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的“神智体”诗《晚眺》 □黄继瑜 北宋时期,维吾尔族叫回纥族。族中有一个叫乌凯西的人,精通中原文化,用汉文吟诗作对,自称天下无双。那时的回纥族年年都要向大宋皇帝进贡,乌凯西因通晓汉文,被任命为去东京开封进贡的使臣。 乌凯西到朝庭缴完贡,去卞梁大街逛逛,看看东京的繁华盛况。走到翰林院门前,想起一句上联,去找苏大学士切磋切磋,或许也能难倒他,为自己扬扬名,威风威风。进了翰林院,苏大学士不在,和黄庭坚去大理寺找佛印和尚喝酒去了。乌凯西让其他人对下联,无人能对。出了翰林院,乌凯西见张告张,逢李告李,扬言,堂堂翰林院,竟无人能对出他的下联。消息不胫而走,就连在小巷中炸油条、烤烧饼的小生意人都在传讲此事。 ![]() 下午,苏轼、黄庭坚回来了,正遇回纥使臣在吹大牛、说大话,问是何事,使臣洋洋得意地说:“翰林院无人能对出'无山能比巫山秀’的下联。” 苏大学士说:“这何难?先对一句给你听听,再一起回府喝茶。” “快说下联,喝茶不急。”使臣急着要苏轼对。 “何叶才有荷叶圆。” ![]() 苏轼话音刚落,黄庭坚又接上了:“何水却似河水清。” 苏轼领使臣进了翰林院,坐下喝茶。乌凯西问:“苏大学士,听说中原以前有一位诗人曹植,走七步能作一首诗,不知苏大学士走几步能作一首诗?” 苏轼听了,立刻想到,自己要说走三四步可作一首诗,对方就说我是欺祖;我要说走十来步作一首诗,对方就说我今不如昔。这是两难问答(答什么都不对),我得把烫山芋揣到对方怀里才是。随口说道:“作诗并不难,李谪仙斗酒诗百篇,像我这样的不才之辈,一天作二三百首没有问题。关键是要会读诗,一般人还不会读。” 使臣高傲地说:“你们中原人作的诗,我不光会读,有的我还能倒背如流。” “哦嗬,贤兄高明。我这里有一首诗,贤兄若能读出来,我给你磕头,拜你为师。”苏轼说,“你要读不出来呢?” “我跪下给你磕头,拜你为师。”使臣说。 二人击掌,并请黄庭坚作证。 苏轼写好诗,让使臣乌凯西读。 ![]() 乌凯西看过来看过去,怎么也读不出来。黄庭坚道:“速战速决,要么读,要么磕头请教。” 乌凯西真的跪下了,苏黄二人赶忙拉起。使臣抱拳施礼道:“请苏大学士赐教,小弟洗耳恭听。” 苏轼念道: 長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筇。 反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側山峰。 使臣听罢,恍然大悟,口称“佩服佩服“,带苏黄二人往酒店去了。 这首诗实际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一个老人,身披残阳夕照,手握筇竹手杖,放眼远眺,尽情观赏黄昏后美妙多变的山水景物,悠然自得,悦目赏心。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祖国壮丽俊秀的美好河山,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情至爱。写得情景交融,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首诗表现方法精巧奇特,令人读后终生难忘。 码 关 注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淮阴语文”旨在“普及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爱好写作的朋友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现有关注者万余人。平台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对所有来稿一视同仁,择优录用。平台发表文学作品、教育类评论等原创作品,欢迎赐稿。投稿邮箱:278640024@qq.com 首次来稿请附作者简介(100字左右)及近照一张,并请加主编微信huaiyinyuwen(岁寒善友),以便红包返还读者打赏。请勿一稿多投。在别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过的文章,平台不能再发,也请不要再投!祝您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