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八五胡乱华、新亭对泣、八王之乱终)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306年

五胡乱华:成汉政权建立

八王之乱引发了西晋流民起义。公元306年,流民起义领袖李特之子李雄迎青城山道士范长生入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同年六月,李雄正式称帝,取国号为大成,成汉政权就此确立。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一直是让司马家族头疼的问题。李氏父子是巴蜀流民中势力最大的一支。李氏是陕西略阳县的望族。晋惠帝永宁年间,汉中大旱,连年饥荒,数万流民希望进入蜀地求生,李氏就在其中。流民还经常与当地的巴蜀百姓发生冲突,李氏家族的李特在流民群体中很有声望,被推为流民首领。

此时,中原地区正因为皇族内斗而乱成一锅粥,益州刺史赵廞打算借机谋反,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特。因为流民在蜀中无根基,与巴蜀地区的大姓势力相比,更容易拉拢。不想朝廷先一步觉察了他的意图,任命成都内史耿滕为益州刺史,命赵廞回京。耿滕任职后,上表朝廷,希望让流民返还原籍,恢复蜀中秩序。

流民不愿被遣返,而赵廞想在蜀中称王。于是流民大军在赵廞带领下攻打成都,耿滕战败自杀。但赵廠心胸狭窄,占据成都后,他看谁都像是要跟他争权的对手。李特的三弟李庠统领军队军纪严明,很能服众,因此遭到赵廞猜忌,被设计杀害。为给弟弟报仇,李特反戈相击,大败赵廞部队。赵廞带着妻儿乘船夜奔,在途中被下人杀死。

朝廷嘉奖李特等人平定赵廞之乱有功,拜李特为宣威将军、长乐乡侯,李特之弟李流为奋威将军、武阳侯。李氏兄弟满以为自己终于能在蜀中站稳脚跟了,西晋朝廷却又任命了新的益州刺史罗尚。李特得知罗尚即将入蜀,一方面不甘心被罗尚压制,一方面又担心朝廷下令遣返流民。思前想后,李氏兄弟决定揭竿而起,割据巴蜀。303年李特相继占据广汉郡、梓潼郡、巴西郡,同年欲进驻成都,但被罗尚施计偷袭而死。

李特战死后,李雄扛起了起义大旗,他下决心完成亡父遗志,不占成都不罢休。303年10月,李雄带领流民大军攻占成都卫城郫城。入主郫城后,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罗尚派部攻打李雄,李雄将其击退,并夜袭成都少城,罗尚退守主城。随后李雄派人切断罗尚运粮路钱。12月罗尚军队因缺粮而弃城,连夜逃往泸州,只留下一队人马固守。不想守军在罗尚走后立即投降,李雄不废一卒入主成都。

成都虽下,但李雄称帝的时机还未到。他自知如今以武力制人,巴蜀百姓未必真心服膺他这个流民头子。但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帮手——天师道。一方面李雄本人就是个道教徒,崇尚老庄的无为而治;另一方面李雄也想利用天师道在巴蜀地区的号召力。

306年,李雄将道教圣地西山(今四川青城山)作为范长生的封号,尊范长生为天师,并拜其为丞相,将天师道奉为国教。做好这一切准备,李雄终于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

李雄在位的三十年是成汉政权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期间,他推崇黄老学说,行无为而治,政令宽和,奖罚分明。巴蜀一时民风淳朴,秩序井然,与战祸不断的中原地区相比,俨然成为世外桃源。

结论:成汉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晋的流民起义达到高峰。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八五胡乱华、新亭对泣、八王之乱终)

公元307年

新亭对泣:我们太难了!

公元307年,西晋士民开始南迁。到了南方后,北方的士族在新事(今南京市内)聚会,当时名士周顗感叹,风景还是那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大家听了都流下眼泪,只有王导豪迈地说:咱们应该合力效忠朝廷,光复国家,怎么能对着哭呢!这一幕,历史上称为“新亭对泣”,初载于《世说新语》,后为《晋书》所采用。

“新亭对泣”上演前,北方已乱成一团。晋元帝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不得不迁都建康,大批人马陆续渡过了长江。当时西晋灭亡,已成定局,大家南迁前,也早就接受了这一现实。那么在新事聚会的这些人为什么还哭得那么伤心呢?主要是当时形势严峻,他们太难了。摆在这些人面前的有两大难题:第一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西晋宗室和士族面临威胁。西晋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这让北方的少数民族乘虚南下,中原已沦落在了胡人手里。304年氐族人李雄在成都称王,建立了成汉。他公然废除了西晋的年号和法令,改年号为建兴。同年匈奴的刘渊自称汉王,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随后羯族的石勒又逐渐崛起。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战斗力很强,作风野蛮,先后歼灭了晋军多达十几万人。他们攻破了都城洛阳,随意地抢掠财物,见人就杀。晋怀帝和晋愍帝先后死在了胡人的刀下,西晋的宗室、官员大量被屠杀。

幸免于难的西晋贵族,逃到了南方,仍心有余悸。这些人长期面临着胡人的威胁,要保存自身,就要使神州免于沦陷。

第二,南方的世家大族存在敌意,中原人士陷入尴尬境地。永嘉南渡后,渡江的中原人被称为“侨姓”,就是外来户。以吴姓为主的南方大族,刚开始对逃来的“侨姓”很有敌意,这和西晋灭吴有直接关系。吴国被灭时,这些大族都是东吴贵胄,遭到了司马氏的打击。他们心里总是带有亡国之耻,大都隐居,不肯为西晋卖命。西晋建国之初,只有陆机、陆云和顾荣三个人,北上当官。

此时,北人被迫逃往南方,一方面带有昔日征服者落魄了的难堪;一方面又带有对南方人的愧疚和防备。

据记载,晋元帝司马睿过江后,就跟关入顾荣说:“寄人国土,心常怀惭。”意思是我这是寄住在别国的土地上,内心非常惭愧。司马睿好歹也是名正言顺的一国君主,却说出了类似“寄人篱下”的话。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外来户想在南方站稳脚跟,可不是那么容易。

总的来说,南渡的宗室士族,夹在了北方胡人和南方“土著”之间。他们退不回去,又不知如何安置自己。一时之间,倒成了里外不是人。这就难怪,这些人在新事相对而泣了。

幸好,大家都哭天抹泪的时候,还有一个明白人,这个人就是前面说的王导。他意识到了在南方复制以司马氏为核心的东晋政权的重要性。只有东晋稳固了,大量的北方移民才能得到庇佑,以后中原才有可能恢复。

王导是司马睿立足江南的坚定支持者,也逐渐成为了政权的策划者。他劝导司马睿积极接纳和任用北方人士,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东晋的统治基础,一方面也能安抚北人不安的内心。面对南方大族,王导善于观察他们的态度,因势利导。据《晋书》记载,司马睿命王导亲自登门拜访贺循、顾荣,他们二人也前来朝见司马睿。其他人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

结论:“新亭对泣”标志着衣冠南渡的完成,使北方门阀和南方大族联合了起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大融合,史称永嘉南渡。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八五胡乱华、新亭对泣、八王之乱终)

公元307年

八王之乱结束:谁笑到了最后

公元307年1月,晋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死亡。随后晋怀帝司马炽继位,并招河间王司马颙为司徒。然而,在司马颙乘车赶往朝廷的路上,却被人掐死在车内。

如果说八王之乱是八王之间争夺最高权力引发的乱局,那么当第七个王,即河间王司马颙的死去,东海王司马越掌控朝局,标志着八王之乱的结束。

东海王司马越是如何取得最终胜利的?首先是击溃了成都王司马颖的势力。自从长沙王司马乂被烧死后,八王之乱在最后阶段出现三王争霸局面。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联合对阵东海王司马越。在荡阴之战中,东海王司马越败于成都王司马颖,退回东海国,也就是今山东和江苏交接一带。很快,东海王司马越重整队伍,联合幽州都督王浚、东瀛公司马腾以及乌桓的骑兵再次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兵临邺城。

这一次进军格外顺利,荡阴之战中格外勇武的成都王司马颖手下的石超,在这一战中也无法阻挡东海王的前进。成都王司马颖和邺城中的文武官员十分害怕,便不再听从刘渊死守邺城的建议,胁迫着晋惠帝逃亡洛阳。

由于成都王司马颖的母亲不愿意离开邺城,成都王犹豫了片刻,这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粮食和财物,一路上只能靠着黄门(宦官)的三千文“私房钱”度日。在路上,晋惠帝和成都王司马颖等人只能省吃俭用,吃粗米饭度日。有一天,一个老婆婆为晋惠帝献上了一只烤鸡,晋惠帝自知买不起,就只能承诺他们家兔赋税一年作为补偿。

成都王司马颖的援军,匈奴人刘渊本想出兵帮助,但看到成都王不听他的建议并落魄至此,知道这个人也定不会有大气候,便不再为司马颖效力,反而自立称王,建国号汉,后改为赵。他和在成都建立成汉的氏族领袖李雄一起,开启了五胡建国的历史。

成都王司马颖至此,他的势力也几乎失去,后又被追兵追赶,辗转于长安和洛阳城之间。306年,支持司马越的范阳王司马虓将成都王司马颖幽禁于邺城。可能是念着同姓的缘故,并未将其处死。

不过,司马虓一个月之后忽然死亡,其手下长史刘舆见到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很有威望,担心他会成为后患,便假称诏晋惠帝赐司马颖死。至此曾一时风光无限的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退出八王之乱。

其次是东海王司马越战胜河间王司马颙。河间王司马颙在成都王司马颖败走邺城后,曾希望平息这场战乱。他让晋惠帝下诏,要东海王司马越入朝做太傅,与其共同辅政。司马越并不愿意甘为人下,而是要成为唯一的胜者。因为司马越拥有取得胜利的三个要素:第一,他拥有众多人支持,势力已成气候。此时,晋惠帝已回到洛阳,但占据洛阳的河间王手下张方犹如当年的董卓一般,胁迫晋惠帝西迁长安,毕竟河间王司马颙的大本营在关内。此举也引发东方诸侯的众怒。东海王司马越则在关外,被范阳王司马唬和王浚等共推为盟主,其他地方的刺史也多奔赴司马越,而不是跟从长安的晋惠帝政府。司马越与司马颙分陕而治,并西迎晋惠帝。

不过这种局面很快被东海王司马越打破。东海王亲自率领三万大军一路向西,一路击溃河间王司马颙手下的匈奴人刘乔、刘裕父子,特别是范阳王锐不可当。这令东海王司马颙十分惊恐。

第二,河间王内部开始出现内乱。恰巧此时,河间王司马颙内部出乱子了。河间王的参军毕垣称张方打算谋反,劝河间王杀了张方,认为杀子张方就可以平息与东军的战事。张方是司马颙手下第一悍将了,可惜没有战死沙场,而是被司马颙派人暗杀了,他的头颅还送到司马越军中。河间王司马颙事后才后悔,杀掉献谣言的那些人,可惜为时已晚。讽刺的是,本意为了平息战争的张方头颅,也的确加速了东海王司马越对于河间王司马颙的征讨,有些河间王控制的城池,如荥阳城,其守将吕朗看到张方头颅后竟直接献出了城池。

第三,拥有锐不可当的部队,特别是乌桓和鲜卑骑兵。在最终击溃洛阳和长安守军的几场战斗中,或者说东海王司马越最终得以取胜,离不开这支由王浚带来的这支骑兵力量。匈奴人刘乔、刘裕父子实力本强,曾击败过东海王司马越,但还是被骑兵所败。

鲜卑骑兵有多强?举例来说,当时鲜卑部队已经拥有了马镫技术,极大提高了骑兵战斗力,就连后来雄霸北方的石勒,也吃过鲜卑人的亏。鲜卑骑兵攻下长安城后掳掠多日,便跟随着司马越一同护驾晋惠帝司马衷回归洛阳。而曾雄霸关内的河间王司马颙,重新回到长安城。不过,他此时在关内也只有长安城了。后来,他在去往洛阳的路上,被人掐杀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

结论:至此,东海王司马越把持朝政,结束八王之乱。同时他引胡人进入中原,为后来五胡乱华埋下隐患。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八五胡乱华、新亭对泣、八王之乱终)

如果司马炎不把皇位传给傻儿子司马衷,西晋还会那么乱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