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天同庆,USB终于有了能让人看懂的命名标准

 三易生活 2022-03-24
作为全球一线的科技巨头,微软过去数十年间在产品命名上所表现出的随性和反复无常,导致其产品名几乎是翻来覆去地“折腾”,并最终让“微软改名部”得以声名远播。不过与USB标准化组织“USB-IF”相比,“微软改名部”则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关于USB通信协议的命名问题,USB-IF无疑堪称是将全世界消费者玩弄于股掌之上。 


或许是听到了消费者关于USB命名的吐槽,日前USB-IF方面对于USB通信协议又双叒叕一次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公布了新的USB Type-C数据线额定功率Logo使用指南,将USB Type-C数据线从速率和功率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并要求厂商给出明确的标识,以方便消费者进行区分及选择。
在官方公布的指南中显示,USB Type-C数据线分为四种速率类型,分别是480Mbps、5Gbps、20Gbps、40Gbps,不再强调USB规范版本、只区分所支持的速率。并且USB Type-C数据线今后将只支持两种最大功率60W和240W,此前的100W则被240W取而代之。此外,未来的USB Type-C数据线需要在认证的外包装和本体上,分别印制彩色或黑色的标识。


根据USB-IF的要求,所有USB Type-C数据线的logo必须单独与对应功率、对应速率一起使用,且该数据线必须已经通过USB PD 3.1认证测试,并公布在USB-IF的官方列表中。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改革后,USB 3.2 Gen2 10Gbps数据线将被淘汰,USB-IF未来不再接受这类数据线的认证。
简单来说,未来消费者购买USB Type-C数据线将不再需要认识各种相似度极高的命名方式,直接看数据线的传输速率和功率就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无疑是USB-IF对于过去数年间在USB通信协议上的反复更名导致相关产品鱼龙混杂,消费者极易被混淆现状的拨乱反正。或许,USB-IF自己也知道过去这些年骚操作搞得可谓是“天怒人怨”。


事实上,USB通信协议的相关标准自从诞生以来,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乱。而USB的相关标准还分别为三大类,即外观(接口样式)、传输速率(速度有多快)、供电协议(支持快充与否)。外观方面,USB从Type-A、Type-B到USB micro-A、USB micro-B,再到现在的USB Type-C,基本上倒是没怎么折腾。
在供电协议方面,自快充技术开始普及后,USB-IF则有两代标准,其一是USB-IF下属BC小组制定基于USB2.0的BC1.2,该标准在2010年推出,但在未大规模商用的情况下就被USB Power Delivery(USB PD)所取代。此后则是USB PD 1.0到2.0、3.0、3.0 PPS,以及现在的3.1版本这样,一路迭代过来。


然而USB的速率标准,则诠释了何为“作妖”。自打USB速率最初1.0版本发布时,就已经有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1.5Mbps的USB 1.0 Low-Speed和12Mbps的USB 1.0 Full-Speed。到了2.0时代,1.5Mbps和12Mbps的USB 1.0纷纷“升级”,名称直接变为USB 2.0 Low-Speed/Full-Speed,而真正拥有480Mbps的USB 2.0标准却被称为USB 2.0 High Speed。
到了2008年USB 3.0带来了后,由于接口改为蓝色、针脚变为9根的巨大差异,USB-IF终于没改名。可好景不长的是,3年后的USB 3.1到来时,USB 3.0变成了USB 3.1 Gen1,USB 3.1则是USB 3.1 Gen2。
再接下来就是最让消费者抓狂的USB 3.2时代,USB 3.0从USB 3.1 Gen1变成USB 3.2 Gen1、USB 3.1从USB 3.1 Gen2变身为USB 3.2 Gen2×1,USB 3.2则被命名为USB 3.2 Gen2x2。


来到USB 4时代后USB-IF又进行了调整,USB标准在包含了连续2代、接近10年的时间里向下兼顾老标准后,又不再将USB 3.2包含到USB 4里,使得USB 4只有USB4 20Gbps和USB4 40Gbps两个版本。至于说为什么USB-IF会如此的反复无常,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从始至终他们都不是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自成立起一直都是由Intel、苹果、微软等七大董事会成员和2000余家企业会员组成的组织,是为企业的利益负责、而不是消费者。


对于依靠USB生态的商业公司来说,在二十多年时间里,这一生态已经是一个极为复杂且产品极其多样化的商业体系。而USB-IF之所以会经常改名,其实就是在照顾老标准,毕竟都叫USB 3.2的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显然很难分辨这根数据线到底是5Gbps的USB 3.2 Gen1、还是10Gbps的USB 3.2 Gen2,抑或20Gbps的USB 3.2 Gen2x2。但同样是USB 3.2,数据传输能力最高却有着4倍的差异。
没错,由于USB标准存在的时间太过久远,所以为了照顾老标准的芯片、接口、线材,USB-IF只能通过不断地改名来试图混淆视听。
那为什么如今USB-IF突然又不玩这套把戏呢?答案是老旧的Type-A接口上限太低,无法承载USB 4的40GBbps速率和USB PD 3.1的240W功率,导致现在的USB数据线都变成了USB Type-C to USB Type-C的双C口设计。


简而言之,就是接口外观的变化导致USB-IF继续向下兼容老产品的基础已经不再存在,也没有办法再通过这种方式来照顾这些会员的商业利益了。与此同时,在消费者早已对于USB-IF的改名极为不满的情况下,选择顺水推舟,推出让消费者一眼都能看出来的新标准,也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火狐在国内屏蔽反广告插件,终究还是“屈服”了

有屏蔽广告需求的用户,或许只能选择Edge和Chrome了。

谷歌的RCS大梦,最终可能得靠运营商来完成了

谷歌对于Messages应用的更新,显然多少也有些无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