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说解》第七·离娄上28厎豫章

 春寒料峭 2022-03-24
厎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1)。视天下悦而归己(2),犹草芥也(3),惟舜为然(4)。不得乎亲(5),不可以为人(6);不顺乎亲(7),不可以为子(8)。舜尽事亲之道(9),而瞽瞍厎豫(10)。瞽瞍厎豫而天下化(11);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12)。此之谓大孝。”
注释:
(1)天下大悦:此指舜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将归己:指舜即将成为天下之君王。(2)视:看待。(3)犹:好比。草芥:指小草,比喻轻贱微小。(4)惟:只有。为(wei2)然:做到了这样。(5)不得乎亲:不能在做各种事情时承顺双亲而使双亲喜悦。(6)为(wei2)人:算做尽了人道。(7)不顺乎亲:不能做到与双亲之心都和顺于道义。(8)为子:算做尽了子女之道。(9)事亲之道:侍奉双亲的原则。(10)瞽瞍(gu3 sou3):舜的父亲之名也可以写成瞽叟。厎(di3):使之达到。豫(yu4):喜悦快乐。(11)化:此指子女回归于孝、父母回归于慈。(12)为(wei2):做。定:此指父子都能各尽其道、各安其位。
译文:
孟子说:“天下之人非常喜悦而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即将归附于自己。能够把天下人喜悦而即将归附于自己看得像草芥一样微小,只有舜做到了这样。不能在做各种事情时承顺双亲而使双亲喜悦,不能把这个人看做是尽了人道;不能做到与双亲之心都和顺于道义,不能把这个人看做是尽了子女之道。舜尽心尽力做到了符合侍奉双亲的原则,因而使得瞽瞍变得喜悦快乐了。使得瞽瞍变得喜悦快乐,天下之子女也因此而回归于孝,天下之父母也因此而回归于慈了;使得瞽瞍变得喜悦快乐,天下之父子也因此而都能各尽其道、各安其位。这样的孝才叫做大孝。”
朱注: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言舜视天下之归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亲而顺之也。得者,曲为承顺以得其心之悦而已。顺则有以谕之于道,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尤人所难也。为人盖泛言之,为子则愈密矣。)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 定,此之谓大孝。”
(底,之尔反。瞽瞍,舜父名。厎,致也。豫,悦乐也。瞽瞍至顽,尝欲杀舜,至是而厎豫焉。书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也。盖舜至此而有以顺乎亲矣。是以天下之为子者,知天下无不可事之亲,顾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于是莫不勉而为孝,至于其亲亦厎豫焉,则天下之为父者,亦莫不慈,所谓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位之意,所谓定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为大孝也。李氏曰:“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厎豫者,尽事亲之道,其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厎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
说解:
能使天下之人各得其应得的利益和快乐,可以谓之功绩;能使天下之人向善归正,可以谓之德行。只有凭借德行,才能真正做到使天下之人各得其应得的利益和快乐,这可以叫做功德。有了这样的功德,然后能使天下之人喜悦快乐,能使天下之人诚心归附。天下之人诚心归附,而又能得天之命,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这叫做“天下大悦而将归己”。
如果把“天下大悦而将归己”作为动机和目的,那么,在得到这些之后,便会像得到富贵一样欣喜若狂。这样的人,是把天下人的拥戴当做赌博的筹码,是把天下之人当做财富,因此,这样的人即使做了天下的君主,也只是“喻于利”的小人而已。孟子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守道义而不失身,不失身之本在事亲从兄。曾子说过,本立而道生。如果双亲不喜悦快乐,即使天下之人大悦,也是无本之木;如果与双亲都同心合道,即使天下之人向善归正,也是缺乏根基。舜“视天下大悦而将归己,犹草芥”。所谓“惟舜为然”,不是说他人不能做到,而是只有舜做到了。关键在于做了没有,而不是做到了没有。
所谓“不得乎亲”,是指不能在做各种事情时承顺双亲而使双亲喜悦。子女不能以圣贤君子的标准要求双亲,所以,曾子养曾皙,父亲喜欢饮酒食肉,就一定要有酒肉;舜侍奉瞽叟,也一定要满足父亲应当得到的一切,然后才能使父亲喜悦快乐。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父母应当得到的一切,而使父母不喜悦,那也不能把这个人看做是尽了人道,因为他只是在尽赡养父母的责任而已。当初,瞽叟竟然要一起与舜的继母和兄弟杀死舜,以至于舜无法在家中侍奉双亲;在在耕田种地的时候,在从政之后,他能使父母得到赡养,但是,还不足以使父母喜悦快乐,因此,舜认为自己还没有尽到人道。
所谓“不顺乎亲”,是指不能做到与双亲之心都和顺于道义。天下之人能够向善归正,而自己的父亲这样,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父亲而使父亲通达仁义,那么,可以说只能使天下其他人向善归正,却不能使自己的父亲向善归正,这就好比是能使天下之人走上康庄坦荡的大道,自己的父亲却还行走在坎坷的小路上。舜认为,自己害没有使父亲通达仁义,所以,还不能说是尽了孝子之道。
瞽叟可以说是天下的父亲之中最为愚顽的,竟然几次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舜。但是,舜能够通过自己的赡养和感化,竭尽心力而侍奉双亲,到了六十多岁,才使父亲不仅得到了最好的赡养,而且成了一个慈父并获得了真正的喜悦和快乐,这叫做“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天下最愚顽的父亲都能被侍奉得喜悦快乐,也就意味着天下没有侍奉不好的父母,如果没有使父母得到快乐,只是因为自己尽孝还不如舜而已。
舜侍奉瞽叟而使瞽叟得到喜悦快乐,也就是说,天下的子女也因此而知道只要自己尽心孝顺父母,就能使父母得到快乐;天下的父母也因此而知道只要自己以慈爱之心对待子女,就能使子女得到快乐,这叫做“瞽瞍厎豫而天下化”。舜能是瞽叟获得喜悦快乐,也就使天下之人知道了“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道理,然后,能能各尽其道、各安其位,这叫做“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像舜这样,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喜悦快乐,被天下之人作为孝子的法则,进而使天下之人乃至后世之人也能孝慈,这才叫做大孝。
子女侍奉父母,只是在尽自己的心而已,即使是父母有千错万错,孝子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尽到孝心,所以说“天下无不是得父母”。所谓“为人子止于孝”,也就意味着子女的孝心不能因为父母怎么样而有任何改变。天下之人,身为子女而把错误归咎于父母,也就不可能尽孝;天下那些弒其君、弒其父的人,常常是从专门找父母的错误而不知尽自己的孝心开始的。定,此之谓大孝。”
(底,之尔反。瞽瞍,舜父名。厎,致也。豫,悦乐也。瞽瞍至顽,尝欲杀舜,至是而厎豫焉。书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也。盖舜至此而有以顺乎亲矣。是以天下之为子者,知天下无不可事之亲,顾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于是莫不勉而为孝,至于其亲亦厎豫焉,则天下之为父者,亦莫不慈,所谓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位之意,所谓定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为大孝也。李氏曰:“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厎豫者,尽事亲之道,其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厎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
说解:
能使天下之人各得其应得的利益和快乐,可以谓之功绩;能使天下之人向善归正,可以谓之德行。只有凭借德行,才能真正做到使天下之人各得其应得的利益和快乐,这可以叫做功德。有了这样的功德,然后能使天下之人喜悦快乐,能使天下之人诚心归附。天下之人诚心归附,而又能得天之命,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这叫做“天下大悦而将归己”。
如果把“天下大悦而将归己”作为动机和目的,那么,在得到这些之后,便会像得到富贵一样欣喜若狂。这样的人,是把天下人的拥戴当做赌博的筹码,是把天下之人当做财富,因此,这样的人即使做了天下的君主,也只是“喻于利”的小人而已。孟子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守道义而不失身,不失身之本在事亲从兄。曾子说过,本立而道生。如果双亲不喜悦快乐,即使天下之人大悦,也是无本之木;如果与双亲都同心合道,即使天下之人向善归正,也是缺乏根基。舜“视天下大悦而将归己,犹草芥”。所谓“惟舜为然”,不是说他人不能做到,而是只有舜做到了。关键在于做了没有,而不是做到了没有。
所谓“不得乎亲”,是指不能在做各种事情时承顺双亲而使双亲喜悦。子女不能以圣贤君子的标准要求双亲,所以,曾子养曾皙,父亲喜欢饮酒食肉,就一定要有酒肉;舜侍奉瞽叟,也一定要满足父亲应当得到的一切,然后才能使父亲喜悦快乐。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父母应当得到的一切,而使父母不喜悦,那也不能把这个人看做是尽了人道,因为他只是在尽赡养父母的责任而已。当初,瞽叟竟然要一起与舜的继母和兄弟杀死舜,以至于舜无法在家中侍奉双亲;在在耕田种地的时候,在从政之后,他能使父母得到赡养,但是,还不足以使父母喜悦快乐,因此,舜认为自己还没有尽到人道。
所谓“不顺乎亲”,是指不能做到与双亲之心都和顺于道义。天下之人能够向善归正,而自己的父亲这样,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父亲而使父亲通达仁义,那么,可以说只能使天下其他人向善归正,却不能使自己的父亲向善归正,这就好比是能使天下之人走上康庄坦荡的大道,自己的父亲却还行走在坎坷的小路上。舜认为,自己害没有使父亲通达仁义,所以,还不能说是尽了孝子之道。
瞽叟可以说是天下的父亲之中最为愚顽的,竟然几次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舜。但是,舜能够通过自己的赡养和感化,竭尽心力而侍奉双亲,到了六十多岁,才使父亲不仅得到了最好的赡养,而且成了一个慈父并获得了真正的喜悦和快乐,这叫做“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天下最愚顽的父亲都能被侍奉得喜悦快乐,也就意味着天下没有侍奉不好的父母,如果没有使父母得到快乐,只是因为自己尽孝还不如舜而已。
舜侍奉瞽叟而使瞽叟得到喜悦快乐,也就是说,天下的子女也因此而知道只要自己尽心孝顺父母,就能使父母得到快乐;天下的父母也因此而知道只要自己以慈爱之心对待子女,就能使子女得到快乐,这叫做“瞽瞍厎豫而天下化”。舜能是瞽叟获得喜悦快乐,也就使天下之人知道了“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道理,然后,能能各尽其道、各安其位,这叫做“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像舜这样,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喜悦快乐,被天下之人作为孝子的法则,进而使天下之人乃至后世之人也能孝慈,这才叫做大孝。
子女侍奉父母,只是在尽自己的心而已,即使是父母有千错万错,孝子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尽到孝心,所以说“天下无不是得父母”。所谓“为人子止于孝”,也就意味着子女的孝心不能因为父母怎么样而有任何改变。天下之人,身为子女而把错误归咎于父母,也就不可能尽孝;天下那些弒其君、弒其父的人,常常是从专门找父母的错误而不知尽自己的孝心开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