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将司马错,其实很不错

 青衿说 2022-03-23

秦国自孝公改革至天下一统,除了名相接茬未断外,良将辈出也是成功的一大关键。

商鞅变法,国家机器激活,鼓励农耕,奖励军功,秦锐士应时而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战争中磨砺出的秦将,质量都当属上乘。

除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和王翦,还有一位的实力被严重低估了。

如果把秦国军界看成一只球队,白起毫无疑问,是这支球队是灵魂队长,核心中锋,只要把球抛给他,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场均轻松破百,效率奇高,胜率和门票的绝对保证。

王翦作为二号得分手,全能的大前锋,除了秦国队外,去哪个球队都是妥妥的C位,核心主力,他很幸运与白起成为了队友而不是对手,并顺利在白起退役后接过队长的接力棒带队最终夺冠。

拥有联盟最强的中锋和大前,夺冠热门球队怎么能缺少优秀的组织后卫,司马错就是那个能盘活全场、重战术而不重得分的球队发动机。

凡是稍有了解秦史者,对司马错这个人必然是知道的,作为秦朝著名将帅,司马错得到了最高评价,有人曾评价白起、王翦、司马错:“白起过于残酷,王翦偏重战术,只有司马错的战略才能出众,也有谋略,主张仁道,值得尊敬。”有这样的赞誉,也不枉司马错戎马一生,拼死效忠了。

司马错历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虽是武将,但绝不是有胆无识、有勇无谋之辈,他跟同时代的张仪一样,精通纵横学。文武双全的他,一生立功无数,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伐蜀。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7),巴蜀相攻,为秦国既定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但此时六国攻秦的隐患还没有清除,伐蜀还是攻韩?司马错与张仪上演了著名的将相辩论。

张仪不主张攻打蜀国而主张伐韩国,其理由是,蜀国边远,乃是蛮夷之邦,即使劳民伤财最后将蜀国打下,也会因为蛮夷的桀骜不驯而不能在此扎稳根基。那样一来,只会徒劳无功,与建立霸业的距离就会渐行渐远,反倒是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与楚国、魏国结好,然后借助他们的兵力图谋周室。等周王室拿下,转而占领楚国、魏国,那么霸业就可图了。

司马错的想法来得更加实际,针对张仅所说,司马错给出了精彩的反驳,司马错站在一个为政者的高角度去阐述问题,虽然讲的是眼前事,目光却是放得非常长远。首先提出了成大业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那就是拥有广阔的领土,让百姓安居乐业,最后是要有恩德,而攻打蜀国,恰能够为秦国带来这三样东西。蜀国战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这样既能够得到它的土地,还能够剥夺它的财富,施惠于秦国人,除了这些具体的实惠以外,还能够获得除暴安良的好名声,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这样的好差事,何乐而不为呢?

司马错说到这里,秦惠文王心中已经赞叹不已,而在座的大臣也不禁为司马错的谋略竖起大拇指,这才是为政者当考虑周全的事情。但是司马错到此并没有结束,他接着罗列出了攻打韩国的众多不利之处:首先在名誉上就得一个骂名,周王室虽然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是天下人的宗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用还是存在的。攻打周王室,必然会招致恶名,这是其一。其二,韩国一向崇尚温和外交,与周边各国关系尚且融洽,若是韩国与周王室联合,并请求楚国、魏国的救援,如此一来,秦国损兵折将,能否战胜还未可知,这样名利双损的事情为什么要做呢?

司马错非常看重蜀国的价值,提出“得蜀即得楚”战略主张,师出有名的情况下得地得财,还博得“除暴安良”的好名声,最主要的还拥有了蜀地的上水优势,这真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的典范。秦国得蜀国赢得名声外,更能为以后和与之相抗衡的楚国相争赢得筹码,巴蜀作为楚国的后方基地,秦得巴蜀,便是对它的严重威胁,楚国以后的战略不得不考虑到后方威胁。

不光能言善辩,还能说到做到。一切准备就绪以后,秦军开进蜀国。根据其九世孙司马迁的记载:“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这一年的十月,司马错领兵平定了蜀国,并将蜀国国君贬为候,蜀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欲望无止境,不论是土地,还是财富都是多多益善,秦国轻而易举得蜀国,巴国就在眼前,自然不会就此罢手,一个乘胜追击将巴国也一并拿下。秦国拥有巴蜀,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有人称,司马错伐蜀之功与商鞅变法可以相提并论,因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国家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经济基础与战略基础。诚如司马错所料想的,蜀国被灭以后,虽然管理上有些费脑,时有反叛,但均没有成就大气候,其中规模较大者当属蜀相陈庄监守自盗发动的叛乱。司马错受命入蜀平乱,司马错部属甘茂将陈庄杀死,蜀乱乃平定。蜀国的土地、财富均成了秦国的囊中物,在各诸侯国之间,秦国的优势越发显现了。

据史书记载:司马错除了平定巴蜀外,还伐魏攻楚,一生无败战。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这个被巨星光芒掩盖的司马错,其实很不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