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判断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这2个办法比骨密度更快、更有效!

 caimin133 2022-03-2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你知道几个?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及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具有可预防、可治疗、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

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基础措施和抗骨质疏松药物两方面。

基础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善、适量的体育锻炼、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蛋白质的补充。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部分骨质疏松缺少临床症状,使得抗骨质疏松治疗后不能直观地感受效果。因此,不少病友在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急于检查骨密度判断疗效,然而骨密度提高很慢,很难在治疗早期应用。

除了骨密度,还有其他方法吗?一起看看。

骨代谢指标

骨代谢指标不仅可以辅助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监测早期疗效,确定预期治疗反应。

主要观察两个指标:

骨形成指标: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

骨吸收指标:血清I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

使用促形成药物,例如特立帕肽等,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结果。使用抑制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鲑鱼降钙素等,则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时结果。

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后,骨吸收指标血清I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的降低大于50%;促骨形成药物治疗后,骨形成指标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升高大于30%。判断有效或可能有效。

通过骨折判断

临床研究显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够降低40%~70%的骨折风险,但对于个体,骨折风险的降低不易监测。

发生一次骨折时,不作为治疗失败判断。而应首先评估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性,继发性骨丢失因素,及其他药物或疾病等影响因素,排除上述因素后行治疗方案调整,继续监测。

如果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时,不包括手部、颅骨、指(趾)骨、足骨和膝关节骨折,判断初始治疗失败。

何时检查骨密度?

骨密度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疗效监测和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后骨折风险降低情况。抗骨松治疗后骨折风险减低程度与骨密度上升显著相关。

双能X线(DXA)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疗效监测方法。每年检测1次骨密度,在骨密度达到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检查间隔,例如2年监测1次。特殊情况,如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等需要每6个月监测1次。

骨密度变化达到3%-5%具有临床意义。临床实践中,治疗后同部位骨密度对比,如果腰椎骨密度持续下降>5%或股骨骨密度下降>4%,判断治疗失败。否则认为有效或可能有效。

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综合评估概括:

图片

疗效不满意怎么办?

如果治疗期间发生2次以上骨折,骨转换指标未达预期变化,或骨密度下降明显,判断为治疗失败。此时,需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1.治疗依从性

抗骨质疏松治疗至少需要3~5年,长期治疗才能发挥很好疗效。通过每3~6个月来院复查血钙、磷、甲状旁腺素和骨转换指标,按要求复查骨密度,评估疗效,及时指导治疗调整。

2.排除其它影响治疗反应的因素,特别是继发性骨质疏松

抗骨松治疗后,骨密度下降或没有变化常见原因:体重下降,伴随其他疾病,未按要求药物规范服药,未补充钙和维生素D,骨密度检测欠标准。

▌ 小贴士:继发性骨质疏松因素

  • 内分泌疾病:性腺机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兴氏综合征
  • 吸收不良:腹腔疾病、克罗恩疾病、胃肠道切除术
  • 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惊厥药物、肝素
  • 酗酒
  • 肢体制动
  • 恶性肿瘤:骨髓瘤、骨转移癌

3.如果疗效不佳,如何更换治疗方案?

1)较弱的抗骨吸收药物更换为较强抗骨吸收药物

2)将口服剂型更改为注射剂型

3)将已经很强的抗骨吸收药物更换为促骨形成药物

总结:
早期看骨代谢指标,长期看骨密度,每年看影像,3-5年全面评估,持续而规范用药,做到骨密度和骨质量双提高,有效预防骨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来源丨看风湿

责任编辑丨曹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