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大公桥(251)

 宜昌石头书屋 2022-03-25

  

▲上世纪长江放排

笔者有一宜昌文史研究资深专家的兄长,虽不是土生土长,自从1967年春通过“万人纱厂”(宜棉)的招工,从沮漳河边来到长江岸边的宜昌工作,就对这座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码头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动笔写过《宜昌码头文化探源》、《宜昌码头民俗》等地域研究文章,大公桥畔、夷陵桥下“宜昌大撤退”激扬文字的铭文就出自他之手。

他在翻阅宜昌史料时发现,直到清咸丰二年(公元1853),太平天国攻陷武昌、定都南京,传统的淮盐上行受阻,川盐开始大量下运并在宜昌转口,极大地促进了宜昌城镇商业贸易的发展。从鄂西北山区陆运来的山杂、毛皮、油脂、大米、煤、盐、糖、烟叶、烟土、水果等,除在宜昌销售外,多数在此转口运往下游。而由下游船只运来的日用百货、瓷铁器、大米、布匹,除在宜昌集散由陆路运销各县镇外,绝大部分由此换船运往上游。于是沿江河街成为商行货栈的交易市场。

这位地方文史学者熟知宜昌这座过载码头一直都是船只众多,帆樯林立,可在查阅史料时一直没有看到旧时的宜昌城有过木船造船厂的记载。困惑的他经过阅读、调查和思考,终于从宜昌老报人荣祜先生的记叙中得到启发,知道宜昌的修船业在上世纪初并没有因为洋码头上那些冒着黑烟的轮船的到来而式微,相反因为来自四川、能够载运上百吨的大木船更加发展和壮大。

每到枯水季节,满江的大水退去多半,宜昌古城外从镇川门到天官桥就会形成上十里长的广阔江滩沙坝,那不仅是历史的货栈仓库、集贸市场,也是修补和拆卸木船的大工场。这样的工场旧时被称之为“板垸子”,既可以为修船提供质优价廉的材料,也可以将那些或陈旧或破损而无法修复的木船拆卸。较好可用的松柏杉木料会卖给家具店做家具,建筑行可以买去建房,善堂可买去做木匣子施棺之用,剩余的废材料还能卖给城里的民众做燃料,也是物尽其能。

笔者的这位兄长对从川江漂流下来的大木排有一精彩描述,抄录如下,供各位细细品味,想象其中的意境。

川江放滩闯礁下来的木排筏,是要放到宜昌或者沙市、汉口、南京、上海去的。这些或大或小的排筏,都是从上游放到下游城市贩卖给买家用以建房修庙、做家具用的,都是一筒筒上好的柏木、楠木。木排筏用篾片捆扎而成,排底子的水下木料吃水就有三到五层厚,木排的上面,用一筒筒木料搭建的一排排木房子,就像是结庐为市的“街道”。

这些“街巷”里有做小买卖的,也有住家;“背街”铺堆有泥土还围着篱笆的菜园子,还有圈养的黑猪和散放的鸡鸭鹅;木屋的近处有妇孺在晒太阳、做针线活,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木排上到处都有三根竹竿支起的竹叉,竹叉上搁有竹竿,竹竿上晾晒有衣物,太阳晒着、江风吹着。木排边有垂钓的老者,好一派水上活动的田园风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