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茶味

 二班毛豆 2022-03-24

去年去南非,给南非朋友带了点茶。朋友是浙大物理系的高材生,本硕均在浙大毕业,喝惯了绿茶。这回带了我家乡的绿茶和陈同学家乡的普洱,让他尝尝家乡味。

他说国外喝不到茶叶,老外只喝茶包。有一次国内朋友带了些绿茶给他,他喝时碰巧有个老外在,老外用疑惑的眼神盯着他的嘴,他不知何故。最后发现原来喝茶喝进了些茶叶,他又舔回茶杯接着喝。老外凌乱了。

他介绍了南非出的博士茶,我们买了些带回国内。取出一看,茶包,喝了觉得味道也不错。原来以为茶包都是劣等茶叶研磨而成,这回才知,老外的高级茶叶也做成茶包。

外国人的确不懂茶叶。我想起汪曾祺写的《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可是他沏了茶,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

刚喝几口就给倒了,难怪老舍生气。老舍爱茶,家里连花茶都是上好的。汪曾祺不喝花茶,但老舍家的例外。

曾看过朋友泡茶,一套下来蕴藏多少人生哲理。茶船,茶洗,茶四君子(茶则、茶夹、茶匙、茶针),茶荷,茶巾。

三才杯,天盖之,人育之,地载之。

公道杯(茶海),要透明,人多人少,平等心,多了茶会凉。

七分满,茶满欺客。
茶隔,有隔才有格。
茶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

喝茶讲究的人如《红楼梦》里的妙玉: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并说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实在是太过讲究了。

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时,遍游佛寺,一天喝了七盏浓茶,兴致勃勃。写下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这首七言绝句诗,四句引用四个的典故。苏轼把自己比作维摩菩萨,又比作谢灵运,曹丕的仙丹也不用了,喝七碗卢仝的茶就可以成仙了。第四句典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里面有个著名的《七碗茶歌》,为后世流传: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人间再多烦心事,喝完七碗茶,也会修行成仙。

我们普通人每日都为生活奔波,起早贪黑,做着重复过去,雷同未来的事。也正是做好了每日的小事,才能一日日成长,如苦中回甘的清茶,况味其中。

连岳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这是一句套话,这也是一句真话。人这一生,分配去做什么事,我们并不知道,有人当和尚,有人写文章,有人开文印店,有人当探险家,有人决定大事,有人成就小事,而所谓的修行,就是把我们当下身处的任务完成好,有这肉身,则爱身体,有家人,则爱家人,有工作,则爱工作,在这爱中创造价值,自利利他,殊途同归。

背靠这棵茶树  百年冰岛王

修行如茶味,明白其中之意,便了然人生。

寒炉烹雪,小鼎煎茶。饮罢七碗,安素恬然。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文末的“在看”,让我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