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家长朋友的几条建议

 第八号教室 2022-03-25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每一位父母都盼望着孩子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能成为社会的佼佼者,拥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中国家长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家长都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孩子的教育问题自然也就成为一个家庭几代人最重要的事情。每年的六月是孩子们的毕业季,也是父母最焦虑的季节,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考进好学校的,父母自然松了一口气,举全家之力为之庆祝;相反没有考进好学校的,父母自然满脸忧愁,可是心有余力而不从,只能唉声叹气责怪孩子不成器。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上最好的学校,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而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代价,也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哪个阶段都想要孩子在名校的摇篮里成长、学习。在每一位父母看来,或许只有上名校,孩子才会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顺理成章的考进一所好大学,选择好专业,将来在巨大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出人头地,找到一份赚钱的好工作。

以后的自己也将为人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我特别能理解,能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和用意,那种对子女无私的爱,恨不能把一切最好的都给孩子。可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现在的孩子又有多少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可是话又说回来,如今很多孩子淡漠亲情,没有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又是谁之错那?我们有些父母从小就溺爱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比父母更加溺爱孩子,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半个不字都不敢说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七八的孩子还要让父母哄着喂饭,即便就是这样,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一口都不愿吃。自以为把孩子送进了最好的学校就能成龙成凤,自以为送到了学校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把一切责任和教育问题全部都推给了学校,推给了老师,仿佛孩子的教育问题和自己无关。我们承认,孩子在好学校拥有着最好教育资源,有着品德和素质较好的同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学习、做人和能力各个层面上都可以给孩子最大的帮助,让他们在未来的考大学、人才竞争中更有优势。但是孩子的教育是离不开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和努力,缺少哪一方,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常说家长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要成长成才,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和家长的不断配合和努力,才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才可以培育出未来和谐、美丽、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我们要把眼光放的更久远,更开阔,孩子的力量是无限的,就看我们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别让这些00后的孩子成为颓废的一代。这不仅是我们整个社会、教育工作着做要思考的,也是每一个家长要积极思考的。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头等大事,如何教育好孩子是家长的头等研究课题。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去做那?盲目和无准备是不会做好一件事的,所以我们要想完成这样一个庞大而又漫长的研究课题,我们就要未雨绸缪,从自身做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家长,下面的建议既是给学生家长,也是给以后的自己。

第一,要能意识和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有问题的,要能清楚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圈养”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放养”。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么是全程监控,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一切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不给孩子一点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把孩子当孙悟空一般牢牢掌控在自己的五指山下;要么是只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保证孩子吃好穿好,至于每天上学去干了什么,在校读的什么书,作业写完没有,虽然嘴角边时常挂起,但过问完了却再也没有下文。很多家长总告诉我:“我每天都在陪伴孩子啊,陪孩子一起起床,陪孩子一起吃饭,陪孩子写作业...”、“为了给孩子挣学费和生活费,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我在外面拼死拼活的打工挣钱,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 ”。听起来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也是一肚子怨言,都认为自己没有错。可是两种截然不同教育方式下,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定需要家长的陪伴,但是怎么陪伴就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随着孩子性格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变化。班里有一位男同学的父亲告诉我他的孩子在初中时,他们父子关系很好,到了高中他依然采用着和初中一样的教育方法,可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成绩下降,父子关系也大不如以前。这位家长很是苦恼,有些疑惑不解。我告诉他你们家孩子本身自控力就非常不错,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我们不能总拿孩子当小孩子,不要总是参与和干预孩子的一切行为。孩子在成长路上有太多的变化,我们家长也要随着孩子的改变时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切不可一种方式走到黑!

第二,教育孩子要心平气和,先听孩子怎么说,不可忽冷忽热。有太多的家长,当孩子出现的问题时,二话不说,暴跳如雷,心急火炼的恨不能当时就把孩子打死,满口的脏话,满嘴的丢人现眼。以前见到过一个家长,一进办公室就对着孩子破口大骂,撸起衣袖就要动手。且不谈周围的老师怎么看待他这种行为,也不谈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就想想这个孩子当时会有怎样的复杂心里?以暴制暴显然结局不了问题,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不但没有管教住孩子,反而增大了父子之间的仇恨感。可是当孩子有出现好的表现时,有感觉亲近的不行,满心欢喜,买这买那,全然忘记了自己发脾气时的样子。这种忽冷忽热,不听孩子解释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积怨已久,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所以我一直建议我的家长,注意改变自己的脾气,不急不躁,耐心聆听孩子的解释,是对谁错,我们该惩罚就惩罚,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该鼓励就鼓励。

第三,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我们很多家长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就是不敢和孩子说不。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和不合情理的要求,往往只能是被迫的屈服。班里有位家长向我哭诉,他的孩子周六一放学人就不见了,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家,周天早上出去,午饭也不回家,一直在同学家玩到下午才回来。他们一说孩子,孩子就和他们闹情绪,扬言再管教就离家出走给他们看,面对孩子的吓唬,他们就不敢在多说一句话,由着孩子来;还有位家长,这个暑假找我帮忙,给他的大儿子在校补习班报个名,孩子成绩本来是够的,只是阴差阳错的错过了报名时间。后来我给学校说明了孩子的情况,学校答应孩子可以报名。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家长居然告诉我,孩子想去别的学校补习,他也没办法。两个小故事,虽然过程不一样,但结局却是一样,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和不合情理的要求,家长连半个不字都不敢说。倘若我们一切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都按孩子自己想的来,这不叫孩子有主见,而是相反是为了逃避责任,为了是逃避家长的管控和约束,是为了更奢侈安逸的生活。孩子一旦养成这种习惯,我们就很难再管教,因而失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我时常告诫身边的家长、亲戚和朋友,一定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该揍就一定不要手软,该自己拿主意的就不给孩子任何希望。只有这样,我们家长才会慢慢在孩子中树立威信,也让孩子懂得如何尊重孝顺父母。

第四,对于学习这件事,不应该是你求着孩子,而是孩子求着你。现在的教育总有些本末倒置,被教育者往往控制着教育者的情绪变化。孩子只要给家长来一句,我不想上学了,家长很快变没有了底气,求着孩子好好读书。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儿子(女儿),你就当给爸妈念书,算爸妈求你了,行吗?”,这句话背后是多少家长的无奈和辛酸。可是就算这样最后的结果就一定是好的吗?孩子真的就会为了父母也痛改前非,从此用心读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碰到的大多数案例中,纵然孩子的学是在上,书也在读,可是学习情况却依旧没有多少起色。这样的家长,固然值得同情,但是做法有待商榷。孩子不想上学,不想读书,我们就要去找到孩子背后不读书的原因,分析他们的不读书逻辑思维。孩子是真的遇到了学习困难,压力太大,情感上出了问题,还是真的拿不读书来要挟父母,要逃避父母无休止的管教,或者别的原因等等。找到了原因,就可以找到补救办法。孩子如果是因为讨厌父母的管教,故意拿读书来要挟,那我的给我家长的建议就是一句话孩子:孩子拿不读书当真家长你必须当真,他敢说你就敢做,家长当真孩子就会败下阵来。不要害怕孩子真的就不上学、不读书,那多半是因为抓住了父母的弱点,在心理层面往往孩子已经占据了上风。读书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个原则永远不要偏离。就算父母再着急,也不能失去原则。当遇到这类孩子的时候,别着急,好好想想怎么样去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怎么样让孩子明白学习这件事是自己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引导途径。不要求着孩子学习,而是孩子求着我们要学习,这才是我们教育最想看到的结果。

第五,放下手机,多读书,多学习,就算不识字,也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手机带来和引发的问题,已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之所以沉溺与手机世界,在我看来,那也只不过是心里孤独的表现罢了。家长也是这广大手机“低头族”的一部分,他们一边在告诫孩子不要玩手机,手对身体多不好,多影响学习,可是一边自己又在玩着手机。这总让人感觉有些啼笑皆非,浑身不舒服。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都抱着手机在玩,妈妈逛淘宝、看网剧,爸爸玩快手、玩微信,孩子抱着手机打王者、刷抖音。没有语言的交流,偶尔只有眼神的交汇,真想用“其乐融融”来形容这样的家庭。可是真不敢想象如果我们一个个家庭都如此的“其乐融融”,那离行尸走肉还会远吗?孩子年龄小,具有一定的效仿和模仿能力,他们很容易从父母那里获取一些习惯和动作,可这些习惯往往是坏习惯,这些动作也往往是一些没有多大用处的不良动作。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也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知识涵养,规范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和学习典范。怎么做,首先应该是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多去了解这个世界,多去看看别的家庭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孩子。有关于育儿的书真的很不错,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去读读。比如华裔母亲蔡美儿的著作《虎妈战歌》、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作品《优秀的绵羊》等等都写得非常不错,对我们家长甚至老师教育孩子都有一定的指导、借鉴、启发意义和反思价值。但是我还是要再次强调,这也是我给学生经常说的,看书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切不可把别人的经验拿来直接用,切不可把别人的观点当做经典。我们老师、家长也一样,“拿来主义”是我非常不提倡的。其实我们老祖宗也给我们留下很多经典读物,我们一样需要去看,比如老祖先留下的经典--《易经》,就非常值得一看。里面不仅有关于育儿的方法,还涉及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的见解和知识水平。这可能就有家长会说了,我不识字,我怎么去看书学习?可是不识字,不是我们不提高自身涵养和修养的借口,也不是不教育孩子的借口。有些家长总说我们不识字,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不会教育娃娃。不识字,我们一样可以去学习,从他人身上学习,从生活中去学习,一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见识和眼界,一样可以很好的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这就就看我们家长有没有一颗善于改变,善于学习的心。

第六,成长,也是家长的事,努力给孩子创造和谐的的家庭环境。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调查,不难发现往往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或者在人生路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在他们的背后往往也有着非常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要和谐,首先夫妻关系要和谐、融洽、平等,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其次,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要不断成长,学习新知识、新文化,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家长,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给孩子健康积极的正面影响,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家长总是将生活中的负能量,负情绪传递给孩子,把自己遭遇的不公,对生活的不满发泄给孩子,有些甚至拳打脚踢,让孩子心灵收到巨大创伤,留下一辈子的阴影,无法愈合;再次,家长要努力营造出充满爱的家庭。这种爱既是夫妻之间,也是邻里之间,也是父母与子女的爱。爱是家永恒的主题,失去了爱,家也就不再有意义,没有爱的家庭又怎么会培育出有爱的孩子?这会听起来不好听,可实际上真的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能多多考虑孩子的情感,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创造更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安心、快乐地成长!

对于形形色色的家长,不论他们经济条件如何,也不论他们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也不论他们的学历、身份的高低,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家长必须明白一件事情,孩子的教育是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教育,更离不开学校、社会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是件大事情,不仅关乎着一个孩子和家庭的命运,更关乎着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将自己的眼光放得更长远。让我们大家让共同努力、配合起来,共同进步,齐心协力,努力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人、成才!

几条小小的建议,说的不好不对的地方,也请各位家长朋友们不要见怪,多多海涵。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共成长,共勉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