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岁被继母卖入青楼,20岁遇良人,33岁惊艳世界:人生要自己成全

 伊说说 2022-03-23

无论您远走何方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

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奖励不停学习的人。

“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如琵琶。”

这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写给一位女子的告白联。

这位女子是苏州名门千金,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之后;

是红遍上海滩的当家花魁,艳旗高帜,花名曰:“潘妃”;

也是张伯驹的红颜挚爱,一眼定情,从此便是一生一世;

她还是享誉国际,现代首屈一指的青绿山水画家。

她的名字,潘素。

01

沦落风尘,不染风尘;洗去尘土,终现明珠

潘素出生在苏州,是状元宰相潘世恩之后,真正的名门千金,大家闺秀。

在母亲的有心栽培下,她7岁修音乐,习绘画,尤善琵琶,小小年纪,便才名远播。

然而,在她十三岁这一年,母亲去世,父亲败家,继母以她“善琵琶能挣钱”为由,把她卖到妓院天香阁。

从此,仙女跌落泥塘,命运翻覆多舛,不过须臾之间。

潘素天生丽质,谈吐不凡。她能写会画,一手琵琶更是弹得出神入化。

于是,不到20岁,她就成了名满上海的头牌交际花。

真可谓,世人皆叹红颜多薄命,她偏在薄命中活色生香。

潘素薄命中的再次转折,是遇见一良人。

当时的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正在盐业银行任总稽核,年年要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

在一次商业应酬时,觥筹交错间,张伯驹见到了20岁的潘素。

一刹那间,惊为天人。

他不假思索:“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如琵琶。”

寥寥24个字,他的仰慕,皆在其中。聪敏如她,自然都听懂了。

才子佳人一见定情,芳心明许。

只是,彼时潘素,被当时的国民党中将臧卓看中,且已经定下了婚约。

臧卓得知潘素和张伯驹的事情,大怒,下令把潘素软禁起来。

张伯驹单枪匹马杀到软禁潘素的酒店,孤身劫走了潘素。

从此,两人情定终生。

这一年,潘素20岁,张伯驹37岁。

他娶了她,从此有人免她惊,免她扰,免她一世颠沛流离,免她无枝可依。

如果两人的经历是一本书,到这里,就该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但是,现实中的潘素,到这里才算人生的的开始。

退一步,是幸福安稳的婚姻,相夫教子,平凡一生;进一步,则是不断地学习和尝试,遇见未知的机遇和挑战。

潘素没有犹豫,她选择了前进,选择了持续学习,让自己的人生开挂。

02

拥有持续学习力的人,人生有多开挂

潘素嫁给张伯驹一年后,21岁的她,正式拜在朱德甫门下学习花鸟画。随后,她辗转跟随汪孟舒、陶心如、祁景西、张孟嘉等知名画家习画,又常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

潘素通过反思对比,选择专攻青绿山水画,稳打稳扎,从此再没有停止绘画学习。

潜心学习十六载,一朝扬名满天下。

当时广泛流传一句话:林徽因的诗歌,张允和的书法,潘素的画。

她的画推陈出新,独树一帜。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赞她:“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她的作品还被当做国礼赠送,享誉国际。

她再也不是上海滩艳旗高帜的潘妃,而是蜚声中外的书画艺术家潘素。

杨澜曾说:“女人老去,是从她停止学习开始的。”

1992年4月16日,潘素因病去世。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她的画作、她的艺术造诣,永恒地保存下来,成为经典。

风雨兼程77年人生路,这位奇女子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

正是因为懂得终身学习,拥有持续的学习力,她才能打破身份,成为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完成蜕变,创造出另一个人生高度。

什么是持续的学习力?

持续的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时代脚步加快,如果企业不学习,无法创新,被时代抛弃是必然;如果个人不学习,安于现状,被社会淘汰也是必然。

公司的技术大哥,已经是十年的老员工了,最近却和领导闹得不大愉快。

因为市场竞争,公司需要跟进一个新技术,技术大哥鼓捣了小半年,还是无法攻克这个技术难题。

曾经的技术大佬,如今却只能望着新技术叹气。

因为,这位技术大哥是公司元老级的员工,自从公司发展稳定后,他拿着高薪,日子过得轻松愉快。

他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不再学习充实自己,也不再了解市场动态,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再也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了。

如今,公司想让他攻克新技术,他却无法胜任。已经37岁的他,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鸡毛生活牵扯着他的精力,想静下来学习都来不及了。

公司没有时间等他学习,只能换有能力的人接手,而他也只能退居次要岗位。

中年人的职业焦虑立刻笼罩了他的生活。

职场人,一旦停止学习,只有被淘汰出局。

学习力的本质是竞争力,拥有持续的学习力,才能在职场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

03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持续学习力呢?

曾国藩在《曾国藩诫子书》中写到:“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

勤是持续学习力的本质,但是,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让持续学习力更容易坚持行动起来:

01 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南京大学的保洁阿姨吴立娣因为画画,成了“网红保洁阿姨”。在南京大学校园里,栩栩如生的板报画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画都是保洁阿姨吴立娣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她自小喜欢画画,偶然机会让她开始在工余间隙画板报,这一画就是5年,她说:“工作是为了生计,画画是一种生活”。

当你真正喜欢一件事的时候,探索和学习,会成为你的本能。

你不仅会爱上“不停学习”这种状态,还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新知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享受。

02 提高效率,适当冷却,建立高效学习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们对开端和末尾部分的内容,会记得牢固。这个现象也可以看做是边际效应递减。

在学习中,初始阶段接受相关信息的效果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降低,直到达到一个饱和点,学习毫无效果,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吃馒头,吃第一个感觉很解饿,第二个效果就感觉不明显了,吃第三个,就根本没有解饿的效果,而是吃饱开始厌恶馒头了。

学习也是一样,在一段时间里,最开始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处于最顶峰,这时候,我们应当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利用最初的黄金时间,尽可能多学习知识,或者学习相对复杂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身体会出现疲劳和抵触情绪,这时候要懂得适当休息和放松,调整状态后,再投入学习中去。

适当休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会提升学习的持续力,建立良好的学习循环周期。

03 保持竞争,享受危机,激发持续的学习力

在挪威,人们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是,大部分沙丁鱼在运输途中都会窒息而死。直到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食鱼的鲢鱼。

沙丁鱼见了鲢鱼,躲避危险的天性,会导致它们四处游动,缺氧的问题就此得到解决。

这就是著名的鲢鱼效应——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和危机感,才会激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任正非曾表示:“华为干部不是终身制,公司不会迁就包括本人在内的任何人,末位淘汰是日常绩效考核工作体系,烧不死的鸟都是凤凰!”

在这种竞争环境和危机感中,华为员工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才有了“华为人”,不仅在本公司属于佼佼者,在外也是各个公司争相抢夺的人才。

近年来,许多职场人都会提到中年事业危机,35岁成为职场魔咒而且却完全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其实,这是因为在进入公司后,如果各方面待遇都不错,自己也干工作游刃有余,就以为万事大吉,从此无忧无虑,也不接触新知识,也不学习新技能。

结果就是,当生活向他们举起屠刀,他们多半也只能洗颈就戮。

时代变迁,不再有“铁饭碗”的工作,只有铁打的能力和自己。

唯有保持持续的学习力,才能让自己拥有与生活博弈的资本,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时代淘汰出局。

自己的人生,得自己成全。

卿九:90后伪文艺女青年,自知不足,尚在努力,愿用一生,与困苦博弈。

图片来源:摄图网/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