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老行当——哭丧人

 藏书胜似藏金 2022-03-24

哭的甲骨文,是一个人举着颤抖的双手,左右两个口字,代表的不是一个人正在发出哀声,表示的是一种号丧的风俗,就是当遇到别人家出殡时,认识的人们也跟着发出哀号的声音表示同情。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哭的现代定义是由于痛苦或激动而流泪出声,哭出的泪水包含人的主观情感和内心的苦楚。科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当人内心极度痛苦时,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哭后能使人心情畅快,并建议当遭遇严重精神创伤,陷入忧虑和绝望并不吃不睡时,要设法大哭一场,以疏解内心的积郁。人类是具有极大创造力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自然而然的情绪表达,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行当,那就是在保定乃至全国各地都出现过的哭丧人。

图片

哭丧人

哭丧本是儒家礼仪之一,出自周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是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托对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代表性作品是《薤露》《蒿里》,还分别规定了《薤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的,而《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的。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薤露》的歌词是:“薤上朝露何易稀。露薤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贤孙们在这件事上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的惯用手法。由于有了这种需要,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也就应运而生,统一的给他们叫哭丧人。

哭丧人是一个古老的行当,在保定甚至比起堪舆风水师出现的还要早。一般来说哪家有丧事,只要有丧家相请,她们便去。哭丧人并不是只要死了人就有人请她们去哭。如死者是中年人或年轻人,举家悲痛,哀声震天,本就是件很伤心的事,也就无需请人代哭了。请人哭丧的大都是有钱人或有身份的人,老父老母瓜熟蒂落百年归世,请一班道士做做水陆道场,再请几个人哭一哭,热闹热闹摆摆阔气。但也有例外,如儿女不孝,老父老母的辞世本就没有多少眼泪可掉,为了装门面,这时也往往请几个人代哭,自己则混迹在里边滥竽充数,给亲戚朋友们看,以示孝心。哭丧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要有一定的档次。首先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次还得具备信手拈来或出口成章的本事。有文化基础哭不出韵味,请的人就少,没文化只会抱头干嚎一阵子,也是没有多少人请的。哭丧人替人哭丧,必须能用歌声来歌颂为人儿女的孝道,还要替死者亲属哭出他们的悲伤,这样才能为自己赚取一定的报酬。

从形式上来看,原先民间的哭丧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三是“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在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老保定的哭丧人主要是散哭,根据丧事主家的情况,哭诉死者的早逝、经历的坎坷、一生的事迹、儿女的思念。虽然是表演,但他们也能哭的声泪俱下,凄清感人,让那些看热闹的人也不由得陪着留下泪来。

图片

哭丧人

哭丧人这个古老的行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别的省市已有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一个竞争的市场。但在保定,随着丧葬制度的改革,人们遵循丧事从简原则,一切丧事都有村里或社区的红白理事会操办,曾经的哭丧人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一种历史,一种回顾,一种永久的思考和文化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