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议古莲花池的“红枣坡”

 唯我英才 2022-03-24

在之前发表的美篇“古莲花池红枣坡的印象”一文中,我为了叙述方便,就以那张刚找到的照片上显示的“红枣坡”为背景,而写出了那篇有关“红枣坡”的故事。今天我要写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见到的“红枣坡”和它周圍的景像,或许给你带来一个较原始的更接近于历史上的那个“红枣坡”。

记得那是在近七十年前的一九五四年,那一年我十五岁,刚从外地回到保定老家,第一次是我自己一个人来到这“古莲花池”的,到了这里真是看那那都新鲜那都美,因为我家住的离这很近,后来我去“古莲花池”的次数多了,除了尽兴地玩,有时也看看这瞅瞅那的,看到了园里不少的景点也听到不少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或传说。对于那时的“红枣坡”,印象深刻的是它比起现在是又高又大的,那时要从园子的东边走向“绿野梯桥”的南面,除了过这桥,另外就得从园内东边再向南边走一条向西不太宽的甬路,走在这窄窄的甬路上低头看,腳下靠北的坡下,是东西方向的从那“绿野梯桥”下面流过水来的那条水沟,此沟的两岸用的都是大型石头堆砌成的岸坡,沟北是“篇留洞〞开向南边的一个洞口和与此洞口东西相连的一条不宽的甬路,从这沟南平台,隔着我走的这条东西的甬路向南看去,紧接着就是“红枣坡”那用众多石头堆砌而上的北坡了,这石头堆砌的坡边约有近一人多高,再往上是才是用土堆上去的缓坡,一直到堆到了坡顶,这整个坡面和坡顶上除了众多的枣树,还有柏树什么的,这枣树既有红枣也有酸枣的,它们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这土坡的坡顶和它的四周,到了秋天树上的枣儿红了熟了,会沿着这“红枣坡”的四周掉落到地下和坡边来的,人们有时捡起这掉落的枣子,开心地品尝着那枣子的酸与甜的味道,再看这游人中,有的人被那酸枣酸的吡牙咧嘴、挤眉弄眼的样子,众人看了也算是—道有趣的风景呢。

在我的印象里,那时的“红枣坡”比现在的要高出一大截子呢,原来的“六幢亭”是在它南坡边上,向北还有土岗有树木的,再看现在这“六幢亭“却成了整个“红枣坡”的制高点了,真是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的。那时从远处看,这“红枣坡”与北边隔沟相峙的“篇留洞〞相比起来,它们的高低相差不大,难怪我在上文引用的古书的叙述时,正像那有名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所言,他在登上那时的这“红枣坡”时曾说到,站在这“红枣坡”的坡顶之上能看到城墻之外的村庄掩在雾中,再向远处倘能看到那远在百里的郎山和比它近些的抱阳山”,看来,那时的“红枣坡”还确实是整个古莲花池园内的一处能登高远眺的好地方呢。因此才会有文说到这“红枣坡“是这园内的最高处呢!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我见到的“红枣坡”,它的东边和南边是那个用竹竿篱笆圍起来的后来才叫成了“群艺馆”,西边靠南是现在还有的“不如亭”和其它的建筑,从“绿野梯桥”向南引伸而去的那条一米多宽的路是向上走去的,它的左边紧邻“红枣坡”的西边那是石头堆起的比较陡直的坡面,看起来还真有些陡峭的感觉呢,这道的西面虽是南塘南坡向南的延续,但路边也间或有许多的山石摆放那里,显得这条道有了山野景像的感觉,这条路紧靠近那时的“红枣坡”西坡边,路东边有台阶向上到达那“六幢亭,此路再向前就贴着“不如亭”的西边向南再偏西走一点,就把你引向了那个有名的“莲池露天电影院”了。回来再说那条贴着水沟边自东向西,从“红枣坡”北边过来的甬路,它过了从“绿野梯桥”往南的路后,它一直向西沿着古莲花池南塘的南岸,稍向西北斜着走,就到了古莲花池北塘南岸的“宛红桥”南头西边不远处了。那时这南塘的南坡也不是现在用石头砌成的,这南岸的坡既有石头也有土混合而成的,这南塘北岸的岸边上就是那有名的“藻泳楼”(那时叫“康乐厅”),它的东北方还有我以前文章中提起过的,那是孩子们喜欢玩“转塔”的儿童体育场。

总的说来现在仅存的“红枣坡”,大不如以前的气势壮阔了,更体会不到那古籍中提到的高大景像,和极目远望所见到的那种豋高带来的喜悦和兴奋的感觉了。只有在每年秋天,当人们走到这里,看到这坡上掛在树上红红的的栆子时,此时见景生情的你,或许能想起这枣树和这“红枣坡”的名称是有关联的这么一块地方了。

由于找不到相应年代那“红枣坡”的老照片,接下来为了说出“红枣坡”前后的变化,我还是用上文用过的上面的这张照片来对比地说明一下,请看这照片吧。据我观察,这照片拍摄的时间还不太久远,首先这条东西的道路远不是以前的甬路了,为了展宽这条路,由于向北是水沟,所以只能向南开挖这“红枣坡”的北坡,因此现在看到的北坡显著地向南收缩了。再说东边吧,原来它和一道竹蓠芭把当时的“群艺馆“圈了起了,使向南走的游客只好顺着这“红枣坡”的北面的甬路向西而行了,现在这东边己经打通了向南而向西的通道,迫使这“红枣坡”向西收缩了一大块。再说这南坡,请看文后有关照片,现在的南坡让“驻景堂”前面的通道,把它一直挤到了“六幢亭“下了,只有稀疏的石头像征性地“护着”那“六幢亭”早已露出的根基,为的是怕它那天溜之夭夭了。照片中那“六幢亭”的四面地基是后来因为周圉土坡下溜而露了出来才用砖石包砌起来了。随着西坡的下沉,“六幢亭”的正面向下多出了几级台阶,这也很能说明现在的“红枣坡”不仅面积缩小了,而且这高度也降低了不少的了。

日月轮回,沦海桑田,时过境迁,万物在变!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遗憾的是我们应该尽量减缓这种变化来保持这国内少见园林的旧时风貌才是!更希望今后在园区景点的恢复和修建时尽量保持原样,修旧如旧,不能想当然地去赶什么潮流才是,要那样就不配叫“古莲花池“了。



以上两张“六幢亭”的照片,对比的看,第一张比较久远些,可看出“六幢亭正面的台阶一直通向“红枣坡“向西的坡下,第二张是近日拍摄的,这“六幢亭”正面通向“红枣坡”西边的台价显著的下沉了,在亭下,又向上砌起了新的几级台阶才能上到亭子上,这说明“红枣坡的地势向下沉降了不少。


由于“红枣坡的地势降低,致使这“六幢亭”的基础露出了地面很多,为此才像照片显示的那样,在亭子下方的四周砌起石墙用以保护这地基,为了能让这亭子与坡面连接,只好在它与向西的长石阶之间加了几级台阶来连接起来。

以上就是我时隔六十多年,至今尚能回忆起来的那个时期的“红枣坡“实际的模样和现在的对比,今天写出来,让你对这“红枣坡”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更是想让你知道它曾经有过高大的形像和曾经煇煌的过去。让我们都来更好地珍惜它,爱护它吧。

写稿不易,请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改正,在此先谢谢了!

此文写于2022年3月8日。欣逢喜庆的“三八妇女节”,在此,祝愿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女同胞节日快乐!

更新于 03-08
来自作品集保定古莲花池忆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