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夏至节(三)

 二班毛豆 2022-03-24

金黄的麦田

前文说到,夏至节主要是人们祭祀庆典一年中第一个丰收日子的节日。

这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节日,历史悠久。

3000多年前的《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朝夏至祭神,祈求清除荒年。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愿获得“秋报”。

《管子》曰:“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

夏至是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古时夏至节全国放假,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蚕豆熟了

而家乡巢北风俗,还将夏至节称为“放牛节”。

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朱元璋少时从年年闹水灾的凤阳出来,流落到柘皋乡下,给地主家放牛。这位放牛娃聪明勇敢,渐渐便成了放牛娃的头。

有一年临近夏至节,朱元璋为给放牛娃们争取福利,带领一群孩子向地主提要求,希望在夏至节这天不放牛,休息一天,并吃顿饱饭。

眼看农忙季节,地主怕农耕受损,迫于无奈,便同意了。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巢北农民更加重视放牛节了。每逢夏至节,牧童放假一日,主人送草帽、毛巾、糕点等物给牧童过节。

这大概是朱元璋在柘皋留下的夏至节特色了。

老辈人说,过去不管穷人还是地主,夏至这天都要给放牛娃做新衣裳。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在场机上比赛陀螺,任他们玩一天。

这也就是同学说的,“小时候过夏至节,草帽子、三尺布,蚕豆、桃子、夏至堆。”

华说,这天牛也过节,牛角系红布条,给牛吃豆饼,用稻草包了黄豆喂牛,让牛也舒舒服服地休息一天。

我思忖牛不是怕红色吗,红布条?后来看了图片才释然,原来那红布条挂在牛角上,牛看不见!

柘皋每个村都有个土墩,乡人称为“放牛墩”。巢湖有句土话,说顽皮的孩子是“放牛冈下来的”。

夏至节这天晚饭后,全村的孩子都到村里的大土墩前,冲上去占山为王,后上的孩子与前者角力,决一胜负。

“我们老家,放牛娃都在这天吃饱喝足后,在早已堆积好的土堆旁,大伙儿一起冲上去,谁最先占领堆顶,谁就用使劲推别人,其他人想尽办法,将上面人推下去,循环往复,谁最后一个站着上面,谁就是今年的牛王!”

耳边又响起同学们欢快的笑声。

夏至节还有个风俗,叫“烧谷墩”。

这也是过节晚上最后一个节目。孩子们在土墩上玩够了,最后大人小孩都来到土墩前,在周围堆上杂草和树枝,点上火烧。

这时倘若看到邻村也在烧谷墩,就堆更多树枝和草,希望比别的村烧得更高更旺。

火焰越高越吉利,寓意来年五谷丰登。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消失的夏至节(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