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二十二):临帖

 二班毛豆 2022-03-24

曾在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工作过几年。机构设有书法课,授课的张老师书画很有造诣。偶尔去听他解字,有时竟忘了时间。

张老师见过我的字,说有童子功。我笑,是学过,后来不写也就荒了。

小时候看爸爸临帖,爸爸让我练字。我没常性,练两笔就跑去玩儿了。

真正对字有感觉,是看了初中语文老师的板书。老师的板书柔中带刚,潇洒飘逸,一堂课下来,黑板上的字我们都舍不得擦掉。

从那时起,老师的板书,成了我主动临的帖。

欧阳询书法

大学书法课,开始真正临帖。老师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临摹。我临过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也临过欧阳询和赵孟頫的字。

老师说,写字就要临帖。从规矩入手,从古代书法家范本入手,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才有法度。

《多宝塔碑》颜真卿

东汉书法理论家崔瑗在《草书势》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飞白体”创始人、东汉文学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式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蔡邕说的,就是法度。法度是指书写的法则与规范。

柳公权贴

一开始临帖,毛笔总是不受控制。竖还好一点,横总是不平,字也软绵绵的没筋骨。练了一段时间,渐渐有了感觉,毛笔也变得听话了。

临不同的帖,会感受到“字如其人”所言非虚,每个人的个性于字中表露无遗。

临帖的过程就是在与古人对话,于横平竖直、撇飞捺舞中读其挥洒的人生。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

古代书法家,学字都从临帖开始。

书圣王羲之自幼临张芝的草书。临帖洗砚,将门口的池水都洗成了黑色,后人便称此洗砚池为”墨池“。

赵孟頫喜欢王羲之的字,每日临其帖。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圣教序》王羲之(局部)

赵孟頫《临圣教序》

苏轼喜欢颜真卿的字,常临其帖。

颜体端庄雄伟,气势遒劲,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不仅书法精妙,人品更为人称赞,其字可见其刚正不阿的品格。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诗云: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颜真卿《争座位帖》

苏轼临颜真卿《争座位帖》

明代大儒王阳明不仅是一代心学大师,其书法也颇有成就。

“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说:“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

王阳明五十岁时,皇帝赐于封号“新建伯”。故而徐文长称之为新建先生。

王阳明初学书法,临帖总是缺少灵魂。后来临帖时先不忙写,而是凝神静虑,让字形势态了然于胸,再恭恭敬敬下笔。

他跟弟子说,好字的“理”不在笔纸上,而在心上。心中有字形、字韵、字理,下笔才如有神。“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阳明《若耶溪送友诗稿》

“举笔不轻落纸”,还有一个大书法家也是如此,那便是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的米芾。

米芾幼时家境清贫,父母省吃俭用供其念私塾,他学写字三年,却没甚长进。

一日村里来了个秀才,听说字写得很好,米芾便拿了自己临的帖去请教。

秀才看了道:“我可以教你,但有个条件,你得买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但学字心切,便借银子交给了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道:“回去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米芾捧着这张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回去后左看右看不敢轻易动笔。对着字帖,用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复琢磨。

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对着字帖出神,纸上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道:“怎么还没写啊?”米芾说:“我怕弄废了纸。”

秀才大笑:“好!琢磨了三天,写个字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遒劲潇洒。秀才问:“为什么三年不精进,三天就突飞猛进?”

米芾道:“因为纸贵,不敢随便写,琢磨透了才写。”秀才说:“对!学字不光动笔,还要动心;观其形,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

(永)志不忘,纹银五两。

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

米芾书法

临帖如此,世事皆然。

逋《省心录》曰:“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 ”

如此用,还有什么做不好的。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文推荐: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二十一):看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