轻松。他到了昌邑,打不下来,于是往西到高阳。虽然驻扎高阳,但刘邦心里并没有计划,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也不知道。这时候,他遇到了骊食其。接见骊食其的时候,刘邦正在让两个侍女服侍自己洗脚。这当然是非常不礼貌的一种会面方式。骊食其看到后直接指责刘邦:“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短短一句话,刘邦听进去了,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赶紧跳起来坐好,让骊食其上坐。认错态度端正,又对自己礼敬有加,骊食其就给刘邦出了一计,那就是此时应该打陈留。陈留有秦朝的积蓄,打下陈留再做其他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在骊食其的帮助下,刘邦拿下了陈留,取得了西行路上的一个大粮仓。刘邦继续向西行进,到了宛城又有另外一番奇遇。

刘邦心里想着楚义帝的“先入关中者王之”,着急去咸阳。途径宛城的时候,看到宛城不好攻克,就想绕过这座城池继续西行,但张良阻止了他:“你现在着急入关,可是这时候秦军依然很多,而且在地形上,这一路有利于他们防守。我建议你先把宛城打下来。”张良觉得,现在如果不拿下宛城,到时候刘邦的军队就会夹在宛城和咸阳的秦军中间,从而陷入险境。刘邦马上就听从了这条建议,当下“夜引兵从他道还”,又回到宛城,黎明时就把宛城团团围住。宛城守军这一边呢,本来以为刘邦已经绕过去了,心里松了一口气。但没想到,刘邦第二天又溜达回来了,当下万念俱灰,投降了刘邦。

从宛城开始,大家看到刘邦经过的地方都没有杀伤,也就不再抵抗。刘邦几乎不战而取,迅速来到咸阳。刘邦到咸阳的那一天,秦帝国最后一个皇帝子婴,乘着白色的车,陪着白色的马,把绳子绑在脖子上,拿着皇帝的御玺符节,在路边玩投降。

刘邦年轻时候就羡慕秦始皇,没想到有生之年真的可以进入秦的皇宫,可以想象他该有多么的激动。进城后,刘邦就开始“抢劫”,分兵夺取秦皇宫中的女人和财宝。在一众抢劫的人中,萧何直奔丞相府,将国家地图、人口户籍档案之类的东西先收好。后来也正是因为萧何手里的这些材料,才让刘邦对天下形势了若指掌。不过,刘邦一众刚开始抢就被樊哙和张良劝退了。这两人拦着刘邦,把秦的重宝、财物全部封藏起来,然后又回到了灞上。

接下来,刘邦将关中父老乡亲集中到一起,发表了一场重要的演讲,演讲的主题只有一个,要表现出自己跟暴秦的巨大差别,自己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统治,而是为了除害。刘邦与咸阳城的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而且面对投降的子婴,刘邦也展现出宽厚的一面,他说:“且大已服降,又杀之,不详。”秦地的老百姓非常高兴,都“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刘邦不为秦王。

结论:刘邦的宽容姿态,赢得了民心,为自己最后的帝王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秦汉)(五:章邯投降、刘邦君灞上、鸿门宴)

公元前207年

鸿门宴:要命还是要脸?

刘邦在咸阳约法三章后,派人据守函谷关,意图阻止项羽入关。刚结束巨鹿之战的项羽当即暴走,杀奔咸阳而来。公元前207年,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准备一举杀掉刘邦。

同处一个阵营的两位反秦大将,刘邦和项羽向来秋毫无犯,可是项羽后来为什么突然对刘邦起了杀心?刘邦又是如何应对这个重大危机的?事情得从刘邦进入咸阳开始说起:

刘邦自从进入咸阳后,一路被樊哙和张良提点,成功收揽了一大波民心。但就在这个时候,刘邦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听信谋臣劝说,派军据守函谷关,以此保住关中王的地位。由此引发了自己反秦以来的最大危机——项羽的杀机。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的项羽,好不容易赶到关中,没想到被刘邦的军队拦阻。项羽大怒,率领诸侯40万大军攻克函谷关,直入关中。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刘邦手下的将领曹无伤向项羽通报: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当下暴怒,驻兵新丰鸿门,准备以宴请的名义,诛杀刘邦。

此时,刘邦只有10万兵马,无论从将领武力值还是军队数量,刘邦和项羽的实力都极其不对等,此刻刘邦似乎必死无疑,但命运还是给刘邦留了一条生路。项羽身边有一个人叫项伯,是项羽的叔伯辈。项伯曾经杀人潜逃,途中被张良所救,感恩张良。项伯看情况不对,就连夜来到灞上告诉了张良项羽要大军入侵的消息。刘邦这时候的反应很有意思,他慌神了,连续问了张良三遍怎么办。张良就顺势指导刘邦演了一出戏:两人先是将项伯以长兄大礼请进来,然后恭恭敬敬备了酒,酒喝好之后,刘邦还为了拉拢项伯要跟他结成亲家。做完这一套,刘邦声泪俱下说自己入关以来,什么都不敢乱动,就等着项羽。派人把守关隘,也是为了防止突发事件。我怎么敢反抗呢?一套说辞,硬生生将自己做的一切都说成是为了项羽,再三恳请项伯帮忙说说好话。项伯也没有辜负刘邦,趁夜回到鸿门,将刘邦的一番话原样说给了项羽听。项羽耳朵软,一听刘邦如此解释,杀人的心也就去了一半。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鸿门宴了。鸿门宴上,项羽和项伯坐在西边,刘邦坐在南边,范增坐在北边,张良坐在东边。乍听之下,这个座次似乎没什么特别。但现代史学家余英时很精准地点出这个座次的重要之处。汉代的宴饮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安排原则:第一种是主宾位,东西面。如果是请客,那么坐在西边是大位,客人应该坐在那里,主人则要坐在东边,这是请客的礼貌。从这个角度看,鸿门宴上项羽是主,刘邦是客,依照这个原则,刘邦应该坐在西边。但实际上,是项羽坐在大位上。另一种原则是君臣位,南北面。主君坐北,臣子坐南。对照鸿门宴来看,则是刘邦坐在南边。这就是这场宴会的破格之处了,两个宴请原则的座次都不对。这就意味着,项羽没有把刘邦当成客人,而是将他当作自己的臣属。所以,刘邦往那一坐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项羽显然也看懂了,于是范增无论怎么使眼色,项羽都没有想要杀死刘邦的意思。

范增没办法,只能让项庄舞剑助兴,趁机杀死刘邦。项伯见状不对,起身跟项庄一起舞剑,用身体护住刘邦。张良则起身来找樊哙,樊哙了解完情况后,当下就闯进门去要跟项羽拼命。项羽本来是很松弛的坐着,但看见樊哙进入,立马做好了防卫,他问:“这是谁?想干什么?”张良早有准备,说这是沛公的马夫。樊哙喝了项羽赐的卮酒,又吃了生猪肉,再一番仗义执言,毫不客气地指责项羽:“有劳苦功高至此的人,你却想杀他?那你跟秦始皇有什么区别?”项羽本就对暗杀刘邦这件事心比较心虚,被樊哙这样直接指出,所剩不多的气焰一下子就没有了。至此,鸿门宴大局已定。

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一路从小道逃回了灞上,立斩曹无伤。张良计算着时间差不多了,起身说有礼物送给项羽和范增。项羽没说什么,只把张良送的玉璧放在座位上。但范增就没这么冷静了,他拿着玉斗,直接摔在地上,愤恨不已。

结论:鸿门一宴,不但让范增与项羽从此离心,更成为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序幕。

中国古代史(秦汉)(五:章邯投降、刘邦君灞上、鸿门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