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认为,对于学习和修养,君子与小人的目的有所不同,其方式方法也不同。
 关于“上达”“下达”,理解各异。一种从“位”的角度理解,认为上达达于道,下达达于器。如农工商贾,虽是“小人”从事的行业,亦可各随其业、各守其分,有守有达。如果行恶与不义之人,则属于败类之小人,无所谓“达”。一种从“德”的角度理解,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一念之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品行差别就越来越大、差距就越来越远。在学习礼乐制度与六艺的过程中,君子往往会从中体会到积极向上的内涵,并得到道德教化;而小人则只会学到谋生的手段,用来谋取养家糊口的财利。《礼记·大学》就讲到德与财的关系:“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君子首先注重的是品德,有了品德就会有人才,就会得到真正的贤才帮助,这样就会有“土”即生财的资源,进而就会产生财富,有了财富也才能得到受用。但是,这种受用不是自己享受,而是用来回馈社会、利益他人。就像一棵树,德是根本,财是枝末。根本稳固,枝末就繁荣;根本缺失,则只会是昙花一现。万物都有本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上达”,抓住德这个根本;“小人下达”,抓住财这个枝末。同样是学习修身,君子从中体会到学习是通达到较高道德境界的途径,而小人只是用来作为谋生糊口的技艺。结合《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小人可只看重通达于财利,君子则应注重通达于仁义。小人本无错,君子当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