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看完一本书没有思路?原来读书也要做到这一点

 新用户90978993 2022-03-23

每次读完一本书,好像懂了很多,但要好好写写写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又好像写不出来。

其实,是读书不得其法。

读,只是输入了,要想输出内容和自己的观点,还要做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带着逻辑思维去读!

我记得,有一个语文老师说过,写作文,也是要有逻辑思维的。

换句话说,也是有套路的。

我们以前在学语文的时候,总是会分析一篇文章讲了什么,主题思想,文章结构,修辞手法之类的。

小时候不懂,可是长大了,才明白原来学语文是需要逻辑思维的。

我比较喜欢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让自己思路清晰,还能扩展思维。

我现在尝试着按这样的方法来读书,效果还真的不错!

我看到很多教怎么读书的人,都会做一些准备,各种颜色的荧光笔,笔记本,书。

我比较随性一点,就一支笔,一本书,就可以了。

准备太多,反而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过,这个也是看自己的喜好!仪式感强的人,多准备一些也可以。

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无法安静的时候,根本读不了,思维都是涣散的。

有这样一个空间,非常重要,我一般都是趁孩子睡觉,才有时间。

读书,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以前我看一本书的时候,什么也不拿,就光看,看完之后,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稍微有点印象的也要回去翻翻找找。

原来,我也希望书上是干净的。

现在,我也是习惯手里拿一支笔,边看边做标记。等看完再来整理,写一些自己的观点。

书,买回来就是要读的,干不干净真的不重要。

拿到一本新书,你会怎么去读呢?

我一般会先看目录,看序言,了解整本书的一个大致内容,然后再逐页去看。

其实,我们在看目录的时候,就是在给这本书画思维导图,形成一个框架,带着逻辑思维去读书,会事半功倍!

通常一本书,我会读两到三遍,第一遍范读,第二遍细读,第三遍精读。

这样,刻意地去训练阅读,慢慢地,对书中真正的内容才会理解,而且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

对于刚开始尝试的人,一定要进行一些刻意训练,才能让自己读书有输出的能力。

输出内容

输出,是读书最关键的一步。

大多数人,看完一本书,就扔在一边了。在想起的时候,发现只有模糊的印象,需要再重新去翻阅。

没有输出,几乎是白读了一场!

输出,不仅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输出观点的能力,同样,是需要刻意训练的,就像计算一样!

那到底输出什么内容呢?

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写不出来什么内容,提炼不了观点。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但是我自己换了一个思路,就是去分析内容的结构。

一个观点,往往需要正面的,反面的各种举例对比。

比如,有一篇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她就从几个方面来写观点,亲情,友情,爱情。

当然,她的文字功底是非常好的。

这样用思维导图一看,是不是清晰了?

所以,读书带着逻辑思维,巧用思维导图,真的会读得更透彻,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会很好地联想起来。

另外一个输出,就是金句的整理。

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需要一些金句,或者名人名句,来丰富文章,但是不积累就很难想起来。所以,这个整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目前整理的不算多,还有待积累。

好啦!其实,说这么多,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简单的,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去做。

做一个执行者,永远比做一个旁观者强!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