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城故事(十三)

 二班毛豆 2022-03-24

老家有同学参加文化活动,现场有庐剧表演,同学发了视频到群里,引起了众人的兴趣。有个同学,父亲早年是巢湖庐剧团的伴奏演员,跟名角很有渊源,看到发来的图片,立马说这是谁谁、那是谁,很相熟的样子。他说起庐剧来也是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就差来一嗓子了。

我从前是完全不懂庐剧的,觉得唱音似有哭腔,难以接受。印象当中妈妈有时会哼一两句,但也极少听到。小时候听外婆说,妈妈的嗓子是村里最好的,过年时玩花挑子,整个村都来看,妈妈的歌声连隔壁村都听得到。我觉得外婆有点夸大了,隔壁村都听到,我妈难道自带扩音功能不成。

上了高中,班上有个考美术的同学,个子很高,留长发,很有艺术家的风范。他年龄偏大,听说专业年年过,就是文化课过不了,留守了几年,都在补文化课。学期结束时,我们班开文艺晚会,轮到他表演,他一开腔,全班人都爆笑起来,原来他唱的是小倒(第四声)戏。我后来很多年都忘不了那段戏文,还有他摇头晃脑极富表演力的表情:“金呐~银呐~铜铁锡,牙膏皮子换糖吃呐......”

前两年高中同学聚会吃饭,见到他。个子并没有很高,大约那时我是矮的。一袭黄色唐装,仍然长发,仍然艺术范儿十足。我笑道,黄袍加身,今晚得好好表演。果然那晚他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不仅唱了拿手的腾格尔的《天堂》,压轴的还是那首“金银铜铁锡”。他声情并茂,击节而歌,真假音无缝切换,表情又回到从前的滑稽。众人笑声不断,狠狠地回忆了一把青春。

其实小倒戏就是庐剧,我后来也听了些庐剧的唱腔,有些还是好听的。大约人愈成熟,容纳的东西也就愈多,就像有些人和事,一开始难以接受,相处久了,发现他的好,也慢慢接受了。

巢湖庐剧有个经典戏就是《陷巢州》,这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而来。说巢湖原来是古巢城,因为小白龙发善心私自降雨给大旱的巢州人民,结果被玉帝贬下人间。结果人间恶霸吃了龙肉,焦姥又救活了小白龙。玉帝为制止恶霸作乱,遂降旨陷巢州。小白龙为了感谢焦姥救命之恩,将陷巢州的日子告诉了她,让她及时逃命。焦姥为救全城百姓,奔走相告,结果自己未能逃出,化作姥山,留在了湖心。

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有一篇《陷巢湖》的神话故事:“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详细叙述了故事,《陷巢州》戏剧也是根据此故事而来。

实际上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春秋时这里是巢国,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伯国”;二为“庐子国”(即合肥),可谓行政区划上的“此消彼长”,而“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这就是此消彼长的最早出处。

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晋陈寿《三国志》也有“赤乌地陷”之记载。“赤乌”乃三国东吴年号,“赤乌二年”,即公元238年,“巢城陷为湖”。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为权宜之计,从袁术处谋任居巢长,继由居巢奔吴而大展雄才伟略。时至“赤乌二年”,居巢因 “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诸葛亮《后出师表》)而属吴地。

"赤乌地陷”,是地质上的“陷巢州,长庐州”。唐代大诗人罗隐游览巢湖,留下七律《中庙》一首云:

临塘古庙一神仙,

绣幌花容色俨然。

为逐朝云来此地,

因随暮雨不归天。

眉分初月湖中鉴,

香散余风竹上烟。

借问邑人沉水事,

已经秦汉几千年。 

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画了一幅《巢湖图》,上题:“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哉。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

巢湖图》是石涛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描绘巢湖风光的传世名画。据说石涛登岸饱览了水天浩渺的巢湖风光,对古刹中庙最为迷恋,一连住了三天。几次登临庙阁眺望巢湖,又为途中田家农民深水采白莲送他,求之以诗一事所感动,他终于把深情凝于笔端,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巢湖图》。

2001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咀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

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的变迁之中。正所谓沧海桑田,此消彼长,日升月落,自有安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