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文和友CEO冯彬:所有人都在追求极致效率,感性就显得更加珍贵

 wupin 2022-03-24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顾梓仝

五月,连着下了一个月的雨后,长沙提早进入盛夏。

小龙虾、臭豆腐、茶颜悦色……美食诱惑下,这几年的长沙俨然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之一。文和友,则是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市几乎必打卡的地标性建筑。

和文和友CEO冯彬的对话约在五月的最后一天,在此之前,冯彬一直在出差。去各地看项目、巡店、谈合作……作为一家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企业的掌舵人,冯彬非常忙。

从一个路边摊成长为如今颇受投资人青睐的超级IP,文和友是现象级的产品,更是城市化变迁的观察案例。

和搜狐财经对话的下午,冯彬畅谈了记忆中老长沙的市井生活,打造文和友的初心和情怀;大方回应了走出长沙后的文和友受到的质疑、面临的挑战;也分享了自己对当下城市化进程和效率世界下“感性”价值的看法。

人生到了一定阶段,就想做点有意思的事

中午十一点正式营业起,文和友内开始人头攒动。哪怕是在工作日,来文和友吃饭也需要提前排队,想拍到一张背景干净的照片也并非易事。

下午两点,冯彬如约走进文和友六层包间“耀德屋里”,汗衫、项链、大裤衩,完全不像传统意义上一家公司的掌舵人。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冯彬进入约克大学深造,直到加入文和友前,冯彬做过程序员,创业开过公司,但从未接触过餐饮行业。不止是他,文和友几个合伙人没一个是学餐饮专业的。

但选择文和友,冯彬没有任何顾虑,他甚至不认为这是一个“选择”,而是人生到了一定阶段,自己想要实现一些价值,做点有意思的事。

最开始的文和友只是一个路边卖油炸货的小摊,后来有了第一家小店面,2012年开出第一家龙虾馆。门店越开越多,生意越做越好,包括冯彬在内的合伙人们开始琢磨做些区别于传统餐厅的“更有价值的事”。

于是,2018年,长沙海信广场内,一个7层楼高、5000m²的巨型室内建筑——长沙文和友诞生了。次年,它扩建至20000 m²,成为社交媒体上长沙必打卡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冯彬保守估计,开业至今,长沙文和友总客流量超过两千万人。

初次走进文和友,几乎每个游客都会迷失在其错综复杂的布局和精致复古的装潢中。如果从正门进入,永远街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第一个网红打卡点。踏上这条街,游客就正式“穿越”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沙。

永远街是一条曾经真实存在的街道,后在城市化过程中被拆除。冯彬和其他创始人们都是长沙本地的“80后”,按照记忆中的样子,他们还原了当时的永远街以及儿时老长沙的市井模样。

“一开始真没大家想象的非得做一个多有文化底蕴的东西。”冯彬坦言,“我不知道是不是记忆都是美好的,但印象中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生活,那种温暖的社区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在的高楼大厦不能比的。”

聊起永远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家,冯彬如数家珍:有在文和友创立初期时的巷口卖饺子的,子承父业卖鸡爪的,下岗后在立交桥卖臭干子的,还有炸香肠供到儿子出国留学的……这些小店都有着几十年的历史,被老长沙人所熟知。其中,冯彬最喜欢猪脚和甜酒。

回忆起当初邀请这些商家入驻,冯彬记得非常清楚:“邀请的过程非常困难,取得这些老手艺人的信任并不容易。” 但在冯彬看来,这些人对城市是很有贡献和价值的,文和友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沟通小组,最终把他们聚集到这条“街”上。

当一个地方被称为“网红店”,往往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流量,冯彬却不喜欢这个词。他希望将文和友做成一个文化符号,“如果在一个城市的认可度达到了一定位置,那它的生命力可以很强,但肯定对内容的挑战非常大。”

网红效应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文和友永远在排队。这也成了冯彬最大的一块心病。“长时间的排队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未来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冯彬表示,“挺伤客的其实,我自己设身处地地想,排三小时、吃半小时,东西再好吃也开心不起来。”

不出差的日子里,冯彬几乎每天都会去店里转转,看看游客的反应,看看商户的经营情况,而非坐在远远的办公室里。晚上过去喝瓶啤酒,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这让冯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

与其都对你无感,不如爱你恨你的人各一半

2020年7月,超级文和友落地广州。今年4月,深圳文和友开业,创造了5万多人拿号排队的盛况。如今,据冯彬透露,南京文和友已经在建,上海、北京的店也在筹备中,后面还要再做一两个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从选址到开店,文和友一般需要18-24个月的时间,前期要做大量调研工作。

走出长沙后,冯彬想撕掉文和友身上的很多标签,比如复古,比如小龙虾。冯彬的目标,是要为每座城市打造一座本土风格强烈的“城市文和友”,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非标准化之路,也是冯彬给自己设下的难题。

流量和声量上,广州和深圳店毫不逊于长沙文和友,但舆论上,“本土化不足”、“新瓶装旧酒”、“爆款难复制”等质疑从未间断。冯彬承认,这两家店存在一些问题要去总结,远远没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不可否认,长沙文和友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这座城市特有的基因,美食丰沛、房价低、消费购买力旺盛、网红城市属性,更重要的是,它根植于创始成员对长沙本地风土人情几十年的切身感受。

而当城市文和友去到其他城市,也就惹来很多争议。“很多人有疑问,你们怎么融入当地,做出当地人文特色的内容?”冯彬向搜狐财经解释,“这个事情一定是有价值的,但仅靠我们一群湖南人去做肯定不行,我们会引入当地团队,和本地的企业、个人共同打造内容生态,做一些文化传承的工作。”

“哪怕我们扮演的角色小一点也能接受,毕竟我们做过这个事,至少在建造空间上有些经验。”这是冯彬在文和友的内容和场景上做出的努力,但还有一些事是冯彬左右不了的。

“有一次我们在公司试产品,辣椒炒肉。有个同事说不好吃,我们就问他,你觉得哪里的好吃,他说,我妈妈做得最好吃。”讲到这里,冯彬笑得停不下来:“我怎么做都做不过他妈妈啊!”

建筑是持久的、具有公共性的记忆载体,但味觉往往最为缥渺、细腻,夹杂着许多私人情感。文和友却是这二者的结合。“可以来玩,吃东西就算了,不太地道。”社交媒体上偶尔会出现这样的评价。

“食物这个东西,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创新、升级,迎合更多顾客的口味。但要做到极致,肯定是有挑战的,我们会坚持下去。”

面对外界不同的声音,冯彬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坦然:“不管你做得多好,总会有人不喜欢你,总有人会骂你。与其大家都对你无感,不如有一部分人爱你,一部分人恨你。”

只要情感上有共鸣,这件事就有价值

对话当天,冯彬还邀请搜狐财经去到文和友总部的办公楼——那是一座“烂尾楼”,1996年修完后就一直空着,文和友是第一个搬进去的公司。

外部墙体已经有些发黑,有的地方被染成了红锈色,再高一点的地方,还有“蜘蛛人”在敲敲打打。冯彬反复保证:“安全,有证的。”楼内却是别有洞天,现代工业风的软装和空旷的空间布局与传统格子间完全不同,显得十分炫酷。就在几天前,冯彬的办公室内还因为楼上装修漏水临时铺了块塑料布。

办公室中间的地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缝,冯彬告诉搜狐财经,另一半是创始人文宾的地盘,本来两间是隔开的,后来觉得交流不方便,索性把中间的墙拆掉了。

外界很难想象,文和友总部竟坐落于这样的一栋楼。但在冯彬看来“这里挺好”,他告诉员工,千万不要觉得丢脸,要觉得骄傲,我们就是很不一样。

“房租便宜,很省成本的。创业嘛,不想把钱花在这,我们不如在内容上多花点钱,自己条件稍微差点没关系。”冯彬说道。

但也并非只贪图便宜,冯彬告诉搜狐财经,公司总部所在的这条街是长沙最早的商贸一条街,后来因为批发商场全搬到郊区而消亡,对冯彬这些老长沙人来说,那是满满的回忆。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十年。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狭窄的胡同逐渐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而文和友在做的,却是让那些老街、胡同甚至市井文化在一个密闭空间内重现。某种程度上,这是逆潮流化的。

“城市化进程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过程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我充分理解。但是不是有些人可以来做点不一样的?”冯彬表示,“这是一个极致效率的世界,正是因为所有人在追求极致效率,感性才更加显得珍贵。”

这几年,冯彬发现身边很多人迷上了大排档,包括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你说他们为什么迷恋啊,环境不咋地,东西不见得好吃,还没空调。”冯彬感叹,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它就是能让你放松,摆什么姿势,高谈阔论什么,怎么对瓶吹都行。我们也希望提供一个足够贴近生活、让人放松的场所,这个感受是不能变的。”

但对于同一个空间,每代人、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感受。对上一代或年纪更大的人来说,未必所有回忆都是美好的,它可能还代表了当年艰难的日子。

冯彬回忆,曾有五六十岁的老人,进入文和友就开始哭,狂哭,控制不住地哭:“这就是我家当年的样子,我当年的家被拆掉了,没有了。”

“还有一种人进来后就发脾气,他说我好不容易从当年的苦难中走出来了,你又把我拉回去了。”这些真实的反应都让冯彬深有感触,“我觉得都很好,真的,我们并不需要所有人的认可,但只要有情感上的共鸣,这个事情就有价值。”

下午五点半,文和友内开始拥挤,各个摊位和最佳拍照点排起了长队。冯彬穿过人群走出文和友,步行回到距离不远处的办公楼。包间内,衣着复古的服务员们迅速翻台,还原房间装潢,提前一周预定好晚场位置的顾客已经等候多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