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辅周医案(七)

 一个大树 2022-03-22

十三、补中益气汤加味治愈慢性痢疾一例

曹某,女,76岁。

初诊1962922日。

主诉及病史∶三个月前下痢脓血及黏液样便,每日二十次左右。腹痛。有里急后重感。在某医院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经住院治疗好转。3天后又复下痢脓血黏液样便,又住院—周。症状消失。几天后复发下痢,请中医诊治,服中药后,下痢止。但近日每晚咳嗽,白痰发黏,午后发热,体温稍高;大便每日一至三次,不爽而稍夹脓血及黏液,有里急后重感;不思饮食,只能食稀粥,腹胀,五心烦热,小便可。

诊查∶脉寸尺弱,两关弦,左细右大;舌质暗,苔白腻少津。

辨证∶此属中气下陷、脾失健运。

治法∶宜调脾胃、益中气,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4.5g党参3g生白术3g当归3g陈皮3g升麻3g柴胡3g炙甘草3g粉葛根3g生姜2片、大枣3

二诊925日。服上方药3剂后,大便成条而微干燥,无脓血黏液,无里急后重感;尚微咳嗽,有少量痰,食纳转佳。脉滑微数,舌正红苔减。继续调和肺胃、温化痰湿。原方去黄芪、粉葛根,加半夏6g、前胡6g、茯苓6g,服3剂。服药后下痢后重止,痢疾未再发作。

【按语】本例痢疾初起一个月之内三次发作,前两次均用抗生素暂时控制,第三次服中药也暂止,但旋即有便中夹黏液和里急后重感;病期又迁延三个月,渐成慢性,中气已伤,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加粉葛升举陷邪,服后大便成形而痢症消失;尚有咳嗽,去葛根、黄芪,加半夏、前胡、茯苓去痰渗湿而奏痊愈之功。由此可知,中医治痢不外八纲辨证,分别寒热虚实。本例中虚邪陷,但不用攻邪,而补益中气,盖因正胜邪却、中气得升,陷邪始能举而出之,否则徒治其痢亦为无益。

十四、温、清、和三法并用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一例

傅某,女,30岁。

初诊1956825日。

主诉及病史∶发病已6天,初起头痛如裂,身微痛,高烧恶寒,食欲不振。曾连服大剂辛凉甘寒及犀、羚、牛黄、至宝、紫雪、安宫诸品,病势始终不减,并迅速发展。会诊时仍持续高烧,头剧痛,身微痛,头有微汗而身无汗,呕吐,下利灰白稀水,腹不痛,小便短黄,神倦目涩,烦闷,口苦,渴不思饮。

诊查∶舌苔薄白,中心黄腻,舌边红。月经刚过10日,今日再现。脉象两寸浮数,右关沉数短涩,左关弦数,两尺沉数。

辨证∶观其脉证,原属暑湿夹风。其头身痛、脉浮系乎风,其心烦、舌赤苔黄、口渴发热由于暑,因服寒凉太过,冰伏其邪留而不散,脾胃受伤,热入厥阴,迫血妄行,并乘虚而内陷阳明、太阴,故形成两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一腑(阳明胃经)并病。

治法∶急需温太阴,清厥阴,和阳明,温、清、和三法并用。方以二香,左金合苦辛为治。

处方∶鲜藿香10g香薷6g川黄连5g吴茱萸2g法半夏10g郁金6g佩兰10g钩藤12g蒺藜12g鲜佩叶30g竹茹10g生姜6g伏龙肝60g(先煎取澄清液煎药)

上方药浓煎,取80ml,每服10ml1小时1;因吐甚不纳。故少量而频进。服药1剂,诸症皆平,后以调和脾胃养阴益气而愈。

【按语】本例系暑湿夹风、服寒凉太过,致邪陷厥阴、太阴、阳明,故治取温、清、和三法同用而病势顺利好转,说明辨证论治的优越性。并且香薷乃清暑解热,利水和胃之药,左金善降肝经逆热之气,佐以法半夏、生姜、竹茹能升能降,使清阳升而浊热降,肝木条达,脾胃自安;伏龙肝能镇胃温脾;荷叶佐黄连可以清暑消热;郁金、佩兰芳香化浊兼能宣痹开窍;钩藤、蒺藜善祛风而不燥并能疏肝。本方乃苦、辛、温合成,之三焦并治之法。由于患者胃逆过甚,饮水不纳,所以减少药量,使其徐徐浸入,以期受纳吸收;又由于病热严重,治不宜缓,所以药须频进,每小时10ml,量不过重,运药之力亦强,此种量少速进的服药方法每易见效。但本例援用吴鞠通所谓"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燥者"之意,实为应变之法,非治脑炎常用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