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展历程

 二马仔 2022-03-23

图片

如今,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都要学习汉语拼音,那你了解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吗?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采用拉丁字母符号体制、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拼音方案。此方案还可以用于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用来音译外语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编制索引代号以及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等。一些国际组织也已采用此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及专门术语的国际标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于表意文字。为了给汉字注音,我国古代曾经使用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等等。

17世纪初,西风东渐,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始运用拉丁字母来拟定汉语拼音。最早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是1605年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制定的,1867年由英国人威妥玛(1818—1895)创制的“威妥玛式拼音法”曾广泛用于人名、地名的拼写,影响最大。

清末民初,我国掀起了给汉语注音制定表音字母的热潮。先后有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1928年公布的“国语罗马字”,1933年产生于苏联华侨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

其中“注音字母”影响最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公布之后即纳入小学教育。但以上均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的未得到广泛使用,有的不利于在世界上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着手拟订新的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分为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个部分。主要用途是给汉字注音,也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此外,还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用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技术语,以及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

普通话有21个声母,分为六组:b、p、m、f,d、t、n、l,g、k、h,j、q、x,zh、ch、sh、r,z、c、s;有24个韵母,分为6个单韵母(a、o、e、i、u、ü)、8个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9个鼻韵母(an、en、in、un、ün、ang、eng、ing、ong)、1个卷舌韵母(er);有4个声调,即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轻声不标调。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隔音符号标在a、o、e的左上方,例如pi’ao(皮袄)、hai’ou(海鸥)、cha’e(差额)。

200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的法律地位。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的决议;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罗马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ISO-7098),2015年,这个标准经过修订,以新的版本向全世界公布。

现在,汉语拼音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在一些年代久远的商标上,还能看到人名、地名的威妥玛式拼写,例如Sun Yat-sen(孙逸仙,即孙中山)、TSINGTAO(青岛)、MOUTAI(茅台)。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强国号;作者李志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