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戴南文苑】水乡戴南帮船追忆

 宁静致远hdn 2022-03-25

图片

图片

水乡戴南帮船追忆

沈培林

       戴南地处苏中里下河水乡,是兴化市最东南边的一个乡镇,南跟姜堰区溱潼镇毗邻,东与东台市的溱东镇、时堰镇接壤。戴南古称戴家泽,阡陌纵横的大地上,镶嵌着星星点点的垛田、村庄,四周河网密布,以前是无船不行的地方,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戴南才通了公路,因而90年代之前,帮船一直是戴南人通往外面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

       帮船,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意是“结成队的船只”,然而戴南的帮船则不是这个意思,它是提供人们上街下乡、走村串市、拜亲访友、进行贸易交易的送客船,在汽车尚未开通之前,它几乎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充当了水上公交或水上出租车的功能。

图片

       追溯戴南帮船的历史,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当时大约有这几种帮船:一是快船,快船档次高,内设豪华客舱,可供客人在船上休息,就餐。快船上通常有船工4人,专司撑篙,负责船只的快速航行。杂工1人,则专门烧茶煮饭,把客人服侍好。船工差不多都是青壮年的汉子,他们不分昼夜,一篙插到河底,即运足力气弓步向船后猛推,没有一刻的懈怠,一帮两人,挥篙不停,使得船行水上如出海之龙、离弦之箭,故而被称为快船。快船收费高,都是达贵官人、乡绅富豪雇用,一般平民百姓只能望船兴叹。

       二是帆船,借助风力前行。这种帮船上一般两人操作就够了,一人负责调整风帆,一人负责掌舵。顺风顺水时,扬帆前行如鱼入大海。碰到风平浪静没了动力,就有一人上岸拉纤,留一人船上把舵。行程中,遇到一些通情达理的乘客,也会主动上岸帮助拉纤,当然,船老板也会酌情少收些船资。

       第三种是小划子,这种船块头小,载客少,只适宜短途,船上一人,打着双桨,咿咿呀呀,如果不是急于赶路,倒颇有点诗情画意。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戴南逐渐开通了东台班、姜堰班,这两班轮船每天往返于东台至兴化,姜堰至兴化,顺拢沿途不少乡村镇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快船由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世纪60年代,柴油机逐步应用于农业排灌、拖拉机耕田,聪明的戴南人,充分挖掘了抽水机的功能,他们把抽水机的水管往下一调,在水管出口处装一截铁皮敲就的尖嘴,就成了“突、突、突”的打水机船,速度比当年的快船还要快哩。

       拖拉机上的东风12柴油机,闲时不耕田时,机工们把它拆卸安装到木船或水泥船上,配上一挂桨机,成了当时乡村里时髦又现代的挂桨机船。

       到了8090年代,戴南的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跑业务的、出差的人多了起来,每天按时按点跑的轮船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帮船又应运而生,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借助帮船的便捷,戴南的工商业发展也获得了更为快速的提升。

       戴南作为苏中苏北第一个亿元镇,以其发达的工业收入,喂养出了大大小小的帮船。在当时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戴南,帮船的作用功不可没,有位翟姓船主说,要问戴南生意好不好,就看我们帮船忙不忙,我们帮船就是戴南个体私营经济的晴雨表。

       戴南的帮船类型大小不一,主要是两种,一是机动船,带有明显的现代气息;二是打双桨的小划子,保留沿袭着从前时代的作派。

图片

       机动帮船一般都有固定或不固定开船的时间,地点。固定开东台、姜堰、溱潼的帮船,基本上上下来回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到时不管客人多少,准时往返,被人们称为班船。

       机动帮船更多的是具有“机动”特点的各式船,不定时也不定地点,不管路程远近,只要价格谈妥,随叫随走,灵活机动。

        戴南的机动帮船早期的是用油毛毡、后用白铁皮搭成篷子,分前舱后舱。前舱中两边搁着长长的木板,作客人座位,有的中间还摆有一简易的长条桌,供客人旅途中打牌使用。后舱用木板隔开,作为床铺,可睡上一至两人,如遇夜间开船出门,当天不能赶回,还能省了下旅馆的住宿钱。挂桨机帮船吨位不大,一船两吨左右,单放速度快,这对那些急赶时间的顾客来说,灵活方便,再合适不过。固定的挂桨机班船,在戴南也有二、三十条,它们正常停靠在镇东头的轮船码头或是镇西头的棉加厂前河边,西南头南朱村大桥下也有帮船停靠。当年戴南一个小镇居然有几十条固定时间、地点开出的帮船,还有五、六十条随时起航的机动帮船,这么多的船不免教人担心其生意会不会清淡。其实是好心多虑了,因戴南的个私经济红红火火,多品种小批量的产业特色,使得人来货往,络绎不绝。由于戴南离兴化城较远,水路有120华里,况且那时兴化的货运也不发达,因而戴南帮船一般不去兴化,开泰州、姜堰、东台的多,尤其是去溱潼镇中转来来去去的帮船更是忙个不停。

       那时的帮船开一趟溱潼,每人船资8元,人数凑足810人,如果顾客赶得急,你一人包船也行。有些老板、供销员,他们出手大方,船家忙得喜笑颜开。生意最繁忙的时候是逢年过节,船头船艄坐满了人,就连船篷上也趴了人。也有生意清淡、僧多粥少的时候,有时等一天没揽上一趟生意,船主并不气馁,那就挑灯夜守,往往半夜时分,真的拾到个大主顾。夜里客人赶路送货急,出的钱往往是白天的双倍还要转弯。

       与机动帮船形成对比,小划子的生意就寡淡多了。轮船码头附近,南朱桥下,头二十条小划子,静静泊在岸边,显得暮气沉沉,毫无生机,划小划船的老板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这些划船的老人,有交易时动如脱兔,无生意时,几个人懒洋洋地凑在一块打打关牌,烧烧烂烟,沰沰洋泊,倒也悠闲自得、随遇而安。小划子无远客可送,近客也不甚多,常常是替小雇主送点货,近的三五里,远的十里八里,所得船资三块五块、十块八块不等。好在小划子老板吃心不大,一天下来,能从机动帮船牙缝里拾些掉下来的零碎食,挣上个头二十元,也就心满意足了。

      小划子作为旧时代水乡地区的交通工具,在许多地方早已难觅踪影,而在8090年代的戴南,作为一个新兴的苏中工业小镇,竟然给它以一席生存之地,这似乎奇怪,其实也合乎常情。因为当时戴南的交通与其快速发展的经济很不匹配,而这种差距就形成了新旧生活衔接交替的缝隙,小划子就是这样在这夹缝中划动着,生存着。

      2000年之后,戴南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长途客运班车线路越来越多,村村也通上了公路,那些帮船、小划子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偶然有一两条捕鱼、捞水草的小划子,在村前河面上打桨荡漾,那吱呀的桨声,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赏,有的年轻人还会掏出手机,拍照发视频,追忆它往昔火红忙碌的岁月。

帮船这个词汇,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水乡戴南地区将逐渐消失,但它曾经发挥的作用我们这代人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