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两首乐府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其二:塞上曲苍凉,塞下曲悲壮

 qiangk4kzk8us4 2022-03-24

王昌龄非常善于写边塞诗,后人为其打上了边塞诗人的标签,作为一个深入了解军营生活的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总是能够带给我们惊喜,几乎首首打动人心。下面这两首乐府旧题诗,是王昌龄边塞诗中的佳作,读来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读罢令人叹息不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经上网查知此诗名为《塞下曲四首》,此为其一。)

开头四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秋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寒蝉、萧关、塞外、黄芦草,都是典型的边境秋景,王昌龄以这些景象开头,让人感到阵阵寒意,那么,戍边的征夫所处环境之恶劣,自然不言而喻了。

接着诗人引出戍边之事,“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幽州与并州,都是唐代的边塞之地,在这里,汇集了无数自愿和被迫前来的士卒,但无论他们为何而来,结局却都是一样的:皆共尘沙老。要在此地,待上一辈子,一直到年老体衰,也无法回家,只能埋葬于黄沙白土之中,这种结局,实在太过凄惨了。

末尾两句,诗人又给出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不要学那些无所事事的市井无赖们,他们即便再夸耀自己的骏马,又有什么用呢?这看似是诗人对这些“游侠儿”的谴责,但如果我们联系上面的两句,就不难发现诗人的气愤之情!戍边为国者,落得老死黄沙的下场,市井上的无赖流氓,却好马好衣,愤懑之情,不言而喻。

王昌龄此诗,以苍凉的边塞秋色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征人的无限同情,全诗充满了苍凉之感。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经上网查知此诗名为《塞下曲四首》,此为其二。)

开头四句,仍然以塞外艰苦的环境起笔,“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诗人抓取了军队渡过饮马河这一行动,描绘了深秋时塞外苦寒的景象,而且将重点只放在了两点上,一个是“水寒”一个是“风似刀”,简洁明了,如临其境。正因为风大,所以白日里黄沙漫天,一直到日落时分都未停歇,临洮这个地方,也只能在暮色中隐隐而现,诗人这两句,侧面描写了风大沙多的塞外景观,堪称气势恢宏,不禁让人心惊。

接着两句描写战争,用侧面描写,“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临洮之地,自古便常常经历战争,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进犯临洮,大唐军队奋力反抗,大败吐蕃军,斩获敌人无数,俘获牛羊无数,诗中所说的“长城战”便是此战。众人都说,这一战打出了大唐的威风,堪称意气风发!

但,这些都是别人对此战的看法,王昌龄本人并不直接评价,而是以一个对比强烈的转折结尾:“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从古至今,临洮这里,都是黄沙肆虐,而在那杂乱的蓬蒿之下,是无数战死者的白骨!王昌龄对昔日的“长城战”无一字评价,却将这场残酷的战争,进行了十分形象的还原,诗人不用多说,蓬蒿下的白骨,便足以说明问题!此句一出,震撼之极,诗人的目的也已经达到,至此停笔,只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手法不可谓不高。

王昌龄这首诗,以构思取胜,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性,以此表达对战争的看法,全诗悲壮生动。

王昌龄这两首以乐府为题的边塞诗,苍凉悲壮,读来令人动容,这两首诗也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被选入到了《唐诗三百首》中,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