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尽沧桑的北京天宁寺塔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25

我家在北京东城区,每次去西客站,总会远远地看到天宁寺塔。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看着我从它身旁经过,默默地向我打声招呼;我也每每都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算是向它问声好。可许多年来,天宁寺一直被一家工厂所占用,不对外开放,所以我也没机会走近它,和他握个手,只能远远地看着它那从楼群中探出的上半身。

2008年,终于传来好消息,天宁寺对外开放了。

天宁寺,为天下安宁,名字很好听,所以北宋神宗皇帝就下诏,在各州郡都要建天宁寺,所以各地就出现了多座天宁寺。据说,目前全国尚有24座天宁寺,是同名最多的寺庙。

寺多,寺塔自然也多。若按高度,江苏常州的天宁寺塔高153.8米,是全国最高的塔。不过,那座塔建于2007年,只是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建筑的一座现代版的佛塔,跟古塔毫不搭界。而北京的天宁寺塔,虽然只有57.8米高,却是地道的用砖石古法砌筑的古塔。在北方地区千座古塔中,北京的这座天宁寺塔以其超凡的精美造型和奢华的雕饰独领风骚。对于北京天宁寺塔的评价,我们外行说话不作数,建筑界的梁思成先生就夸赞说:“天宁寺塔结构比例优美,像音乐一样,节奏韵律明显”。

天宁寺既然开放了,自然要去看看。那日,风和日朗,蓝天白云,乘车来到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天宁寺前街。

天宁寺初建于北魏年间,当初叫光林寺。隋文帝时,一位印度高僧进献了三十粒佛骨舍利。隋文帝便下诏中原的三十个州各建一塔,分别供奉一粒舍利。光林寺分得一粒,并改名弘业寺。到了唐代,这座寺又更名“天王寺”。到了元朝(1368年)末年,天王寺毁于战火。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赐名“天宁寺”。

天宁寺塔初建时,为木塔,后焚毁于火。辽代大康九年(1083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命他的儿子耶律淳在辽南京(今北京)天王寺内建十三层舍利砖塔。1119年,天宁寺塔建成后不久,金军攻克辽上京(现内蒙巴林左旗);1122年,金军又攻陷辽国的中京(今内蒙赤峰市宁城县),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遁,群臣拥立耶律淳在辽南京即位为帝。耶律淳称帝后三个月病逝,不久,辽南京也被金军攻陷。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天宁寺。

2007年7月7日天宁寺修复工程完工,正式对外开放。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塔基为方形平台。塔檐为飞檐叠栱,逐层收迭,轮廓线形成丰满柔和的收分,使得该塔显得格外宏伟壮观,庄重挺拔。

在我国,辽代和宋代处于同一时期,辽国占据华北及蒙古草原大片地区,北宋王朝偏居黄河流域及南部地区。辽国崇尚佛教,故而在各处修建了大量佛教建筑,其中,佛塔就是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代表之一

辽塔有其特有的形制,一般塔身下部都有高大的须弥座,塔身上部多为十三层密檐,顶部为突出的塔刹。这种造型表达了辽代佛教信仰理念,表现了《华严经》中描述的华藏世界。十三层塔檐代表十三层“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毗卢舍那佛的住所。

密檐轮廓匀称,稳重挺拔。层层密檐的出翘,使檐上的亮点和檐下的阴影一明一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格外醒目,也使塔身更显得端庄大气。塔身浮雕尤为精美绝伦,仙佛、花纹、走兽,皆精致生动,起到突出的装饰效果,也是中华文化中砖砌建筑艺术中的杰出的处理手法之一。

天宁寺塔的塔基分三层,底层为方形宽阔的平台,其上又有两层八角形台基。台基下层有三层仰莲承托塔身,这也是辽塔的标准结构。从宗教意义上说,十三层密檐塔身代表佛界,莲瓣表示佛端坐之处。

仰莲瓣原为铁质,每月初八,寺僧会在仰莲瓣里放入灯油,然后点燃这三百六十盏莲灯以供佛祖。每到此时,灯光照亮塔身,其与夜空中的星月相映生辉。远近百姓无不蜂拥而至,共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辽代佛塔的建筑,十分看重底层塔身的装饰。第一层塔身多为八个面,东、南、西、北四个正面各设一拱券佛龛,龛内各有一佛。正南面,供奉的是大日如来,也就是毗卢舍那佛,协侍两侧的是文珠和普贤菩萨;正北面,供奉的是十八臂三眼准胝观音,两边胁侍菩萨;正东面供奉的是葯师佛,正西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佛龛外两侧各有一尊浮塑的金刚力士像,力士像赤裸上身,肌肉紧绷,面部极为生动。

第一层塔身的四个隅面则各设一个直棂窗,窗两侧各立一尊胁侍菩萨,皆造型优雅,丰满圆润,呼之欲出。

曾辅佐朱棣历经百难登上皇位的“缁衣宰相”高僧姚广孝,功成名就后退归佛门,就曾居住于天宁寺内宗师府。

除了明朝的姚广孝,还有一位名人不能不提及,他就是民国初期著名的报人邵漂萍。

邵飘萍是浙江金华东阳人,民国初期的革命志士、《京报》的创办者。他也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杰出的新闻战士,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邵飘萍当时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曾强烈抨击袁世凯阉割共和恢复帝制,批判军阀政府。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京报》,后又与蔡元培、李大钊等一起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当时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的毛泽东,就参与听讲,并成为新闻学研究会的会员,他也一直将邵飘萍视为自己的老师。1920年后,邵漂萍致力介绍马克思主义,赞颂十月革命。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的介绍下,邵飘萍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是由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直接介绍入党,仅与个别领导人保持单线联系,一般不参加地方党的活动,亦不受地方党委管辖。

1926年,东北奉系军队进入北平,军阀张作霖以“鼓吹赤化”之名下令逮捕《京报》社长邵飘萍。邵飘萍闻讯后,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躲避。

1926年4月24日夜,邵飘萍从西城区魏染胡同《京报》报馆处理事务后出来,正准备返回行六国饭店。但就在胡同南口,被奉军的稽查队逮捕。

闻知此讯,北平市新闻界当即推举代表十三人,前往奉军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张学良的住处,恳请释放邵飘萍。张学良对他们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张作霖)与子玉帅(吴佩孚)已有决定,并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此时飘萍是否尚在人世,且不可知。此次要办邵某,并非因其记者关系,实以其宣传赤化,流毒社会,贻误青年,罪在不赦,碍难挽回,余一人亦难做主。”他还说,“邵某虽死,亦可扬名,诸君何必强我所难!”说罢,张学良以开会为名,拂袖而去。

4月27日凌晨,邵飘萍被绑赴天桥刑场枪杀。邵漂萍遇难后,他的夫人汤修慧、《京报》主编吴定九等亲友同事花重金为其选购了一口楠木棺材,将邵漂萍的遗体重新装殓,又在棺木外“重重布裹,层层漆封”,以防不测,然后将邵飘萍的灵枢暂时放置在天宁寺后院。

《京报》主编吴定九的夫人后来撰文回忆:某日,邵飘萍的朋友前往天宁寺吊唁。但看管天宁寺的奉军不让他们进去。后来,在寺僧的一再恳求下,奉军军官才同意他们进去祭奠。事后,得知他们祭奠的是邵飘萍时,那名奉军军官顿时勃然大怒,说:“邵某人是我们少帅下令枪毙的,他们居然还敢在这里停灵!来祭的人一定也是乱党!”。说罢,立即带领一众兵士找到棺材,指使士兵抡起大刀,朝邵飘萍的棺材猛砍一番,却未能砍开。他们又决定把棺材抬出天宁寺烧毁。可那些士兵一起用力,居然没有搬动棺材。这一下,可把那些十分迷信的奉军给吓坏了,刀砍不破,人搬不动,“必有神助慑之,始罢手”。万幸的是,不久以后,这队奉军撤走,邵飘萍的亲友赶紧在寺外找到一处空旷之地,下挖数尺,用钢筋水泥为材料建成一个“浮厝”(一种半地下陵寝),将邵飘萍灵柩抬出天宁寺并移放进浮厝后,砌就密封,“极为坚固,所以防是类兽军之或再践焉”。如此,邵漂萍的遗体终于得以保全。

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文,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1986年3月18日,人民政府又将邵飘萍的遗骨火化后移放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1986年7月10日,中共中央中组部下达文件:“认定邵飘萍同志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天宁寺塔也全程目睹了这一段往事。

文章图片1

北京天宁寺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