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泄泻:临床会遇到的3个问题

 horse_mc 2022-03-23

中医书友会第309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关于泄泻,成因很多。本文认为,痛泻的成因不囿于食积胃肠和肝脾不调两个方面,凡肠道积滞不畅而腹泻者,皆可出现痛泻,而且泻后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而五更泄也不独见于肾阳虚,还包括肝郁乘脾、酒积伤食等。(编辑/徐艺萌)

图片

关于泄泻几个问题的探讨

作者/刘家义、王时灿

一、关于痛泻的成因及泻后是否痛减

痛泻是指腹痛即泻,痛一阵,泻一阵的症状,是泄泻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泄泻病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然历代医家关于痛泻的成因及泻后是否痛减的认识并不一致。兹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痛泻的成因,向来责之于食积胃肠和肝脾不调两个方面。

如《张氏医通》说“腹痛甚而泄,泻后痛减者,食积也。”《苍天司命》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更明确指出:“腹痛作泻,但一为宿食积滞,一为土虚木乘作泻。”历代医家及中医教材也多从其说。

但从临床上看,凡泄泻之病,诸如湿热泄泻、寒湿泄泻,甚至脾肾阳虚泄泻等,也可出现痛泻,并非囿于食积胃肠和肝脾不调两个方面。因为无论寒湿、湿热之实泻,还是脾虚、肾虚之虚泻,均可使肠道积滞,气机不畅,出现欲便先痛,痛则泻下这一症状。

秦伯未先生在《中医临证备要》中写道:“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小便赤涩,似痢疾而无里急后重现象,称为火泻,用大分清饮。”

这说明“火泻”也出现痛泻,从所选用的方剂大分清饮的功效来看,既无消食导滞之功效,也无疏肝健脾之作用。所以这里所描述的痛泻,既不是食滞肠胃,也不是肝脾不调

关于腹痛则泻,泻后是否痛减,素有不同见解。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说:“食积腹泻和肝气犯脾腹泻为实证腹泻,其相同点是,都有腹痛作泻。……食积停滞中焦而作泻,其辨证要点是,脘腹䐜胀作痛,泻后腹痛缓解。……肝气犯脾腹泻的特点是,泻前肠鸣,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

高等中医院校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也认为:“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者多为伤食,泻后痛不减者多是肝郁脾虚。”

而五版、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认为,伤食泄泻和肝脾不调泄泻的特点,都是泻后腹痛减轻。印会河在所著《中医内科新论》也明确指出“痛一阵,泻一阵,是泻后则腹不痛,腹痛则腹必泻,如此者日有多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肝脾不调的情况下。”

以上几家对食积痛泻特点的认识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是泻后腹痛减轻,但对肝脾不调痛泻特点的认识是相左的,有的认为泻后腹痛减轻,而有的则认为泻后腹痛不但不减,反而加重。

据我们体会,凡痛泻者,泻后腹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可能有所加重食积泄泻如此,肝脾不调的泄泻也如此,实证之泻泄如此,即使是脾肾阳虚的五更泄,也同样是泻后痛止

因为泄泻病之腹痛,均由肠道积滞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而排便后则积滞减轻,肠道气机稍畅,故每于泻后腹痛减轻,即所谓“通则不痛”。由于导致泄泻的原因不同,因而痛泻各具特点。把握各种痛泻的临床特点,对于泄泻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伤食泄泻,脘腹胀满而痛,泻下臭如败卵,泻之则积滞消减,故泻后腹痛顿减;

肝郁乘脾的泄泻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肠鸣,腹中攻窜作痛,随即而泻,泻之则气机稍畅,故泻后腹痛减轻;

湿热泄泻,腹痛突发,泻下急迫,肛门灼热,泻后则湿热得减,故泻后痛缓;

寒湿泄泻,腹鸣冷痛,泻下清稀,泻之则寒湿稍去,故泻后腹痛暂减;

肾虚之泻,畏寒肢冷,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之则湿浊暂减,故泻后则安。

另外,泄泻病的辨证尚须结合病史、发病诱因及兼症等全面分析,方能辨治无误

二、关于五更泄的形成机理

五更泄见于《寿世保元》,指黎明前作泄。因为每于天未亮以前,必腹泻一次或多次,其余的时间不泻,故名五更泄,又名晨泄。

五更泄的形成多与肾阳虚有关。如《张氏医通说“五更泄,是肾虚失去闭藏之职也。”

有的医家认为五更泄就是肾泄。如《医宗必读》说“肾泄者,五更泄,久而不愈,是肾虚失闭藏之职也。”《简明中医辞典》载“肾泄,……又名五更泄。”

关于肾虚发生五更泄的机理,有的认为,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气旺于寅卯时,肝气萌动而肾虚无力闭藏固摄,就发生肠鸣、腹痛而泻。有的认为,五更之时日出阳回,阴霾应即消散,但肾阳虚乃沉寒积冷,不能因天阳而即消除,故此时阴阳相搏而出现腹痛泄泻。

所以历代医家治疗五更泄多以温补肾阳为法,以四神丸为主方。

五更泄的形成不独因于肾阳虚,其他如肝郁乘脾、酒积伤食、脾虚湿盛等也可引起五更泄

《张聿青医案》记载“肝病也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辄乘土位也。”这种泄泻特点是,泻前先有腹胀窜痛、肠鸣,时发时止,每于情志不遂、精神紧张则病情加重,脉象多弦

由于泄泻的根源在肝,为肝气疏泄失常而影响脾的运化以致泄泻。所以虽是五更泄,但病机不在肾,治疗就不能用补肾法。当以疏肝为要,佐以健脾,以痛泻要方为主方,适当加入柴胡、薤白、茯苓、益智仁等

清代名医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就有用疏肝健脾法治愈五更泄的记载有一患者腹泻余年,春天泄泻发作,夏天不治自愈,每天寅卯时作泻,屡用补脾止泻药无效。

他根据春季和寅卯是肝旺之时,以及肝脉弦,脾脉弱的脉象特点,开了一张平肝健脾的方子,药用白芍、木瓜、当归、沙参、肉桂、白术、茯苓、白豆蔻、甘草,剂而愈。

这就说明,五更泄不都是由肾虚所致,肾虚引起的泄泻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可见,仅凭泻在何时而作为泄泻病的辨证依据是不够的。临证应四诊并用,既要参考泄泻的时间,更要结合泄泻的特点及兼症,作全面的分析,以确定其证。

而用补肾阳一种治法,四神丸一个方子统治五更泄是不够的

三、关于淡渗法的临床运用

淡渗法是治疗泄泻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治法

明代医家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泻九法,“淡渗”列为首法。“淡能渗湿”,淡渗,就是用甘淡的药物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排泄而治疗腹泻的一种治法。淡渗法所治的泄泻,其病位主要在小肠,其病机关键是湿盛

由于小肠泌别失职,水液不能渗入膀胧而偏渗于大肠,水反为湿,而成泄泻。正如《内经》所说“湿胜则濡泻。”《难经》也说:“湿多成五泄。”故从某种意义上讲,治湿就是治泻,而“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盖利小便能实大便故也。

具有利小便而实大便作用的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等。我们体会,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车前子和茯苓两味。车前子甘寒,渗湿利尿,分别清浊,为利小便而实大便最理想的药物,应作为首选。

利小便的方剂如八正散、分清五淋丸等都用车前子。《串雅》中记载治疗水泻非常有效的一张方子叫分水神丹,就是由车前子和白术两味药组成。医书中还有用车前子一味治疗泄泻而显效的记载。

茯苓甘淡,既能渗湿又能健脾,利水而不伤气。《药品化义》记载“茯苓为利水除湿要药。”《世补斋医书》说“茯苓可以行水……又可以行湿。”所以茯苓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泄泻

受前人的启发,我们在临床上常以车前子15~30g,茯苓30g为主药,随症加味,治疗湿盛为主引起的各种腹泻,疗效满意,尤其是急性水泻,常常是药到泻止。

曾治一男性患者刘某,暴注下泄两天,每日大便七、八次,服用庆大霉素、黄连素、吡哌酸等药物无效。根据患者便稀黄臭,肛门灼热,舌苔微黄而腻,认为系由湿热蕴结大肠,湿重于热所成。予以清热渗湿法,引邪从溲而去。

处方:车前子30g,茯苓30g,黄连10g,葛根15g,水煎服。1剂泻缓,2剂泻止。

应注意的是,淡渗法是通过渗水利尿,使水走前阴而达到止泻的。如果过度使用淡渗药物可以伤阴,也可以耗气,所以服药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泻缓可减量,泻止不可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