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74年,开国少将张明远到北京看望朱老总,一见面朱老总就问了他一句话:
张明远答:“只知道在北京工作的还有十二三人。” 朱老总让秘书拿出笔记本,将张明远所说的名字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不仅如此,朱老总还自己地问了张明远生活情况,尽管那时张明远没有担任着领导职务,但是工资照发,朱老总听后安慰他:“不要紧,以后有的是工作。” 尽管张明远后来没有再担任领导职务,但1988年时被授予了一枚一级红星荣誉勋章,以表彰他过去所作出的贡献。 朱老总口中谈及红五军团,在红军创建的历史上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他整体来源于一支起义部队,它的前身是国民党军二十六路军,而在往前推,则是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 红五军团自建立之初,就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一起,同为红军之中的主力部队,红五军团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张明远就是其中之一。 陇籍开国将军1938年12月,时值宁都起义七周年纪念,毛主席会同萧劲光、王稼祥一起,在延安凤凰山接见了原二十六路军的十一名起义人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照片上的十一个人,从左至右分别是:
毛主席还在照片上题词:
而张明远当时正担任八路军交通管理局局长,承担军事运输任务和组织沿兵站线在驻军和政府动员军民维修道路的任务。并归边区政府领导,而上述十一个人中,在建国后被授予军衔的人,就只有他一个。 而且张明远也是唯一一个陇籍开国将军。 如今中共中央岷县会议纪念馆中,还陈列着张明远的事迹。 ![]() 图|1938年12月毛主席、王稼祥、萧劲光与宁都起义部分人员合影 1911年,张明远出生于甘肃岷县西寨乡坎卜塔村,父亲是一个皮靴匠,在当地小有名气。 那时张明远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张朋远,据说是取“鹏飞千里”和“出门靠朋友”之意,尽管名字上取得大气,但也改变不了家里贫穷落后的事实。 1927年,为了生计,张明远顶替别人抓壮丁到了西北军之中当兵,一共换得60元大洋,其中40元给了孤苦无依的母亲,剩余的20元当路费。 张明远跟随部队一起到兰州华林山集训,集训完毕后,被分配到冯玉祥部高树勋12师36旅。 也许是为人比较勤快,旅长见他劈刀、打拳练得还不错,专门将他调到了手枪队当警卫。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所部西北军也被蒋介石收编,原西北军之13、15师和随孙投蒋的原冯玉祥总部手枪旅编为25师,孙连仲兼师长,以原西北军第12师及高致和、曹金声2个旅编成第27师,以高树勋为师长,另将原西北军骑兵第四师张华堂、祝常德两旅编成骑兵第4师,以原西北军骑兵第3师师长关树人为师长,归入该路军。 张明远也跟着改编一起到了第26路军之中。 连年的军阀混战,让张明远看不到希望,不过很幸运的是,正因为是在这支部队中,让他找寻到了一丝光亮。 ![]() 图|孙连仲 这支西北军改编而来的部队,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如参谋长赵博生、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 1931年初,孙连仲以江西清乡督办的名义,率领二十六路军进入江西与红军作战,由于水土不服,营中疾疫横行,更为关键的是,几次与红军作战,均以失败而告终。加之红军对该部采取政治攻势,军心离散,几次对红军作战失利后,二十六路军曾要求回北方参加抗战,可被蒋介石拒绝了。 孙连仲以牙病请假赴南京看病后,以该路军25、27师合编为17军,仍隶属该路军,27师师长高树勋同时兼任17军军长,但高树勋也不愿意同红军作战,私自离队前往庐山,部队交由参谋长赵博生。 1931年11月14日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率领十七军在宁都宣布起义,由于事先准备充分,除了被李昆岗拉走的一个团外,一个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整团共一万七千多名官兵全部参加了起义。 起义成功后,部队随即被改编为红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3、第14、第15军。 ![]() 图|董振堂 张明远无疑是幸运的,从此开始,他跟随着部队一起走向了光明之路。并担任红五军团13军38师连长。 1932年,红五军团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在水口教授,张明远身先士卒,深受两处枪伤:一颗子弹从右肩穿过,打断了锁骨;另一颗子弹将左手腕打断。 1934年8月,张明远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侦查科长。 红五军团为了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红一方面军三个主力军团之一,先后参与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因为作战中损失严重,部队一直早缩编。 长征开始以后,红五军团下辖第13师、第34师。等到中央红军主力全都渡过湘江以后,红五军团直辖仅剩下三个团,红34师更是在湘江北岸全军覆没,仅有第100团团长韩伟率领部分人员。 1935年7月,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黄超任政委。 1936年10月,红五军被编入西路军,参与宁夏战役,结果遭遇西北军阀马步芳重兵合围。西路军大部分壮烈牺牲,只有少部分人逃出生天。 ![]() 图|红五军团军旗 1937年1月,红五军在高台血战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自军长董振堂以下3000余人壮烈牺牲。 红五军团在土地革命中,牺牲异常惨烈,能够活下来的少之又少,不能不为之叹息。 率领岷县3000子弟参加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转入长征,时任红三军团保卫局侦查科科长的张明远,率领先遣队提前一步出发。 整个长征时期,张明远职务变动频繁,几乎是哪里有任务,就搬去哪里,红军四渡赤水后,为了加强徒步侦查,张明远调任中央军委徒步侦察队队长,北渡金沙江时,时任参谋长的刘伯承直接下达命令给张明远,要求他迅速抢占皎平渡。 张明远带着四名侦查员,飞奔了200里装成国民党军官奇袭皎西坝子乡公所,活捉了代理乡长,并为部队弄到了四条船,为红军渡河创造了条件。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明远任担任军委徒步侦察队队长,并被临时抽调到收容所收容救治伤员。 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朱老总又抽调张明远到红二方面军负责筹集粮饷。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行军至甘肃岷县后,经甘肃苏维埃政府主席何长工提名,张明远被任命为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负责为部队筹措粮草。 能在家乡担任父母官,是张明远最高兴的事。 ![]() 图|鲁大昌 岷县原来驻扎的是国民党军鲁大昌的第14师,红军北上是,鲁大昌率部在岷县腊子口阻击,被红军打的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不过当时红二、红四方面军来到岷县的时候,当地情况并不是很好,由于鲁大昌在当地的反动宣传,当地百姓对红军十分惧怕,在红军到来之前,便都躲到了山上去避难。张明远担任岷县父母官后,第一个要紧的任务,就是说服当地百姓回来。 张明远带着一个警卫班,赶往坎卜塔村,找到了表兄张季农,在表兄的帮助下,张明远找到了躲藏在山里的百姓。 虽然说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大家伙听说张明远当兵回来了,一个个都聚拢了过来,听说他当了岷县的父母官,大伙都觉得有了盼头。张明远利用乡亲关系,在岷县宣传红军: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红军在岷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并在各乡村建立了34个苏维埃政权。 当地的乡亲们不仅积极地帮助红军筹措粮食,还积极要求参加红军,张明远的侄子张国忠晚年回忆:
经中央批准以后,张明远在岷县展开了扩兵工作,短短时间内,便有3000余名岷县青壮年参加。红军离开岷县时,张明远率领着岷县独立团也一起北上,后来被编入红五军团之中。 遗憾的是,这一部分岷县子弟,大部分都牺牲在后来的战争当中。 考虑到张明远在家乡的影响力,当他率团北上时,党中央特别下令,将他的母亲、二哥、二嫂、堂兄张永成、侄儿张资德、张文忠、张彩云、侄女张树才、外甥曹学彦等亲属全部带走,以免他们遭到反动派的残害。 此后无论革命如何艰难,张明远始终坚持跟着队伍走。 ![]() 图|红一方面军激战腊子口、岷县 尽管张明远将军一生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不多,但他在战争年代负责后方工作,不仅为前线提供各种军事物资,还积极动员参军,为部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奠定了基础。 1950年7月,张明远调任东北军区任后勤部副部长,当时东北军区后勤部还有一位张明远,担任后勤部政委,两人比较容易搞混。 为了加强志愿军的后勤准备工作,担任副部长的张明远被中央军委叫到北京领受任务。一见面周总理就握住了他的手:“你是红军过腊子口后第一任岷县县长。 ”
张明远以驻朝大使武官的身份,先期进入朝鲜,了解大兵团出国作战各种物资就地取给的程度,并考察了交通道路、气候等条件。 基于实际情况,张明远提出了四项意见:
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在后勤补给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 由于部队不能生火做饭,张明远建议筹划干粮。鉴于新鲜蔬菜奇缺,张明远建议制作维生素和熟牛肉干,并建议尝试压制草料饼,以补充战士们所必须的营养。 鉴于战场环境恶劣,张明远还建议,每名战士每人配备5个急救包,并指出每军应有1000副担架,应组建卫生列车,兵站医院应尽量前伸和修建山洞医院。 张明远在后勤保障工作上,均有建树。因此1951年5月志愿军建立后方勤务司令部时,洪学智以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身份兼任后勤司令员,张明远任副司令员。 1953年赴朝部队轮换作战,张明远又接替了洪学智,出任后勤司令员。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张明远仍留在朝鲜,负责善后工作,一直到1958年10月随志愿军领导机构从朝鲜归国。 可以说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张明远是最早进入朝鲜,也是最晚离开朝鲜的高级将领。 1959年,张明远担任军委总后运输部部长、军械部部长,1969年10月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愧对家乡1986年,76岁的张明远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味过往的经历,张明远萌发了写回忆录的想法。 张明远将军的回忆录《雄关漫道》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
![]() 图|张明远将军回忆录《雄关漫道》 尽管困难重重,但将军还是坚持完成了回忆录的写作。洪学智将军也为这本回忆录题词:“从放羊娃到将军。”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张明远将军写回忆录中,几次克服疾病,最后却因为3万元的出书款难住了。 1996年3月17日,张明远将军因病住院,还心心念念的筹集的书款到了没有,经过战友和好朋友的帮忙,最终筹集了3万元的出书款,但遗憾的是,张明远将军却未能得知这个好消息。 1996年3月20日,张明远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 图|岷州会议纪念馆 张明远将军临终之前,曾留下遗言,希望子女能带着他的骨灰到家乡岷县,撒在洮河。 说起来,除了长征时期途径家乡外,张明远也只是在1957年回到过家乡,前后几十年的时间,张明远再没回到过家乡。 张明远将军的儿子张滨江透露:
张明远将军去世后,1997年,人们在岷县三十里铺村(距离城中心15公里处)修建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 岷州会议也是红军长征历程中,决定命运的一次会议。 1936年9月16日,朱德、张国焘、徐向前、贺龙、关向应、陈昌浩等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开会,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等少数人的意见,肯定了朱德为代表的多数人意见,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岷县三十里铺村,这个在地图上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村子,却为挽救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图|岷州会议纪念馆 而张明远将军的事迹,也一同被陈列在这个地方。 在这里工作的纪念馆解说员刘彩玉坦言:
红军精神是在那个苦难岁月下,那些牺牲的革命烈士用鲜血写就的光荣,不管过去多少岁月,红军的精神始终应该被传承下来,只有知道过去的艰难,我们才会更有勇气去展望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