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国史粗讲》,在昨天的内容里我们提到了秦朝的建立是因为法家逻辑的介入,而秦朝的灭亡恰巧也是法家逻辑的终结。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周秦之变的第二个节点:项羽的失败;第三个节点:刘邦的成功。 在楚汉的斗争中,西楚霸王项羽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不但他个人能打,团队更能打,关键是势力集团的实力对刘邦集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项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他试图恢复天下分封制度。 当时在项羽面前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直接效仿秦始皇,建立统一的郡县帝国;第二条:称天子,以绝对优势控制列国;第三条:称霸王。不幸的是他选择了第三条,我们要知道称霸王是春秋时期的产物,这样一来,其实他就主动放弃了对其他诸侯的压倒性优势。 最关键的是,刚经历过战国,突然又列国林立,这让原本已经终结的法家逻辑,突然又复活了过来,我们要知道这种逻辑一定是要趋向统一的,而且这种统一极有可能模仿当初的秦国。 果然,最终完成天下一统的就是被项羽分封在秦国地界的刘邦。这是周秦之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因为它再一次证明了:诸侯可以用法家来征服天下,却不可以用法家来治理天下。所以新世界必须要一套新的逻辑才能够让天下长治久安。 刘邦充分吸取了秦朝与项羽的教训,建国以后马上放弃法家逻辑,采取了所谓的黄老之学来治理国家,刘邦为什么会选择黄老之学呢?根本原因还是在寻求一种力量平衡,这与刘邦的切身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 秦朝一统天下,靠的是祖先的积累和历经百余年的变法,秦朝内部有能力挑战君主力量的势力早已被碾得粉碎。刘邦不同,他是平民百姓,征服天下只能靠团结足够多的人,有了这个思路,所以刘邦手下有一群很重要的将领和谋士。 刘邦和这些人本质上是合伙人的关系,并没有能力完全钳制他们,反而在某些时候会被他们给制衡住,在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并且刘邦在称帝后还封了很多人做王,这表面上与分封一样,但我们要知道刘邦分封是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下的,让力量平衡达到了极致。 无为而治最巧妙地的地方就在于将各地诸侯王变成了“大管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王”,不滥用民力,首要任务是让百姓先活下去,活好以后再为国家出力,做贡献。 不过,就算如此,刘邦也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就彻底将异姓王给全部剪除掉,将他们的封地转封给刘姓子弟。 历史证明,同姓王并不比异姓王更加可靠,汉景帝时期就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这一场暴乱差一点就演变成“七国起义”,可见凶险异常。此后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将同姓王的势力也逐渐瓦解为郡县大小,大汉帝国才终于从分封的结构中回归到本质的大一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