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隋唐)(八、三征高句丽、窦建德起兵)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611年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自寻死路

公元611年,隋炀帝下诏征讨高句丽,拉开连续三次征伐高句丽的序幕。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辽东大部地区,东临日本海,拥有数十万常备军,是东北亚地区的强国。高句丽曾经几次攻击隋的辽西地区,还和突厥势力有勾结。

607年,隋炀帝为了震慑突厥,率五十余万甲士、十万匹马北巡,在启民可汗处停留,正好高句丽派人来勾搭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不敢隐瞒,让高句丽使者拜见隋炀帝。隋炀帝本就好大喜功,出了这事之后觉得高句丽不太老实,于是指责高句丽不守藩礼,决定出兵讨伐。

隋炀帝特别自负,要御驾亲征。612年正式出兵,总共动用一百三十万兵力,运送辎重的民夫达两三百万。隋炀帝命令各路军队都要到涿郡集合,再同时出发。为了从水路出兵登陆朝鲜半岛,需要造很多战船。隋朝官吏逼迫工匠日夜站在水里造船,导致工匠们腰部以下生蛆。而大军集结之后,一百多万张嘴集中在一起,给山东、河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粮草负担。隋朝官吏趁机贪赃枉法,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但是,即使后方动荡,隋炀帝也要继续出兵。隋炀帝自己带领一路大军,攻入辽东半岛,想要占领辽东城。高句丽虽然善于守城,但是隋军太多了,高句丽守军很快就支持不住,宣称要投降。隋炀帝下令,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不许再攻城了。但是守军趁机修补城墙,恢复体力,然后继续和隋军作战。隋炀帝刚愎自用,不许将领自主行动,将领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所以高句丽守军就在支撑不住时宣布投降,隋军停止攻城,而守军做好准备后又继续抵抗,让隋军始终不能占领辽东城。隋炀帝居然就这么傻乎乎地被高句丽耍,始终没能攻克辽东城。

另一路从水路攻击平壤的隋军,被高句丽诱敌深入后伏兵击败,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军。而第三路隋军深入朝鲜半岛,连续打赢好几仗。但是由于士兵背的东西太多,不堪重负,路上士兵们纷纷丢弃大量粮食,导致粮草不足。结果这一路隋军也不得不撤退,并且遭到高句丽军的围攻,损失惨重,三十万大军只剩几千人逃了回来。

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就这么失败了。隋军损失了三十多万人,隋炀帝不甘心失败,在613年第二次出兵。这次在辽东城下,隋军连攻三十多天都没能克城。隋军想了一个办法,用上百万个布袋装满土,堆成一条直通城墙的大道,准备一举攻克辽东城。可正在此时,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传来,隋炀帝这下害怕了,密令大军扔下大量物资撤退。隋军撤退后,高句丽军以为有诈,不敢追击,直到确定隋军真的退了,就攻击隋军的后部,俘虏数千人。

614年,隋炀帝不顾遍布隋朝境内的起义军,第三次亲征高句丽。由于天下局势混乱,隋军没有士气,在集结的路上就开始逃亡。不过此时的高句丽也很疲惫,在隋军正式进军之前,就派人来请和。

高句丽不仅把逃亡的隋朝将领斛斯政送了回来,还说高句丽王将会入朝表示臣服。隋炀帝信以为真,就撤军了。但是高句丽王却拒绝入朝。本来高句丽就是在用缓兵之计,现在隋朝已经撤军,怎么可能再来朝见隋炀帝?隋炀帝大怒,还想继续征伐高句丽,可惜此时的隋朝,已经被三征高句丽搞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反隋起义军蜂起。四年后隋炀帝被杀,再也没有机会出兵了。

结论:三征高句丽使隋军损失好几十万。为了支持战争,隋炀帝征发数百万民夫、征收大量粮草物资,使数十万人长期奔波,累死病死无数,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进而造成隋朝的灭亡。

中国古代史(隋唐)(八、三征高句丽、窦建德起兵)
中国古代史(隋唐)(八、三征高句丽、窦建德起兵)

公元611年

窦建德起兵:草根崛起之路

公元611年,窦建德在河北高鸡泊起兵。

窦建德起兵是被逼的。这一年是大业七年,隋炀帝为实现他的宏图伟业,发兵征讨高句丽。河北距离高句丽较近,成了朝廷重要的征兵地。不久后,窦建德成了家乡贝州漳南县征兵队伍中小队长,带着手下的二百个民兵,开赴征伐辽东的前线。

窦建德和同乡出发时,河北一带早因朝廷暴政不堪重负,四处都是盗匪强盗啸聚山林,袭扰州县,但漳南县的情况比较特殊,这里从来没有盗匪袭击。县令经过调查发现,原来盗匪大多是由附近的流民组成,他们中很多人都受过窦建德救济,不愿去进犯恩公的家乡。漳南县令据此断定,窦建德原来是个勾结盗匪的刁民,于是将窦建德全家都抓起来杀了。此时的窦建德已经在出征的路上,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明白自己如果再留在隋军之中,早晚难逃一死,决定带领手下的二百人队伍揭竿而起。

下定决心后,窦建德带领这支队伍,投奔了高鸡泊的义军领袖高上达,高上达见到窦建德十分高兴,他知道窦建德能力过人,立刻任命其为自己手下的司兵,负责训练和招募士兵。在窦建德的努力之下,高鸡泊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涿州的太守郭绚见高鸡泊义军声势浩大,带兵前来讨伐。高上达让窦建德统帅兵马前往迎战,窦建德考虑到是首次与官军正式作战,决定出奇制胜。

窦建德与高上达定下计策,窦建德先假装自己叛逃,派人送书信给郭绚,说愿意投降官军,共同讨伐高上达。郭绚果然中计,同窦建德订立盟约。窦建德却抓住郭绚放松警惕的时机,突然对其率领的官兵发动进攻,一举将郭绚打败,并占领了平原县。

此战过后,窦建德威名大震,在义军中的权势也不断提高,高上达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恰逢此时隋炀帝派太仆卿杨义臣前来进攻,窦建德知道杨义臣作战勇猛,就向高上达建议应暂避锋芒,再寻找时机进行作战。高上达拒绝了他的建议,为了重新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高上达决定亲自率军迎战杨义臣。

窦建德心中明白高上达必败,带领自己的心腹一百多人提前撤出了高鸡泊。果然数日之后,高上达阵亡的消息传来。窦建德逃往附近的饶阳积蓄力量,暂时避开官军的讨伐,不久后又重返平原,招揽逃散的士兵,重新拉起了义军的队伍。

窦建德开始自称为将军,真正掌握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窦建德的大志向也逐渐显露出来,与其他起义军抓到隋朝官吏和当地士绅就立刻杀掉不同,窦建德往往会对他们以礼相待。

窦建德的做法为他赢得了拥护,在此后的战斗中,隋朝河北州县官吏纷纷献城投降,窦建德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在攻下了河间与乐寿两个县城之后,他便以此为根据地,将乐寿改名为金城宫,作为都城,随后又占领了河北地区的许多州县。

不久后,窦建德在金城宫大宴群臣,有人进献了一块黑色的玉珪作为贺礼。看到了这块玉之后,景城丞孔德绍立刻对窦建德表示此为吉兆,古时夏禹就是得到了上天赐予的玄珪之后才取得天下的,现在您也得到了一块,我们应该顺应天意,定国名为夏。窦建德听了之后十分高兴,立刻宣布将自己所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夏,自称夏王。

结论:窦建德作为隋末义军领袖,在山东、河北地区坚持了十二年之久,是隋朝末年最为重要的割据政权之一,成为隋末唐初左右时局的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中国古代史(隋唐)(八、三征高句丽、窦建德起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