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三:孙权改革、刘备托孤、诸葛亮开府)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222年

孙权吏治改革:势不可挡的世家大族

公元222年到237年,孙权前后进行两次吏治改革,志在打击东吴政权中的世家大族势力,但都以失败告终。

孙权统治的江东,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孙权出于稳定统治考虑,尽可能搞好跟这些家族的关系,广泛任用世家子弟,重臣顾雍、张温、朱据和陆逊便出自大家族。但长此以往,不止无能的世家子弟充斥于各机构,个别家族的势力也骤然增长。孙权不愿看到这种局面,进行了两次吏治改革,想扭转这一局面。

第一次改革,他命寒门地主出身的暨艳主持人事工作。暨艳为贯彻孙权意志,从郎官的选拔和考核入手。郎官是官员队伍的预备队,却充斥着各种庸庸碌碌的世家子弟。暨艳就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对郎官队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出来后,竟然只有10%的人符合要求。暨艳也毫不手软,全部降级,有的甚至连降数级。

世家子弟怨声载道,都把仇恨的矛头对准暨艳,纷纷找孙权告状。孙权虽然不满世家的很多行为,却慑于其影响力不敢得罪太过。为安抚这些人的怨气,孙权只好把责任全推给暨艳,将其抓进监狱。暨艳在狱中自杀,短暂的吏治改革,就这样草草收尾了。

但孙权并不甘心,几年之后他又任命吕壹为中书令,重启吏治改革。吕壹的具体改革措施,史书上记载不详,只能通过零星的案例推断,他是从经济问题入手的,大体应该是纠察世家出身官员的腐败问题,然后给予相应的处罚。因为有孙权撑腰,吕壹的行为非常大胆,为达目的,甚至给某些官员捏造罪名。史书记载较为详细的,是驸马朱据案。朱据有个心腹手下,其军队的军饷缺了一大笔。吕壹对其严加审问,最后竟拷打致死。朱据觉得手下冤枉,就自己出钱将其厚葬。吕壹揪住这事不放,跟孙权打小报告说,朱据厚葬下属,肯定因为下属帮他背了锅,这就说明军饷被朱据本人侵吞了。孙权几次责问朱据,朱据无法自证清白,只能等着被问罪下狱。好在后来其他官员查出,私吞军饷的是铸钱的工匠,朱据的不白之冤才得以洗清。

此事让孙权感触很深,他说,朱据身为驸马,都免不了被吕壹冤枉,更何况别人呢?其实不止朱据,好几名世家出身的重臣,都被吕壹查出过经济问题,比如两任丞相顾雍和步骘,吕壹改革也成为轰动一时的政治大案。

重臣群起弹劾吕壹,孙权也觉得从经济着手确实容易产生问题,于是故技重施,让吕壹当了改革的替罪羊,直接叛了死刑。孙权打击世家大族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世家大族崛起于东汉时期,三国时已经对各国政治形态产生深刻影响,不止江东的孙权,北方曹操也曾出手打击过豪门势力,但终究没能阻止门阀世族的成长,为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结论:孙权吏治改革的失败说明,门阀士族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门阀世族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不止孙权解决不了,后世的隋文帝、唐太宗也都为此头疼过。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三:孙权改革、刘备托孤、诸葛亮开府)

公元223年

刘备托孤:蜀汉君臣的诀别

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逝,临终前他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蜀汉的丞相诸葛亮。

刘备的病逝和一场战斗有关。半年多前,他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东吴,想要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但他被东吴大都督陆逊用火攻大败,结果连夜逃亡,一路退到了永安。

这场失败让刘备又气又愧,蜀汉将士伤亡惨重,和刘备分兵攻打东吴的蜀汉大将黄权,因为退路被人切断,只能向北投靠了曹魏。更气的是打败自己的陆逊,只是个三十多岁没什么战斗经验的年轻人。刘备自己征战一生,又是一国之君,如今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太丢人了。

刘备退守永安后并未立刻撤兵,一是他无法回到益州面对群臣,毕竟出征东吴的时候,很多人劝过他不要去;二来刘备还想挽回颜面,驻扎在永安城中,表示自己还会继续攻打东吴。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刘备还给陆逊写信,说我们打仗的时候,曹魏也已经着手对东吴用兵,我如果再次起兵,那东吴就要两面受敌。你陆逊可以掂量掂量,能不能抵挡得住?但陆逊丝毫不怕,他知道曹魏的进攻只是象征性的试探,就给刘备回信说,我估计你刚打完败仗,手下的将士不多,还是好好收拾一下你的残兵败将。不过我劝你别再来了,你刘备要是愚蠢到再来打我们东吴,一定让你跑不了。

陆逊的话把刘备气得够呛。刘备本来就上了年纪,再加上战败之后心情抑郁,很快就病倒在了永安城寒冷的冬天里。病中的刘备隐约感到,自己很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于是他下了命令,叫人去成都找诸葛亮。

赶往永安的诸葛亮意识到,蜀汉要有重大变故了。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被封为蜀汉的丞相。刘备去攻打东吴,他就在后方处理政务,他本来也不同意刘备的军事行动,但他知道劝不下来。刘备战败的消息传来时,他只能叹息道,要是谋士法正还活着,或许就能劝阻陛下;就是一定要征讨东吴,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诸葛亮见到刘备时,刘备的样子和一年前出征的时候已经大为不同,大限将至。在病榻前的君臣二人唏嘘不已,刘备说出了最后的嘱托,他说如今天下三分,但北方的曹丕没什么大本事。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我死之后,你就来主持国家大事,安邦定国光复汉室,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至于我的儿子刘禅,他若是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当皇帝的材料,你也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既希望能光复汉室,又说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他的话听起来很矛盾。不过刘备说的是实话。乱世之中,要始终保有君臣之间的情谊,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他想光复汉室是真的,但如果诸葛亮最后做了篡位夺权的事儿,也不是死去的自己能够掌握的,把难以启齿的话当面说出来,是一种坦荡的做法,其实对诸葛亮也是一种牵制。

面对垂危的刘备,诸葛亮痛哭不已,回复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垂危的刘备也给留守成都的刘禅留下了嘱咐,他告诉儿子不必为自己死去而悲伤,要凡事努力,对待丞相诸葛亮,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刘备的灵柩在四月份返回成都。一路护理丧事的诸葛亮,也渐渐从刘备病逝带来伤痛中缓和。回到成都后,诸葛亮拥戴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承帝位。诸葛亮自己也被封为武乡侯、益州牧,蜀汉的军政无论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一个人来决断,蜀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结论:刘禅即位,诸葛亮治蜀,蜀汉逐渐由盛转衰,和东吴敌对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三:孙权改革、刘备托孤、诸葛亮开府)

公元223年

诸葛亮开府:大权独揽的开始

公元223年,刘备长子刘禅登基成为蜀汉新皇帝,任命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益州牧,有开府办事的权力。从此诸葛亮可以不经朝廷审批,自行任命丞相府的幕僚,成为蜀汉军政第一人。在此期间,诸葛亮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稳定朝局,开始为北伐做准备。

虽然早在刘备称帝时诸葛亮就已经是丞相,但因为刘备有决策军政大事的能力,诸葛亮只起辅助作用,无需自行开府。但新帝刘禅只有17岁,能力有限,无力决策军国事务,所以把大权授予诸葛亮,自己只以虚君的形式存在。

诸葛亮当权后,蜀汉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而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内部人事问题,让自己人可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最主要的人事问题,一是益州士人对蜀汉政权稳定的威胁,二是刘备老臣对诸葛亮掌权的不满。诸葛亮开始逐个解决这些问题。

先看他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蜀汉行政体系由两股势力构成,一是刘备入蜀前的荆州班底,三是入蜀后获得的益州团队。益州原刘璋手下的很多人都对刘备有抵触情绪,比如从事王累为阻止刘璋迎刘备入蜀,曾用绳索把自己倒挂在州府大门上。这些人虽然后来虽然归顺了刘备,但却威胁着政权的稳定,他们曾煽动有西凉背景的马超反叛刘备,也曾在刘备去世后第一时间发动叛乱。这个问题不解决,诸葛亮就不可能放心北伐,所以他一开府,就把精力放在平息益州人士的不满上。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幕府中大量任用益州人事,成都人张裔、广汉人秦宓、阆中人谯周等大批益州人得到重用,涵盖丞相府各主要部门。而对名士杜微的重用,最能体现诸葛亮礼聘益州人士的诚意。

杜微是德高望重的名流型学者,曾在刘璋手下效力。但刘备入蜀后,杜微以耳聋为由,拒绝出仕。诸葛亮知道杜微的号召力强,遂将其列入掌权后的第一批启用名单。但杜微推辞不就,诸葛亮就派顶舒适的软轿,把杜微接到丞相府。考虑到杜微听力不好,诸葛亮就把殷勤问候的话语写在纸上,与他进行笔谈。但杜微仍以年老多病为由不肯接受任命,最后诸葛亮说,我不忍心让您从事繁重的事务,您只以高尚的道德给其他人做榜样就可以了。杜微见诸葛亮诚意十足,终于答应出山。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益州系和荆州系在蜀汉政权中基本平分秋色,益州官员的不满情绪逐渐平息,不稳定因素也慢慢消除。

再看诸葛亮是如何解决刘备老臣对自己当权的不满的。这里主指李严,李严是荆州人,因出身名门且行政能力强,逐渐得到刘备重用,与诸葛亮一起,是刘备去世时的顾命大臣。后来诸葛亮获得开府特权,李严十分不服。他觉得自己在荆州享有盛誉时,诸葛亮还在南阳种地,凭什么现在爬到自己头上来。为此李严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他先是暗示刘禅和诸葛亮封自己为公爵,后又要求割让益州东部土地,另外成立巴州,由自己担任巴州刺史,与担任益州牧的诸葛亮平分秋色。后来更过分,竟要求也像诸葛亮一样拥有单独开府的资格。为胁迫诸葛亮答应自己,他在诸葛亮要他发兵协助北伐时故意按兵不动。

这一系列要求,有的有损刘禅的皇帝权威,有的让蜀汉政权有分裂的危险,所以诸葛亮绝不能答应。而李严的存在,也威胁了政权的稳定性,必须加以解决。但他的行为并没有确凿的罪证,诸葛亮担心眼下处置会引起政局动荡,所以暂时只能用重用李严儿子李丰的方式,换取李严对北伐的配合,然后寻找处置的罪证。

终于机会来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时让李严负责后方粮草。但李严却因为疏忽耽误了粮草运输,使前方军队因缺粮无功而返。李严担心自己被处置,就把责任全推给手下,还要将其处死。但诸葛亮搜集了李严的往来书信,掌握了他该负全责以及嫁祸手下的确凿证据,然后列举以往全部罪证,将其革职。但诸葛亮只处置李严一人,仍旧重用其子李丰,所以李严心服口服,毫无怨言。李严的倒台也因此并未引起大的政治动荡。

两大人事问题解决后,蜀汉政权趋于稳定清明,政治风气相对其他两国也比较良好。

结论:开府后的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他妥善地使用权利,巧妙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让蜀汉政权异常稳定,为北伐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三:孙权改革、刘备托孤、诸葛亮开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