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天昌 在中国现代,“阎”、“闫”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两字的出处与使用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种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常常让人们陷入窘迫难堪的境地,因此给人们带来的诸多麻烦更是屡见不鲜。 一九八二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阎”、“闫”解释为:1.(书)里巷的门,(阎王);2.姓。一九八五年出版的《新华词典》中,将“阎”、“闫”解释为:1.古代里巷的门,(阎王);2.姓。可以看出,这两部词典的解释是一致的。而在此前出版的《词典》中,却未收入“闫”字。2000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号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共85568个汉字,其中对“阎”、“闫”二字的解释为:“闫”同“阎”,姓,曾作“阎”字的简化字,见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按照这种解释,“闫”字应该是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以后,即一九七九年才明确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闫”字作为姓氏的使用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可是在此前的词典中却不见踪迹,看来这种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太原日报》曾有一篇“闫”“阎”作姓氏应严格区别的报道:“昨天,市民政局一位姓常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提出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这两个字,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找不到'闫’字,现在又说两个字是不同的字,不知到底该以哪个为准。 还有许多读者询问,为什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有“闫”字,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闫’字却不见踪迹?对此,市语委办公室副主任指出,通过查询现有资料,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列的7000个汉字中,并没有'闫’字,但'闫’字一直在实际生活中被使用。关于两个字是否是同一个字,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规范汉字的时候,出现在姓氏中的字,应当遵从'名随主人’的原则,即作为姓氏使用时,'闫’和'阎’都应该被承认,而且是不同的两个字,'闫’并不是'阎’的简化字。同时在'百家姓’中,两个字也被视为两个姓。多副主任还强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于2003年,它包括了汉字语音的最新变化,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对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没有闫字的问题,记者与该词典的编纂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取得联系,该室研究人员解答,他们正着手修订新词典,也在考虑要将'闫’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编入,并且将二字作为两个不同的姓加以区别。” 其实,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将“阎”与“闫”作为两个不同的字和不同的姓氏予以区别。《康熙字典》载:“'閆’同'閻’,意俗用。閆,姓也,说文有閻无閆,今姓谱分为二。”那么后来的字典及文献中为何没有沿用《康熙字典》中的这段解释呢?这或许是造成长期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统一汉字编码”中,已将“阎”和“闫”收集在其范围内。“阎”字的编码是“4954”,“闫”字的编码是“6738”,这是国家进行招生等项工作时统一规定使用的姓氏依据。显然,国家将“阎”、“闫”二字不仅作为两个汉字使用,同时也作为两个姓氏使用。尽管如此,“阎”、“闫”二字之间的学术争论并未因此而停止。 关于《百家姓》,据资料显示,只是在后来出版的一些书籍中才同时出现“阎”和“闫”两个姓氏。而在最早版本的《百家姓》和《中国姓氏起源》等所有的文献中,却找不到“闫”姓的出处,就连最有权威的“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专家也对“闫”的出处持不知晓的态度,这是至今仍不承认“闫”姓的根本所在。 而“阎”姓在一些书籍中,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分别出自三支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一支是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第二支是周康王封其小儿子于阎城;第三支是春秋时晋成公封其子于阎邑(今山西安邑县),建立阎国。后来,这三支裔孙均以其祖上的封邑为姓,遂成“阎”姓。他们同属于周文王的后代。而“闫”字作为汉字使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作为姓氏使用,虽然遍及全国各地,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却没有其姓氏起源的出处,成了无源之水,估计在全国也仅有此一例。好在有个“名随主人”的原则,因此,它既有被人认可的一面,也有被人不认可的一面,也许这就是造成长期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 这种混乱局面的基本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国家机关在搞选举工作时,作为内部掌握使用,对“闫”并不认可,太原市人大和古交市人大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二是一些法定的户口登记机关一直将“闫”视为“阎”的简化字而混用。同一个人的户口簿上写作“阎”,而身份证上却写作“闫”。登记机关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而被登记的当事人也是这样理解的,这就造成了“你混我也混,长期如此混”的混乱局面。 但是,也有混不过去的时候,前些年某单位组织内部工作人员赴港澳观光旅游,在办理出境手续时,有两位阎姓的同志,因户口簿与身份证不相统一而未获准许,回来更改姓氏时,不但程序繁杂,而且登记机关又不准改动,这两个同志只好哑巴吃黄莲,错失良机。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不知“阎”、“闫”混用的局面何时才能了结。 古交地区三家阎姓中,也有“阎”“闫”混用的情况。《河口阎氏家谱》载:“毅堂公(指阎刚)于公元明洪武二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底迁来阳曲县神堂岩定居。于洪武十四年,长男元公迁至梭峪村,次男享公留在身边,三男利公迁居静乐县柴场村。”《白家沟闫氏家谱》载:“古交地区三级(甲)闫氏为山西夏县人氏,吾一世祖闫刚于明洪武二年受命路经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站来到当时的阳曲县河口都神堂岩村(现为东曲街道办事处)。 所生三子,长子闫元居梭峪村,其后人分别陆续迁到会立、白家沟、红梁岩、象儿足、明家洼、城家曲、炉峪口等村定居。次子闫享,定居在神堂岩,其后人陸续迁到河口、寨上、河南、羊圈港、后小峪沟、长里、西大港等村定居。三子闫利后移居到娄烦县柴场村定居。”可以看出,河口地区和梭峪地区阎氏同出一宗,均为阎刚的后裔,那为什么白家沟村却出现了“闫”氏呢?笔者曾询问过白家沟村的几位岁数大的人,都说解放前为“阎”氏,解放后就变成了“闫”氏,怎么变得说不清楚,大概是以为“闫”为“阎”的简化字。值得一提的是,“闫”姓并不是解放以后汉字改革中出现的。但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二三百年,有的说是三四百年。据古交“福泉神师山东仙洞圣境碑碣”中,就出现了“闫”姓的记载,时间为明正德六年,即155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 西仙洞重修碑记 之后,明崇祯三年(1630年)“施粮碑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西仙洞碑记”,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西仙洞三教寺碑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西仙洞重修碑记”都有“闫”姓的记载。这些碑碣有一个共同特点,碑中只有“闫”姓人氏,却无“阎”姓人氏。按理说,东仙洞、西仙洞所在区域内的阁上,嘉乐泉、曹坪一带只有“阎”姓,而无“闫”姓,是误笔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古交地区出现的“闫”姓,在全国范围内应当是较早的,是不是它就是全国“闫”姓的始作者呢?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不管怎么说,在我们古交同出于长子阎元的梭峪村、会立村、象儿足、城家曲等村的后裔大都为“阎”姓,唯有白家沟为“闫”姓。前几年他们在撰修家谱的时候,明明知道“闫”姓错了,但却以已经形成习惯,就将错就错,不以为然。按理说,姓氏只是区分族群中的一个符号,古往今来改姓的人不少,也无大碍。但是已经明了“闫”姓并无始祖出处,在全国还存在着学术争论,而有悖于古交同出一宗的“阎”姓家族,应当三思。 2005年8月10日,《山西青年》报刊载了一则消息,题目是:祖先避皇帝讳改称“苟”,后人不堪姓氏所累,登封“苟”姓居民特批姓“敬”。文中载道:“家住登封市唐庄乡玉台村的村民苟某向记者诉说姓'苟’给他带来诸多尴尬和屈辱。公众场合熟人向别人介绍自己说:'这是老苟’,会搞得别人以为是在开玩笑,弄得自己十分尴尬,最不堪忍受的是,有人见面干脆什么都不喊,只用叫狗的声音'嗷嗷’地叫。 今年5月,登封市唐庄乡张村、郭村、玉台村十几户苟姓人来到登封市公安局,集体要求公安局局长给他们改姓。登封市公安局局长马会强在详细听取几个'苟’姓群众的诉说后,很是慎重地作出批示,要求唐庄派出所积极稳妥地处理好这一罕见的改姓问题。唐庄派出所所长郭俊明也觉得这个问题十分棘手。查阅《百家姓》后,他发现'敬’、'苟’两姓不在百家姓之列,'苟’姓中有老人说他们的祖上是从荥阳迁移过来的。 在荥阳,他们了解到,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皇帝叫石敬瑭,朝内有个大臣姓敬,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这个姓敬的大臣在朝中又得罪了皇帝的近臣,于是朝廷下令改'敬’为'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戳,'敬’姓大臣忍痛减文留'苟’。在仔细查阅有关文史资料,认真考究'敬’与'苟’姓氏的渊源后,民警根据局领导的批示,将'苟’姓改成'敬’姓,让这些居民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后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苟”姓最终改为“敬”姓,恢复了本来的面目,那么白家沟的“闫”姓,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为什么就不能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呢? 关于“闫”姓,笔者前几年在担任市政协特邀社情民意信息员期间,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过建议,其大意是:“闫”的造字为“门”中有“三”,也许他的始作者原为“阎”姓,后来可能触犯了族规被剥夺了姓氏,他为了延续“阎”姓的脉络,遂将“门”内的“臽”改为“三”,意即“闫”姓出自三支。还许他的始作者分不清自己的“阎”姓出自三支中的哪一支,故而用“闫”以代替。但不管何由,“闫”姓应与“阎”姓有其渊源关系,应当认可“闫”姓为“阎”姓派生出来的一支。 这样的情况是有先例的,比如“佘”字就是从“余”字中派生出来的一支姓氏。《中国姓氏起源》载:“余姓后来又分出一支佘姓,是由于笔误的原因,始成于五代时期,清人张澍著《姓氏五书》载:'古有余写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在《姓氏寻源》中载:“佘姓出自余姓,系为分别支庶,将余字稍作改动,转读作蛇音,约定俗成,从而形成佘姓。”可以看出,“余”与“佘”同出一宗。而“闫”姓无始祖之考,在中国可能仅此一例,如若能将“闫”也作为“阎”的分支,与“阎”同出一宗,那么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样一则可以使“闫”姓的姓氏起源有了归宿,解除了一些部门和人士不认可的现象;二是两字作为两个不同的姓氏就可以严格加以区别,避免再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但是,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笔者也认为不可能被采纳,因为对“闫”的出现仅仅为推理,并无真凭实据,只能当作一条线索供其参考。 “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在全国各地的“闫”姓,虽然已作为“名随主人”的原则被一部分人认可,但其出处却至今是一处空白,无祖宗的现象也许会长期延续下去。但古交的“闫”姓就有所不同了,他为正宗的“阎”姓一支,实在不应该随“闫”在混下去了,可参照“苟”改“敬”姓的方式集体改过。同时我们也期待着相关部门和专家对“闫”姓的出处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不要让“闫”姓族群无根的现象延续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